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尚振江 ‖ 泗河, 一条流动在古老华夏大地上的母亲河

来源:本站    作者:尚振江    时间:2025-03-27      分享到:


泗河,古称泗水,她从远古而来,是山东省一条著名的山川河流,也是流动在古老中华大地上的母亲河。

泗河发源于泰沂山系南侧,山东省泗水县泉林泉群陪尾山下,由趵突、响水、洗钵、红石4泉涌出,汇集成流,即为泗河源头。(据当今学者专家新考,泗水河发源源头在新泰市东南太平山西麓上峪村黑峪口之说),为此清朝乾隆皇帝曾作诗云:“四泉流作泗河源,乳窦灵根今古翻。混混从无舍昼夜,是之职尔子舆言”,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就有“泗出陪尾”的记载,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泗水出鲁卞县北”,并称泗河为“海岱名川”。泗河在泗水境内,东纳洙水及南,北西山来水,汇聚西流,出县境后又吸纳了西沂水、险水、汴水,而成为准河下游最大的支流。

      泗河在泗水县境内全长约为52公里,流域面积1015、54平方公里,支流河有32条。泗水河这一段古河道自古就通淮达江,确保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漕运畅通,从古到今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在当今的南水北调、水利排灌、生态环境等等方面,还充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泗水河是有功和利于千代后世。

      孔子当年曾在泗河源头发出过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古诗中曰:“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口,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时休,月明人倚楼。”从这些古代诗词中,就很清晰地看到,当时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唯一南北走向的古运河水道就是这条“泗水河”。这条河比元朝时期挖掘的“京杭大运河”,时间还要向前数上千年,历史文化也更悠久?

      古泗水的形成,可以说与泰沂山脉形成有关,据地质考古学资料研究,古泰山山脉的形成,大约是在25,86亿年前的太古时期,由于地球周转的运动,地壳受到了来自西南珠穆朗玛峰和东北方向两大板块的强力挤压撞击,古岳泰山经历了一次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因而这一带由原来的一片浩瀚汪洋大海,其皱褶拔地而起形成了中国最古老的泰沂山脉,其中也造就了1500多米高的巍峨泰山。随着地球地壳不断的运动,泰沂山脉被多组断裂分割,而形成了如今的大大小小的块状山体。不过泰山真正稳定,基本形成于新生代中期,其当今现状地貌才不过3000来万年,而且还正处于青春成长期,令人惊讶的是泰山每年还在以0.5厘米的速度增高。

      在古夏商年代,泗水之地属于徐州,称为“卞明国”。根据《曲阜市志》记载,古泗河,别名泗水,也可记作洙泗河,为著名的山川水系大河,这条古泗河发源于山东省泗水的“泉林泉群”,其不断冒出来的清澈泉水是泗河之源,又汇集了山川峡谷内的近百条涓涓溪水,而形成的一条大河,该河从山东的泗水流出、蜿蜒曲折地经曲阜、兗州、邹城、任城、微山、江苏的沛县、徐州、邳州、宿迁、安徽省淮北濉溪县、宿州泗县等地,最后在江苏的准安市淮阴区的“马头镇”汇淮入海,河道流经山东、江苏、安徽三省及11个县市地区,河道总长为大约850余公里,流域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即今天的沂沭泗流域和整个苏北和安徽的淮北地区。

      一、天下泗水,源源流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泗水因泗水河发源于其境内,在泗河流域众多县市中荣幸独享“天下泗水”的美誉之名,古泗水流域广阔,泗水阿曾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河道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上游部分,泗水到济宁市微山县鲁桥镇交界处汇入微山湖为泗河,泗河全长为169公里,流域面积为2383,6平方公里,至今在维护“南四湖”京杭大运河航道和补充水源,南水北调、水利灌溉、水态环境保护、旅游观光方面还在发挥着巨大的有效积极作用,中游从微山湖边的鲁桥到江苏省徐州市,这段古运河,为其从元明清开凿挖掘的“京杭大运河”所充分利用,到现在这条水路是“京杭大运河”上最繁忙的船舶通航水道。而徐州以南至原淮河交汇处为泗水河的下游,因宋代黄河“夺泗入淮”到海口,再由于黄河上游的泥沙淤积,而成为了一段废弃的与黄河并存的故道了。

      二,泗水河悠久的灿烂文明

      泗水河承载着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春秋战国有泗上十二诸候,“泗水捞鼎”的故事而千古流传,相传大禹治水成天下,曾用青铜铸了九个大鼎,在周婴王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将鼎沉入到泗水河中,后来秦始皇从泰山封禅祭祀回来,在河中发现了青铜鼎,认为这是一统天下,盛世太平的好兆头,便命令让人们下水去打捞,当系好了绳子想往上拉时,忽然从水里露出一个龙头,咬断了绳子,众人被摔倒地上,而鼎却落入泗水河中不见影了。还有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书《水经注》中记载,泗水源于泗水县东裴圩山,有瀑突响水,西波洪泽,十四大名系六神河,固有四个源头,故称泗水,这说的就是现在的泗水泉林镇的泉水圣境之地吧。

