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陶成桥 ‖ 漫谈我的文学信仰与坚守
2008年从单位离岗内退后,我便遵循“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古训,体验生活,漂泊在外十多年。2024年5月9日、突然接到了县作协主席张恒涛的微信,受命完成一份个人“文学信仰与坚守”的命题。懵懵懂懂近七十年,这个问题还真没仔细盘点过,不过沉下心来,静静的反思一下,总是还有点感悟。就像自己曾经写的一首顺口溜哪样“想当年,懵懵懂懂,征程中,风雨兼程,到如今,古稀之年,品品旧时的雨,听听过去的风,这才把人生读懂。”
我自幼热爱文学,对于文字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文学始终是我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
小时候,我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美中不足的就是欠缺慧根。我的母亲是嘉祥一中语文教师,父亲也好看书、写文章,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学渊源吧,反正对我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我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住在老一中教师宿舍二十间房,房下就是校图书馆,管理员陈振宇老师对我网开一面,可以自由出入图书馆,任意翻阅各种书籍。那时候我喜欢看故事、读童话、神话、侦探武侠小说。不客气的说,我是当年一中子弟看书最多的一个。那些美妙的文字和情节让我陶醉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网络媒体获取知识渠道的逐步拓展。我开始涉猎各种文学作品,从古典名著到现代小说,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每一种文学形式都让我着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也逐渐领悟到了文学的力量。在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两条道路上进行了量的积累和沉淀,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获得了精神享受。
文学是一种信仰,它让我相信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在文学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世间的冷暖,也感受到了爱与希望的力量。文学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慰藉。
然而,文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文学梦想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我会感到自己的作品不够好,缺乏灵魂和深度;同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一个小县城业务圈子内,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吃文学这碗饭,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自己因为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同时还有工作、生活的制约和羁绊。
记得当年我的老师文化局的朱光运局长曾经鼓励我说:“二桥,人生就应该有诗和远方,学有所长,你有点小天分,应该像文学这个方向努力。”但那时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太年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是非此即彼,还是个现实主义者,认为职业和爱好要高度统一,才值得去追求。后来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做了回应:“先启巢燧羲农,后承尧舜禹汤,汝已丰衣足食,故能星空仰望,吾也想,问鼎国器皇纲,立命需,先谋安身稻梁,莫问我,为何不食肉糜,先解决眼前的苟且,再谈诗与远方。”
在一个时期,我便放弃了文学写作,转攻法律政策解读、公文写作、新闻稿件、业务论文,并先后在《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山东劳动》等发表数十篇文章,同时还为挣点稿费而洋洋自得。现在回顾那段弯路,也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副产品是奠定了我的业务专业地位,间接的起到读无字书、行千里路的作用。尤其是积累了大量的处理劳动关系争议、处置工伤、医疗、生育、失业、养老法规政策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取得了青岛、深圳数家公司的认可。在这个行当里小有名气。进而争取到了再全国各地海尔、海信工业园、专卖店巡回办理处置各种劳动关系事务的机会,以及到韩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等地考察国外劳务输出的机会。从而游遍了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扩大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同时,为弥补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足,在八十年代大兴学历脱产上学之机,我就一口气在济宁党校大专班、山东省经干院、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中央党校函授院拿下了行政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律专业四个专科和本科学历,系统的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历史、汉语言文学等知识、懵懵懂懂地不自觉的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储备,这期间断断续续的向《中国文艺》《济宁文学》《老年报》《麟乡春秋》《麟乡风采》投稿,并获得发表。总之,这期间我一直游离在业务与爱好之间,在矛盾中徘徊。
但是,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信仰让我始终坚持了下来。
真正踏实下来是退休后,大量的时间需要消费,为了弥补精神生活的空虚和无聊,身边的伙计们,或打牌、下棋、跳舞、练太极;或习书法、学摄影、山南海北去旅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我却顺理成章的回归了文学之路。
我知道,文学创作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于是,我开始学习诗、词、赋、散文、报告文学、对联、小说基础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用心去感受世界、观察生活,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和交流,与其他文学爱好者相互学习和鼓励。尤其是在张金城主席主持编纂《嘉祥西关志》时,与王庆新、沈效敏、黄存才、冯勋模、吕传福、刘德让、胡立增、王峰、谢鲁生、高运传等在一起探讨西关的发展历史时,受益良多。
仅学习写对联一项就得到了大师级王庆新老师和权威级吕传福老局长的谆谆善诱、逐字逐句的点拨指导,从而豁然开朗,突飞猛进。
由于身处西关,亲临其境,与西关书记胡立明朝夕相处,取得了第一手材料。所以,才写出了报告文学《一位社区工作者的“德能勤绩”——记山东省“十大孝星”“英雄社区主任”胡立明》,刊登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局重点联系的国家级大刊《中华英才》半月刊杂志上。同时与沈效敏、冯勋模老师合作挖掘出《嘉祥李娘娘传奇人生》、张丕吉《皇华偶记》、冯康世的《赏西城墙》诗并写稿介绍,填补了嘉祥的史料记载。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明白了文学坚守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对于文学的执着和热爱,更是对真理、美和善的追求。文学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应该能够反映现实、关怀人性、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一位嘉祥人,我决心要写好嘉祥人、宣传嘉祥事。目前已在《中华英才》《中国文艺》《中国作家网》《散文世界》《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中国诗歌百家精英作家》《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国典.散文大典卷》《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当代作家》《山东劳动》《山东诗歌》《济宁文学》《雨嫣文学》《吉祥文化》《麟乡春秋》《麟乡风采》等多家报刊、杂志、图书、网络公众号等发表新闻稿、论文、报告文学、小说、诗、词、赋、散文、对联数百篇,其中诗、词、赋、对联,如《七律.和嘉祥大学书院重建》《沁园春.赞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念奴娇.嘉祥今赞》《卜算子.赞山东嘉祥鲁锦》《天净沙.赞山东嘉祥一中》《嘉祥萌山赋》《法云寺赋》等作品与陈运教老师、李树军、胡立增好友合作以书法形式发表在《华夏诗联书画》《雨嫣文学》杂志上,并在各种省、市、县书法大赛中,获得赞誉,让身边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如今,我依然走在文学的道路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甚至可以说是退而不休,开启了人生第二春。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会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信仰,不断追求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完美和精神的升华。
因为,文学是我一生的热爱和追求,它是我心中永恒的光芒。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王文荫 ‖ 破雾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叶随风 ‖ 盛唐千年之约:李白和兖州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