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绪庭 ‖ “运河湾”的姑娘

来源:本站    作者:李绪庭    时间:2025-03-18      分享到: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不,下楼的时候还是“嘀嘀嗒嗒”,刚出来小区的大门就“哗哗啦啦”。幸好我随身带了雨具,快步向公交车站点走去。

从我居住的运河湾小区门首,到公交站牌,只一路之隔,虽不是太远,但由于风急雨斜,雨衣也只能顾上顾不到下。当步行到候车站牌时,膝盖以下已经湿透了。

站牌旁已有七、八个候车的人,都用期待的目光不时地望着公交车驶来的方向。

其实,等公交车的滋味更不好受。倘若是在城里等公交,那到是一种情调——上有遮风挡雨的棚,下有供人休息的坐。站点下安然处之,不觉得寂寞无聊。即使晚点的公交车也是“迟来爱”——你或浏览“快手”、看看“抖音”,或欣赏一下烟雨中的摩天大厦。如果你有眼福,看到“雨巷”里有一把油纸伞,还会“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总之城市的候车点雨中带着几分惬意。

此处不然。晴天里,等车的人们屁股下或垫张纸片,或放一只塑料袋,坐在柳阴下的马路崖上,也只能手帕作扇,一边擦汗,一边享受着自然风;如果大雨不期而至,你又忘记了带雨具,那也只好望雨兴叹,变成“落汤鸡”了。

今天的雨中,站牌下也有一位姑娘,长长的披肩发,戴一幅眼镜,擎着一把雨伞。雨伞下有一个老人,那老者有点驼背。姑娘的雨伞三分之二,不——几乎是全部罩在老人的身上。雨水从伞面上滚落在她的长发上,挂满雨珠的发稍浸湿了她的衣裙。等车的人们不时投来赞叹的目光,“啊,谁家有闺女,真孝顺啊!”

终于——公交车来了。尽管雨还在不停地下,但候车的人们并没去“一窝蜂”挤车,似乎都在为“爱”让路——女孩的雨伞护着老人,第一个上来车。老者从衣兜里取出“老年卡”又刷过后,坐在为“老、弱、病、残”专设的一个坐位上。

到了第四个站点,老者要下车——转乘其它公交车。小女孩走过来,把他扶下车,说道“给您这把伞吧!路上好用。”老者接着伞,喃喃地:“多谢你了闺女,我不用了……那边有个(城际)公交车棚,能避雨……。”“离站牌还远呢,你拿着吧!”姑娘边说边将雨伞送他手里。

公交车缓缓向市区驶去。汽车的雨刷不停地擦去残存的雨滴,也似乎擦拭着人们的心灵。透过雨水模糊的车窗,我回望那把风中摇曳的伞,是那么得鲜艳。

……

雨过天晴。下午返回小区的公交车上,不少是去运河湾“赶集”的人们。

很多人都晓得,美丽的运河湾有一个“自卖头”农贸集市——近村的农民自产自销。大运河里的鱼虾,马场湖滩上的瓜果,不仅鲜活生猛,品种繁多,更是物美价廉,童叟无欺。“坐着公交去买菜”,已成为城里的大叔大妈们时尚的“旅游”。

公交车在兴唐大桥站点停下,有三位老人提着购物车、拿着菜袋子,上了车来。这时车上只有一个空位,一同上车的三位老太说笑着,相互间让着坐。

“坐这儿吧!”、“坐这儿吧!”

这时,坐位上,前后有二名女孩,不约而同地喊着,又不约而同地站起,在给老人争让坐位。其中那个披长发,戴眼镜的女孩,我印象最深——正是早上给老人送雨伞的那位。

待二位老太太坐定后,公交车缓缓启动。提购物车的大妈乐呵着问:“谢谢姑娘,你们是运河湾的吧?”“是啊,老奶奶,您那里有亲戚吧?”留短发学生模样的女孩回答到。“没有亲戚,我们是去胡营(运河湾)赶大集的。有一回,给我让坐的那个小姑娘,下来车,我看她就向运河湾小区走去了。” 另一位老人也讲述着:“运河湾的姑娘可好了,上个星期天,我来胡营赶大集,买了两个西瓜,太重了,上车时就有一个小姑娘帮我提上车来。我见她就是从运河湾小区走出来的。”

终点站到了。雨后的公交站牌格外明亮,反着耀眼的光。人们下来车,各自离去。

夕阳拉长了她俩的身影,俩女孩一前一后,迈着轻盈的细步,向着运河湾小区走去。不知哪位乘客发出一声惊赞,哦!真的是运河湾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