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雪影 ‖ 归乡寻梦,水墨宏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我怀着澎湃的心情,再次踏上归乡之路时,往昔的回忆与对故乡的眷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故乡,是我灵魂深处的根,而宏村,无疑是这片根脉上最耀眼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牵引着我跨越万水千山,奔赴这场阔别已久的重逢。
一踏入宏村,时光仿若倒转,记忆与现实在这里交融。眼前的宏村,恰似一幅被岁月精心珍藏的水墨画卷,每一寸景色都晕染着江南水乡独有的灵秀与温婉,让人瞬间沉醉其中。“中国画里的乡村”,这一美誉,宏村当之无愧,它就像从传统水墨画中走出来的世界,美得质朴而纯粹,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
八百多年的时光流转,宏村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错落有致的一百三十多幢明清民居,是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它们默默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砖石瓦砾间藏着先辈们的生活点滴,每一道斑驳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古老的建筑,非但没有在岁月的侵蚀下失色,反而愈发古朴厚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南湖,宛如一颗被群山温柔环抱的明珠,清澈碧绿的湖水恰似一块温润的翡翠,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波光。站在湖边,微风轻拂脸颊,带来丝丝凉意,一种静谧祥和之感油然而生。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岸边错落有致的青瓦白墙和郁郁葱葱的绿树红花,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天然画卷。水中的倒影如梦如幻,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它们在水中轻轻摇曳,娓娓诉说着宏村的前世今生。
湖中的“画桥”,犹如一条玉带横跨在水面之上,无疑是南湖最引人注目的点睛之笔。当我踏上这座画桥,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水墨风景画中。桥下,游船缓缓划过,泛起层层轻柔的涟漪;桥上,行人如织,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远处,南湖书院传来朗朗书声,那是知识的传承,也是宏村深厚文化底蕴的延续。庄重肃穆的汪氏宗祠“乐叙堂”,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还有那充满诗意的得月楼、画景楼、醉月台,以及众多宛如私家园林般精致典雅的小庭院,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宏村独特的“牛形村落”布局,堪称古人智慧的不朽杰作。南宋绍兴年间,宏村的祖先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精心规划出了以“牛肠”水圳、“牛胃”月沼、“牛角”雷岗山为主要架构的牛形村落格局。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宏村风貌。漫步在宏村的街巷之中,脚下是古老的石板路,身旁是蜿蜒的水圳,仿佛能感受到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热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曾经的宏村,商家云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华都会。尽管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但宏村的古韵依旧在每一块石板、每一条小巷中留存,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承志堂,这座被誉为黄山脚下“民间故宫”的徽派古建筑,无疑是宏村众多瑰宝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走进承志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喧嚣的年代。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遍布每一处角落,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姿态万千。这些巧夺天工的雕刻,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炉火纯青的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当年,建造承志堂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十多个工匠历经四年的辛勤劳作才得以完成。如今,它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向世人展示着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此次重返故乡,漫步在宏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故乡宏村,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理概念,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辉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故乡的山水、故乡的建筑、故乡的文化,都将永远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我为故乡感到无比骄傲,为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而自豪。我愿为故乡代言,让更多的人了解宏村,走进宏村,亲身感受它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与魅力。因为,故乡宏村,是我心中永远的港湾,是我灵魂深处最温暖的归宿,是我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牵挂。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冰 ‖ 惊蛰乐
- 下一篇:下一篇:「随笔」李杏凯 ‖ 吴越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