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读后感」王爱玲 ‖ 《榆钱儿》读后感

来源:本站    作者:王爱玲    时间:2025-03-08      分享到:



“榆钱儿”,这一寻常之物,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蕴,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对自然、家庭、社会多维度的心灵探索之旅。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榆钱儿描绘成矛盾的统一体——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鄙野蔬,却在荒年岁月里化身为人们“赶早集”时的希望之光。这种生存悖论,恰似文中反复闪现的对比之光:“似草非菜的能吃的钱”、“既生钱亦生虫”、“优点不表扬也要发扬”,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在那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中,农妇清晨即售罄的榆钱儿,成为底层生命顽强不息的象征。当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榆钱儿,被装入“食品袋甚至信封手帕公文包”等各式现代容器中,传统与现实、自然与文明的碰撞,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凸显了市井生活里那不可磨灭的生命韧劲。

“搬迁估算”时,那句“四元钱吧,比那只做种子的榆钱来昂贵多了”,一语双关,读之令人泪目。两次提及的榆木疙瘩“不开窍”,与现代都市中的“公海孤岛”之感相互交织,深刻揭示了传统伦理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尴尬处境。文中“斧锯相加的行刑”场景,与“独门独院”的流行趋势形成强烈反差,那些被“踏扁了骨殖”的老树,宛如被时代洪流无情抛下的集体记忆碎片,散落一地。

然而,在这片沧桑与变迁之中,厨房里“长出一兜榆钱儿”的温馨画面,却如同春风拂面,将食物转化为家人、同学间温暖的情感纽带。“校友聚会般”的日常进餐与“异口同声共进午餐”的例外时刻,母亲“永远记挂”的饭食与弟弟“护卫幼苗”的纯真,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而“靓妞吃榆钱儿”与“咖啡厅KTV”的荒诞对比,更是将真情与虚伪、内心与表面的遥远距离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也回味着我的老母亲用大米面给我们蒸的榆钱二,热时粘黏的,冷时硬硬的像菜上凝固了白糖。今年春天90多岁的母亲跟哥嫂在杭州她孙女家居住,我计划榆钱下来时给侄女邮寄一袋,尝尝家的味道。

最终,文章回归到榆树“人虫两不误”的生态智慧之上。榆树,既滋养了人,也庇护了虫;它虽看似坚硬难摧,却又蕴含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它是假钱,却需真钱去换,这一哲理,如同晨曦初照时分的露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榆钱儿,这一小小的生命符号,在作者的笔下,绽放出无尽的生命力与深刻的社会意义,引领我们重新审视自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感悟生命中的坚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