      另外还有关于泗水河源头青龙山和泉林及“荷魂柱”的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大禹根据黄帝的指点,在雷泽湖畔炼造了一根荷魂宝柱,成功镇压了青龙,并形成了泗河源头的青龙山和泉林。“荷魂柱”的传说;一位白首老翁,手拄拐杖,慢慢地向古代治水皇帝大禹走来,快走到大禹跟前时,突然把拐杖扔了过来,大禹吓了一跳,猛睁开眼睛,原来是做了一场梦,奇怪地是他怀里真抱了一根拐杖,定眼细看,上面刻有“荷魂柱”三个字,两边有轩辕二字,闪闪发光,下边还有四行小字;“欲成荷魂柱,采莲雷泽畔,荷魂镇龙首,从此少祸患”,大禹恍然大悟,原来是轩辕黄帝前来给指点了,他赶忙向黄帝去的方向叩头拜谢。接着,大禹根据黄帝的指点,来到雷泽湖畔,掐了千朵红莲,在历山之阴炼造“荷魂定柱”,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宝柱炼造成功,只见荷瓣环绕、香气扑鼻、晶莹透亮、闪闪发光,这天正赶上青龙又上岸作孽,大禹托起荷魂宝柱,念动咒语,照着青龙砸去,只听轰隆一声响动,正压在青龙的头上,把这条孽龙牢牢地死钉在地上,再也动弹不了啦,可是龙头动弹不了,可龙尾巴还在乱扑腾,平地被龙尾巴砸出一个冒花泉,方圆五里多宽,到处冒泡出水,大禹又忙着调来民工,运来石头,砌筑成小山压住龙尾巴,千百年过去了,这条青龙化作泗水河的源头叫青龙山,龙尾变成了陪尾山,被龙尾巴砸出的泉眼地方后来就叫泉林啦。

      三,泗水河是中国最早的古运河和军事水道要冲

     “在华夏的大地上,西边是青藏高原,东边是汪洋大海,根据西高东低地势,自古以来,大部分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奔流,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逝水”,北魏《水经注》所指出“四渎(长江、黄河;准河、济水)八流(渭水、洛水、汉水、沔水、颖水、汝水、泗水、沂水、)也是这样,而泗河却恰恰正好相反,该河是一条名川水溪和水量丰富的河流,还是淮河流域一条重要的支流,在华夏大地上,它是唯一南北流向的河流和交通大动脉。根据《简书.禹贡》和《史记.夏本记》《史记.河渠书》等文献中记载,自夏禹时,扬州向北的船只就“浮于淮泗达于河”,《尚书.禹贡》中还说:“均达海,通淮泗”等,《史记.夏本记》明代文献也曾记载说:“自古舟辑,浮于泗者,至兗南而止”,由此可说明,自古以来泗水到兗州,向来就是通船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泗水河还是一条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冲,当时在鲁哀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吴国王夫差用人工开掘了中国最早的运河邗沟,把吴都城邗邑(即现在长江边上的扬州)通过邗沟连通江淮长约300多里,泗河自古以来给淮河就相通,运河水道里程共长达800多里。吴国掘邗沟通淮河真正目的,就是举兵向北侵犯伐齐,在邗沟开挖的第二年,就先后发动了两次伐齐战争,在周敬王三十六年(前484年)吴王夫差第二次伐齐战争中,亲率大军,通过邗沟入泗河,由泗水入汶水,到达莱芜,吴齐两军交战于艾陵,史称“艾陵之战”。

      自吴攻齐水道开辟后,后来经过战国、秦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都是开挖运渠“鸿沟”,汉代疏通“卞渠”“蒗荡渠”等,向东都是连通淮泗,与济、汝、淮、泗交会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修东南驰道,过彭城(今徐州)于“泗水捞鼎”,秦未刘邦自泗沛起事,项羽自楚淮北攻秦,刘邦项羽彭城大战,到汉未刘备与袁术争夺彭城,吕布占领彭城,曹操攻打吕布,西晋三国之战灭孙吴,无不沿于泗水。

