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马晓璇 ‖ 三月花开,美在人间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璇    时间:2025-03-08      分享到: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红酥手》 

陆游〔宋代〕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宋代〕


陆唐两人的这两首《钗头凤》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无尽的哀怨与无奈被浸于时光的长河中,被高挂于文人骚客的心头。八百多年来,无论什么时候提起,人们无不对陆唐二人的才华赞叹,字里行间深藏的情感与无奈,又让大家对他们的爱情悲剧深深惋惜。

陆游,一个力主抗金,立志北定中原的爱国诗人,弥留之际,最在意的,还是北方尚未收复的故土,凄然给儿孙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故土沦丧,此魂难安。于国,他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有骨气,有担当;于文,他是我国历史上诗文留存最多的诗人,共留下八千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堪称经典。但最独领风骚的却是这首《钗头凤》,被世人谈论最多的也是他与唐婉的爱情故事。他与唐婉重逢,留下这两首词的沈园被参观了千百遍,被世人称为爱情之园。在这一次一次的谈论与参观中,他令人叹惜的失败的婚姻,夭折的爱情,让他成为妥妥的“妈宝男”“渣男”,他忧国,忧民,有骨气,有担当的忠臣良将形象却被深深掩盖。

唐婉,一个美丽,温婉,才华横溢又无助的古代女子形象永远在他的身后被深深同情与惋惜。在那个女子被忽略不计的年代,如果不是这首《钗头凤》,如果不是与陆游的情感纠葛,相信没有人会知道唐婉,更没有人会知晓她的才华。就是她与陆游的这段情感纠葛和这首《钗头凤》让她及她的人生悲剧被永远载入史册,几百年来被人翻来覆去的评说。

年轻时读这两首《钗头凤》被文字的唯美与字里行间流淌的哀怨与无奈深深感动,对陆唐之间爱而不得的真挚感情所惋惜。年长后再看,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与认识。

陆母和她身后的封建礼教是扼杀他们爱情的祸首不容置疑,但旧时对女子的重重束缚与限制以及陆游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与表现,才是将唐婉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真正杀手。在我看来,相比于陆母与封建礼建,对唐婉杀伤力最大的莫过于陆游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与表现。特别是这首词,更是压倒唐婉的最后那根稻草。

二人沈园重逢时,唐婉已经再嫁,旧伤已然平复。再嫁丈夫不但是赵氏宗子,而且为人豁达大度。在得知唐婉与旧爱重逢后,不但不猜忌,还积极安排酒菜款待。不成想,一见牵动起陆游郁积的情感,一发不可收,他不但借酒抒发自己对唐婉的无尽情思,而且肆无忌惮地题写于沈园墙上,给大家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给赵家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羞辱与烦恼,丝毫没有顾及唐婉的感受与赵士程的颜面。

唐婉当日约见陆游的目的我们已无法得知。也许是故人重逢,一叙别情,也许是为了跟过去来个了断,不管是什么,相信她都后悔了。陆游沈园一题,犹如一块灼热的巨石,蓦地投入了唐婉改嫁后宁静的生活之湖,使之骤风四起,彻底掀翻了她的生命之舟。无以自处的她,愤然答了那首《钗头凤》,字字句句都是对陆游的控诉与反击。对于陆母她肯定是怨恨的,但对于浸淫封建礼教颇深的她来说,她对于长辈与礼教的怨与恨只是肤浅的,最深的痛来自于陆游本身。十年前,陆母令其休妻时,他不能站出来保护她,不能据理力争,今天,当她重建家庭,从阴影中走出来时,他又在她的生活中横插一杠子,陷她于万劫不复之地。对此,她是愤恨的,因而发出了“人情恶”的控诉。她的控诉又是无力与凄婉的,因而写出了“雨送黄昏花易落。”的哀叹。爱情都是排他的,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几百年前的宋代。即使豁达大度如赵士程,面对着陆游对唐婉赤祼祼的表白,很难不对妻子有看法,面对着赵士程的关爱与豁达,唐婉的心里是负疚的。饱受争议的唐婉,任何剖白都是无力的,因而她说出了“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三个难字道出了无尽的哀怨。一句“人成各,今非昨。”则是唐婉对陆游最直接的控诉与斥责。

陆游的轻率举动给唐婉带来了无尽的精神折磨,在这种悲怆、哀怨、愤恨与负疚的千种愁绪中,唐婉结束了自己可悲的命运,让陆游负疚终生,为他们这段爱情悲剧彻底画上了句号,为世人留下了无上谈资。

