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如德 ‖ 庐山圣境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也是著名的“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更是集历史、文化、宗教、美学、政治于一身。它那无穷的魅力,无时不在吸引着人们的视野,牵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情不自禁地投入那美丽而又神奇的怀抱。
盛夏季节,酷暑难耐。去庐山旅游,应该是一次最佳的选择。我们自驾出行,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向着期待已久的避暑胜地庐山进发了。
一路急驰,风尘仆仆来到庐山脚下。正当准备购票上山时,一位姑娘匆匆跑来,她自荐要为我们导游。姑娘眼看着希望落空,便立马改口跟车上山。并说只要她坐在这辆车上,上山的门票就免了。
姑娘上车后降下车窗,与收费站的管理人员说了两句当地话。只见门禁立刻起杆,我们的车辆被放行了。
汽车行驶在弯曲的山路上,姑娘不失时机地介绍着庐山的景点。不经意间,汽车开到了牯岭镇。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姑娘竞然成为我们愿意接受的导游了。
下车时,我们还在为是不是“四百旋”议论着,因为每个人所数的数字不尽一致。其实上庐山有北门和南门两条道,据说从北门上山要转四百个弯,若从南门上山则少了许多。上山的路转弯很多,有时百米之内就转几个弯,计算起来也不太容易。
在庐山的半山腰坐落着一个镇,这个镇叫牯岭镇。初次上山的人都会感到惊讶,为什么半山腰里还建设这么多房子,简直就是一座云中小城。
牯岭镇海拔1167米,面积达104平方公里,是一块相对平坦的特大平台。牯岭镇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素有“云中山城”之美誉。镇上建有民宅、商场、宾馆、酒店、医院、学校等等,可谓应有尽有。镇上的常住人口达2.1万余人。
牯岭镇的历史仅有一百多年。1886年,一位远渡重洋的英国探险家,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登上了庐山。他的最初目的是想找一处空地,建造一栋避暑别墅。他向清政府申请租地,受到层层阻拦。他又找到当地的人租地,然后再转租给他。这位英国探险家的中文名字叫李德立,清政府看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中国人呢,就答应把土地转租了。
李德立转租山地成功,其他国家的人也纷纷效仿,庐山一时成了金发碧眼人的天地。到1927年,已有15个国家的人,在庐山建造了各式别墅560余栋。此时的庐山俨然成了一个洋人的世界。
庐山,又名匡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庐山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动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庐山山体呈椭圆形,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体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具有山峰多、冈岭多、壑谷多、岩洞多、怪石多、瀑布多、溪涧多的特点。尽管风景秀丽,耀眼夺目的景点很多,但有几处景点是不应该错过的。
三叠泉有着“庐山第一奇观”之称。该瀑布的泉水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后,由北崖悬口分别流入三级大盘石上,从而形成“三叠”之状,因此得名“三叠泉”。
三叠泉总落差达155米。瀑布自高而下,势如奔马,声若洪钟。“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既是描写此景的最佳诗句。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
仙人洞是一个天然洞穴,洞高约7米,纵深约14米。洞顶和洞口前的石头凹凸不平,很像人伸出的五指。因此仙人洞又叫“手指岩”。
据说仙人洞是吕洞宾修仙的道教八仙之一。从仙人洞可以看到庐山著名的皇家纪念碑亭。豫北亭是庐山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是朱元璋封庐山为岳的见证。
美庐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居住的地方。美庐别墅及庭院的整体设计和造型,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花园城市”的美丽构想。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险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对面为最高峰“汉阳峰”,含鄱岭上建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楼台上是观望日出的绝佳景地“望鄱亭”。
庐山会议会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火莲院河西路504号。1937年落成,名曰庐山大礼堂。外表壮观,内饰华丽。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剧院。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会场遗址,至今还整齐地摆放着参加会议人员的桌牌。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过美丽、壮观、神奇的庐山,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留连忘返,心驰神往。
庐山啊!你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山!”
- 上一篇:上一篇:「人物」陆建 ‖ 志忠先生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代恩平 ‖ 油菜花海中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