       由于“泗水河运道”地理位置重要,和战争军事上的需要,该运道不断地东拓西展,更重要之处,该运道还不断地的向北延长,开挖了连通济水的两条水路运道,即“荀羡水道”和“恒公沟”,“荀羡水道,即在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晋穆帝大将荀羡北征燕将慕容兰,自徐州引泗水至鲁桥(当时泗水至此向北不通舟船,船队无法通过),于是就从宁阳开挖汶水,引入洸河通运,从而疏通了一条由泗河经洸河入汶河,再沿汶河西行,经东平寿张入济水的新运河水道,这条水道全长300多里,第一次将泗水与洸、汶、济四条河流连通起来,这种古人治水通运大胆创举和高超智慧,不仅满足了当时“临阵斩兰”的战事需要,更是“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治理,明清开挖“会通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就是开挖“恒公沟”,东晋太乱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恒温率军伐燕,过淮泗,践北境,溯泗水至金乡,攻取湖陵县(今鱼台),因天旱无水,军船不能继续前行,遂命军民自泗河塌场口(今微山南阳镇刁嘴村附近),向北开河,经任城西至郓城北梁山南入济水,利用济水的支流洪水(源于嘉祥萌山下的一个湖泊)通运,史称“恒公沟”,大军沿济水向西达于黄河。

      东晋“荀羡水道”和“恒公沟”的开通,使大运河从南边长江北达济水,西通洛阳,北至海岱,实际通航里程达3000多里,该水路运道分别从济宁任城的东西两边通过,这大大增强了任城水路交通要道的地位,为今后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江北重镇”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泗河通江达海”为京杭大运河的水路开通,和济宁的䠇起兴旺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重大作用。

 四、“古泗河”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泗河”由于从古代就有,其形成的具体年代无法精确考究,但确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古代文献记载,除尧舜禹三皇五帝外,春秋时期的《论语》就有关于泗河的记载,如孔子站在古泗水之畔,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如泗河中的流水匆匆流过,越王范蠡称霸后,泛舟河上成就商海传奇,汉刘邦因河而名,则当过泗水亭长,到后来揭杆而起参加农民起义,终成了汉朝大业,这条河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他们的荣耀与传奇,这条古泗河,不仅见证了三皇五帝,各个朝代更迭兴盛,和圣贤达人,军事家们聪明才智和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就连历史上文人骚客也曾在古泗水畔涉足泛舟,赋词作诗,留下了许多脍至人口的动人诗篇,如唐代诗仙李白的名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唐词圣杜甫:“醉岸深园夜,行歌泗水春”,唐白居易的那首:“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朝诗人张继在《泗水行》中曰:“泗水流急石纂纂,鲤鱼上下红尾短,春冰销散日华满,行舟往来浮桥断,城边鱼市人早行,水烟漠漠多樽声。”,宋著名大词人苏轼在《题泗水外李公见赠》赋诗:“泗水波澜兮澄澈,舟行碧波兮之履,河阳不息兮沼起,自有长波兮谁继”就连大宋朝的大理学家,著名词人朱熹人虽未到过泗水,但作梦神交都想往那个神圣地方,留下了著名的《春日》的打动人心的诗句,清朝皇帝六下江南,把“皇行官”驻扎在“泗水河”畔,把泗水之源泉林赞美:留下了“泗泉流作泗河源,乳窦灵根今古翻。混混从无舍昼夜,是之取尔子舆言”,这首诗描绘了泗河源头的景象,并引用孔圣子的“逝者如斯夫”,来表达时间如流水的消失,还有现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引用孔圣人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那句至言名句的感叹!

        如今,虽“昼夜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日转星移苍桑巨变,古泗水河在华夏大地上,面貌的不断更叠迁移变化,古泗水河也由于古黄河的不断冲击侵袭和改道,促成“南四湖”的形成,从元朝京杭大运河东移之后,又与古泗水河重复叠加,以前从南到北的800多公里的水上大动脉被拦腰截断了成了三截,上游千帆竞发,水上泛舟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而成了,鱼虾水禽丰盛,赤麻鸭、绿头鸭、黑水鸡、白鹭、大雁等十几种鸟类游憩娱乐的“”水上芭蕾舞台”,“泗水泉林”,泗水河畔成了“风景甲天下的”生态旅游胜地,而泗水中段也成了载运“2000吨以上集装箱船队通江达航”过京杭大运河繁忙水道,而徐州以南到淮河口大约一百多里的一段泗河古水道,已变成了干涸遗弃的黄河故道,但不管这么变化,泗水河曾经繁荣辉煌过,它所在历史上的地位虽也无法取代,并且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从古到今人们赞美和颂扬它,因为她流淌和滋润着世世代人民的心田,所以说,泗水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古颂扬!

最后让我们引用宋代大理学家,著名词人朱熹,在梦里神游到泗水的《春日》诗句,来感受古老泗水河畔的无限春光和美好春天气息吧: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