陆唐沈园重逢时,陆游只有三十一岁,正是风华正茂,激情昂扬的年纪。面对旧爱,旧情复燃,难以克制,题词抒发情愫,可以理解。人生是有很多面的,人性也并非全然完美。即便是文武双全,忠臣良将的陆游也不能免俗。在“孝道大过天”的封建礼教下,在孝道与爱情之间,无奈放弃爱情的他,内心深处的痛是难掩的,在见到故人后,内心深藏多年的痛楚一时被激发,才题写于壁上加以渲泄。表面上看是一种渲泄,不如说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声控诉。面对强权,面对南侵的金兵,他是无畏的,唯独面对这无形的封建礼教,他的反抗却是这样无力与软弱。不但不能保护至爱,而且连大力的反抗也没有,让两人的爱情成为自己终生难掩的痛。可先是无端遭弃,后被他的激情示爱所伤的唐婉才是那个最无辜,最悲情的。

其实,穿过历史的尘烟望过去,在封建礼教的重重包围之下,被戕害的又何止一个唐婉。看看旧时乡间林立的贞节碑,贞节牌坊,志书,家谱中密密麻麻记载的名字,哪个后面不是一个被压抑的鲜活生命,不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千百年来,女性就在这丛丛重压之下,与男性一起肩负着种族繁衍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任。

纵观古今中外,女性地位的逐步滑落虽没有很确切的记载,但肯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男性强大体力的需求开始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男性想尽办法控制女性,不但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力,还从诸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限制与打压,让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剥夺与限制,导致男女关系彻底失衡,女性自愿不自愿地沦为男性的附庸,并渐渐铭刻于女性的意识之中,成为千百年来女性逆来顺受的根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调和本是世间万物存在之源,共同维持着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男女在生理与心理上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男女关系的失衡,不但压制与戕害了女性,也阻碍与延缓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中世纪西方修女阶层的出现,就是男尊女卑、男权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在中世纪的欧洲邦国,教会为了对女性进行限制,禁止她们读书,但修女却可以自由阅读与学习。为了争得读书学习的自由,很多女性自愿加入修女队伍。与其说强迫女性变成修女是为了维护男权社会的统治,不如说越来越多的女性自愿加入修女组织是为了对这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陋习发起抵抗,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虽然我国古代一直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提倡女性读书,但一些世家大族和思想开明的家族,不但不反对女性读书,还设有家学,请先生来教授女子读书。班昭、蔡文姬、谢道韫、上官婉儿、李清照等载入史册的杰出女性,都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今天的我们翻开浩如烟海的史籍,从书页中走出的不仅有无数男儿英武的身影,也不乏女性无畏的身姿。如陪商王武丁征战四方的女战神妇好、代父出征的花木兰、一代女皇武则天、改进纺织技术的黄道婆等。她们或站在权力的巅峰,或身处平凡之中,但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一曲男女平等和自由精神的颂歌。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她们的身影虽渺小,却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提醒着我们:性别从来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勇气、智慧与爱心,才是人性中最闪耀的部分。当我们一次次地凝视着这些历史中的女性身影时,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论性别,只论能力与心志。因为,正如历史所见证的,每一个灵魂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值得被世界看见,被历史铭记。

在强大的男权思想统治之下的封建社会,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渺小的。他们的反抗与呐喊,是微不足道的,要想撼动男权社会,无异于蚍蜉撼树。他们的努力只能如茫茫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没等激起丝毫波澜,便消失于无形。即便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最后也不得不低下骄傲的头颅,黯然落幕,淹没于男权社会的滚滚洪流之中。

三月花开,红得似火,粉得如霞,白得像雪,如梦似幻,点燃了人间,充满着希望。何其有幸,生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能够自由做自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年轻的女科学家颜宁在参加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颁奖典礼时曾说过:在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的路上,也许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但这不足以阻碍你前进的脚步,勇敢地做自己,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是啊,在这个能够做自己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勇敢地做自己,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呢。

今天的我站在时光长河的这一端,轻轻拨开岁月的层层迷雾,与远古女性温暖而有力的手紧握,感受着其指尖传递着的无畏与不屈,感受其强劲脉博下跳动着的自由不羁的灵魂;与历史深渊中那些坚韧不拔的女性深情对望,她们虽然卑微地依附在男人身后或是匍匐在男性脚下,但她们同样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国的重担,我看到从她们脸上滑落的每一滴泪水,都化作抗争的河流,滋养了后世希望的田野......

看着她们,我的心中满是感慨与敬畏。今天的女性,终于从漫长的黑夜中归来,带着千年的磨砺与智慧,找回属于女性的尊严与光芒。但我们会永远铭记那些为女性自由与解放奋争过的女性以及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女性之光的女性,是她们,照亮了我们的道路,让我们勇敢地成为自己,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三月花开,美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