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振建 ‖ 汶水汤汤一一大汶口的畅想
泰山巍巍,汶水西流。
大汶口镇,在泰山南麓30千米处的汶水岸边。
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早春,我来到了汶水西流的大汶囗镇,参观了山西街村口的明石桥和大汶口文化遗址。
站在汶水岸边,吹拂着略带寒意的河风,但见枯萎的蒹葭苍苍,却不见伊人在水一方。未免有些凄清之感,沧桑之情油然而生,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怆然!
之所以引用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不是吊古伤今的孤芳,而是一种时空变幻的流失。
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中,长江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这两条大河在推动文明的进程中,却也波澜起伏,特别是黄河的桀骜不驯的脾性,也曾经给人们带来了抹不掉的灾难。印象中,汶河就不一样了。汶河,发源于泰沂山脉的东北部沂源山区的旋崮山麓,由五汶交汇于大汶口而得名。五汶即瀛汶河、石汶河、牟汶河、泮汶河、柴汶河,自东向西注入东平湖,而后入黄成为黄河在齐鲁大地上的最大支流,全长208公里。
济宁汶上县的南旺水利工程,就得益于汶水济运?要不然,元明清之际的京杭运河,就无法通航漕运了。汶水之上的戴村坝发挥了运河心脏的作用!
她(它)是一条独特的河,自东而西。也许正是这一特性,与自西而东的一些河流不一样,她只造福而无灾害吧!因而她又是一条文明的河,人文的河,文化的河。虽然这是首次造访,可在小时候已是耳熟能详了。历史课上早已讲了史前文明的大汶口文化。此时的人类已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掌握了刀耕火种的生存技能,磨制了石镰、石斧、骨针、钓钩;白陶、灰陶、彩陶是薪火的实证。在器型上,陶轮得到广泛应用,烧造出器型圆润饱满的器物。有食用器、礼器、乐器,诸如豆、釜、鼎、觚、鬶、鼓等。开始出现了私有制的萌芽和贫富的差别,这从墓葬的规制及随葬冥器中可窥一斑。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谱系是清晰无比的,从而有力否定了西方所谓东方文化西来的谬说。与大汶口文化同时期的文化有: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南方的良褚文化、崧泽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由此可见,中华文明远源流长,满天星斗,文明基因根深叶茂,文化自信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没有哪个种族的征服而让中华民族屈服的!
不无自豪地讲,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文明在海岱之间一道明亮的曙光。走进遗址博物馆大厅,照壁上一徽标即是日出东方的太阳之光。前言这样介绍:六千多年前,一道文明的曙光照彻了海岱大地。泥沙之下,器物纷呈,穿越六千年的浩渺烟尘,依然闪耀着先民们的智慧、文明与进步的灿烂光辉。礼制习俗,原始艺术,承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一幅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大图徐徐展开,上下涵盖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区系文化之一。
它打开了我们了解史前文明的大门。一处处房屋遗址,让我们得知先民聚族而居;一件件石器、骨器,让我们了解到渔猎农耕的生产场景;一件件精美的陶器,让我们嗅到了人间烟火;一处处墓地灰坑,让我们触摸到了文明社会的温度;一个个刻画符号,让史前文明得以广泛传播……
回过头来,折回到汶水岸边的古石桥吧!四百五十年的沧桑巨变,都刻在了那长长的,斗折蛇行的横跨在汤汤汶水上的古石桥的桥面上。推测,港珠澳大桥湾曲的设计上,该有古石桥的影子吧!看那光滑锃亮的石条板,深陷着木轮大车小车的车辙。这是怎样的商贾云集,马踏人迹啊!遥想明清四百年的商贸通衢之地,汶水汤汤必然伴随的是行人彭彭了。要不怎么能被《诗经》记载呢?诗曰: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可以肯定地讲,齐国临淄的财货,山西内蒙的驼队都要在这里交汇。齐鲁的棉、麻、油,谷、麦、粟、稷等与蒙古的布毛、牛羊等物物交换,银票的交存兑付,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货栈、客栈想必是彻夜通明,石桥之上就是夜晚也是人影绰绰,人欢马叫的。
我们也不否定,劳作了一天的客商,在码头酒馆里或小酌或豪饮,揣拳滑令也是有的。走江湖,卖野药,玩杂耍,在钩栏瓦肆中消磨时光的也是有的。要不怎么会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叹息呢?
古石桥南岸的茶棚村,伴石桥而生,它就是当年混穷的、乞讨者为生存,搭个茶棚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茶水,换取几文铜钱而形成的自然居落,久而久之为村落。一座石桥火了汶泗流域,活了一方百姓,演绎了四五百年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晋商的睿智,山西会馆可谓遍地开花。当初晋商咋就嗅到这里有商机呢?一开始他们就在村边河岸盖了一处三开间小庙,供奉关公。后来发财了,召集山西老乡,又扩建关帝庙为山西会馆,两进院落。前为议事厅,后为关帝庙,仍供奉武财神关老爷,因为关公是山西运城的老乡,是保佑他们发财的。
议事厅的正对面是戏台,它的每出戏都会是唱关公的,讲的是忠义千秋,一来娱乐,更重要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教化吧!人生一世,离不开忠义二字!
道冠古今泽披万古,德侔天地忠义千秋。这对联就是最好的注释,应是晋商的经商之道。
当然,每年的骡马大会是必须的,每年正月十五的放河灯也是必不可少的。反观眼下,交通好了,生活好了,但往昔的人呢?查查历史,明朝那阵全国人口的峰值也只有一个亿吧!而现今14亿啊。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厚重的文化重镇,如此好的环境文化基础设施,游人土著却廖若星辰。我们不苛求都是文化的高大上,我们担心的是富含文化的基因的断层。有几人能对大汶口文化说出一二,有几人还会讲十五放河灯的故事,有几人还知道扠、耙、扫掃扬场锨,辘轳、箥箕使牛鞭……
当我走出大汶口遗址博物馆,走出古石桥时,看到了社会文化学者刘焕新老先生所著的《汶水汤汤》一书,翻阅了作家齐欣为其写的序言,很有感慨,引起了共鸣。作家写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上网络智能的冲击,这些国粹、世界级的遗存、遗产,正逐渐消失,莫说十几岁的孩子知之甚少,就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也兴味阑珊,再下去几十年,四、五、六十年代的人作古,此遗产将会失传,不能不让人想之痛心!
这不是危言,岳南先生《南渡北归》一书中,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傅斯年、梁思永等大师在安阳小屯村考古甲骨文时,发现了一片彩陶,才真正找到殷商文化滥觞于大汶口文化。我们可以断定甲骨文最初来源于大汶口陶器上的某种符号吧!
而甲骨文所附着的文化、文明信息太重要了,你说人文的,历史的还不重要吗?
懂得这些,才知道人生的意义,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不只有铜嗅气。
所以呀!在忙忙碌碌中,也应留白一些时光,用文化的元素去填充无力的精神,去丰富生命的内涵,拉长生命的外延,我们的生活才会斑烂!
微风过处,把我的思绪从沉思中拉回现实,午后的阳光洒在水面上,荡起潾潾波光。汶水汤汤,仍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王伟念 ‖ 春到南池
- 下一篇:下一篇:「人物」孙明秋 ‖ 德荫家山毓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