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评论」李昌杰 ‖ 为什么要读这些散文

来源:本站    作者:李昌杰    时间:2025-03-22      分享到:

散文在文学四大体裁中是最受读者追捧的文体。自古而今尤其是中国的作家们以散文彪炳千古者多不胜数。广义而言,儒释道典籍莫不以此文体载之。中国文化之所以浩如烟海,薪火相传,散文功莫大焉。

先秦诸子,唐宋八家,明清小品,现当代名家以散文不朽于文坛。开明的当今社会,尤以文学为终生艺术追求的文朋诗友日益增多。窃以为若想在散文创作上有所建树,学前人名篇是不二法门,而《古文观止》《朝花夕拾》及《陶庵梦忆》是必读教科书。何以然欤?

一、题材选择的多元性与深度

《古文观止》:建立题材谱系

全书收录222篇跨越先秦至明末的散文,涵盖政论(如《过秦论》)、史传(《史记·项羽本纪》)、游记(《岳阳楼记》)、书信(《报任安书》)等文体。其题材的广度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参照:既可学习范仲淹借"洞庭湖光"抒写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亦能借鉴欧阳修《醉翁亭记》以山水游宴寄寓人生哲理的微观切入。尤其唐宋八大家文章,将日常琐事(如韩愈《送东阳马生序》忆求学艰辛)升华为精神境界,启示创作者挖掘平凡题材的深意。

《朝花夕拾》:重构个人记忆的公共性

鲁迅以"回忆"为经纬,将私密性的童年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时代变革(《藤野先生》)交织,开创了"个人叙事+社会批判"的双重题材模式。当代散文若欲突破单纯抒情框架,可效仿其将个体生命史嵌入历史洪流的手法——如通过家族变迁折射城市化进程,或以校园记忆映射教育异化现象。

张岱小品文:雅俗融合的题材实验

张岱笔下既有《陶庵梦忆》中"冰雪之气"的文人雅趣(如品茗赏雪),亦有《夜航船》记录市井百态的烟火气(如说书人、灯笼匠)。这种"以俗为雅,以雅入俗"的题材处理,打破传统散文的高冷姿态。当代创作者可借鉴其将市井生活诗意化(如《西湖七月半》描绘众生相而不失审美距离)的技巧,在全球化语境下探索本土文化题材的现代转化。

二、主旨表达的穿透力与层次感

《古文观止》:儒家精神的辩证诠释

书中文章虽多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理想,却非流于空洞说教。如王阳明《瘗旅文》借葬客之痛,将"仁者爱人"的道德命题转化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苏轼《赤壁赋》通过"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消解历史虚无感。此类主旨建构启示创作者:深刻的思想需裹挟情感体验与具象载体,避免概念化堆砌。

《朝花夕拾》:解构与重构的双重视角

鲁迅对童年记忆的书写充满矛盾张力:既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二十四孝图》),又通过"长妈妈"等形象保留温情底色。这种"批判中寄温情,怀旧里见锋芒"的主旨表达,为当代散文突破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提供范例。如当代作家可借鉴其"以个体伤痛折射群体创伤"的策略,在家庭伦理、教育反思等领域实现主题的深化。

张岱小品文:审美与实用的平衡术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坦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其小品文常将实用知识(如《鲁藩烟火记》详述烟花制作)与审美追求熔铸一体,使说理不显生硬,言情不失风致。当代散文若欲摆脱"小清新"或"鸡汤文"的窠臼,可学习其"以艺载道"的智慧——如通过烹饪之道阐释传统文化,借园林营造隐喻生命哲学。

三、立意建构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古文观止》:传统立意的现代转译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等经典立意,在当代语境下需创造性转化。余秋雨《文化苦旅》将"贬谪文学"中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对文明传承的全球性思考,即是对传统立意的跨时空对话。创作者可借鉴此类"旧瓶装新酒"策略,如用"乡村振兴"重塑陶渊明式田园理想,以"科技焦虑"重释庄子"逍遥游"哲学。

《朝花夕拾》:双重时空的对话结构

《阿长与〈山海经〉》通过童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的交替叙述,形成自我与他者的意义碰撞。这种"过去照亮现在,现在解构过去"的立意方式,为当代散文突破线性叙事提供启示。例如,可通过祖辈的革命故事与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困惑展开对话,或在城市化进程中追问"乡愁"的本质嬗变。

张岱小品文:反常规的立意视角

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刻意避谈西湖美景,转而描写"看月人"的众生相,以"无人赏月"反衬"众人都来赏月"的荒诞。这种"避实就虚""以丑为美"的立意思维,打破"主题先行"的创作惯性。当代创作者可借鉴其"非常规视角",如通过描写"失败者的一天"揭示成功学的虚妄,或以"物品的消逝"隐喻文明的断裂。

四、艺术技巧的传承与革新

《古文观止》:章法结构的典范

《左传·曹刿论战》采用"论战-备战-胜战"的三段式推进,环环相扣;《史记·项羽本纪》以"破釜沉舟"为枢纽,前铺后垫形成史诗节奏。这些结构智慧启示创作者:散文虽自由,但需内在逻辑支撑。可学习其"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或借鉴《岳阳楼记》"先景后情,情景交融"的经典模式。

《朝花夕拾》:语言风格的破界融合

鲁迅将白话的流畅("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与文言的凝练("大约是怨天罢,有时又怪自己生在世上")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鲁迅风"。这种语言实验为当代散文突破"雅俗之争"提供路径:既可如林清玄般用禅意白话构筑诗意(《和时间赛跑》),亦可如贾平凹模仿方言俚语增强真实感(《秦腔》)。

张岱小品文:意象营构的精致美学

张岱善用通感修辞:"桂影婆娑,月色晶然,秋香扑鼻,夜气沁脾"(《陶庵梦忆》),将视觉、嗅觉、触觉交融,营造沉浸式意境。当代散文可借鉴其"意象拼贴"手法,如用"锈蚀的钥匙"象征记忆的断裂,以"流浪猫的瞳孔"反映城市的孤独。此外,其"留白"艺术(《湖心亭看雪》"唯天地人三者为伴")亦值得学习——通过克制叙述激发读者想象。

结语:构建散文创作的"金字塔"

《古文观止》如塔基,奠定古典美学根基与文化基因;《朝花夕拾》似塔身,示范现代性视角与人文关怀;张岱小品文若塔尖,展现艺术创新的极致追求。三者共同构成散文创作的完整体系: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现实中寻找共鸣,最终抵达艺术的纯粹。唯有如此,当代散文才能既避免"无根之木"的文化虚浮,又克服"故步自封"的创新困境,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找到独特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