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随笔」白中乾 ‖ 让方言之花绚丽绽放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3-29      分享到:


年逾古稀的老作家张庆余先生,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郗庄村人。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祥城祥韵》等多家融媒体平台写手。他文化积淀丰厚、生活阅历丰富,其作品从乡村写到县城,涉猎百姓民生、乡村轶事、行业之光,谈古论今等,“话带泥土味,语闻露草香”(李根勇语),辛勤笔耕几十年,成为影响一方深受大家喜爱的乡土文学作家。

在乡土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方言俗语犹如一颗颗独特而闪耀的星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情感和智慧。在张庆余先生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就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许多济宁地方方言俗语,为乡土文化传承中方言俗语的保护运用,做出了表率。

张庆余先生笔耕不缀,辛勤耕耘,近期已连续写出许多方言系列微小说。在这些方言系列微小说中,张先生描述了乡村百姓家的普通生活、左邻右舍之间的点点滴滴鸡毛蒜皮。在细致的场景描写心理刻画中,人物对话巧妙地运用了济宁一带民间的方言俗语。这些方言俗语,嵌入得当,准确到位地描述了作品中人物的不同性格、思想观念差异的体现。有的方言俗语,还夹带着一些乡土人物的“口头禅(语)”,使作品更加生动,读来亲切温馨,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熟悉的村头巷尾一样……方言俗语在张先生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传承。

在这些方言微小说系列作品中,张先生将运用到的方言俗语先用数字按先后顺序标注出来,然后在篇尾再详细注解介绍,不明白的地方一目了然。许多地方方言俗语,张先生也作了认真的甄别筛选,避免了用字注音的不准确,让本地读者看到了感觉说的对,品咂起来是这么回事;外地读者也能理解透彻,增强了方言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如在微小说作品《调侃》中,张老师这样写道——

胡大嫂随走随不在意地怼道:“别胡屙八沁的【注1】,恁媳妇才是那样的人呢。”        

坐在刘山旁边的唐水对刘山道:“咋样,你想占她的便宜,坷垃头子擦腚——迷门。”         

刘山服气地说:“那个熊娘们的嘴确实厉害,轻码的人【注2】逗不过她。”     

“她倒是有一个好处,心壳廊子【注3】宽,一般的事不较真,哈哈一笑就过去。不像俺家那口子,一点儿也不懈话【注4】,有时候她哪里做得不对,我就是轻轻地属量【注5】她几句,她就给我闹开货了【注6】。”唐水道......

短短百余字的文字,运用了6处方言俗语加一条歇后语。像“别胡屙八沁的”、“轻码的”、“心壳廊子宽”、“属量”等,都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土话,张老师在文末都做了详细注解:胡屙八沁——斥责别人不说正经话、 轻码的——一般的、心壳廊子——指心胸、不懈话——不善于理解别人的话、属量——批评、说教。经过注解,不仅本地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外地读者也一目了然,很快就能理解透彻,融入作品的乡土气息氛围中,得到深深的艺术感染,产生共鸣。

上述精彩之处,在张先生的方言微小说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在此不便枚举。方言之花,在张先生的乡土系列微小说作品中绚丽绽放!

张老师的方言微小说系列作品,先后在《鲁地文艺》 、《济宁作家网》等网络平台编发,得到大家的好评和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经笔者在美篇平台编发后,阅读量日益倍增,都在8000、9000多以上,有的阅读量超过万余!篇篇都被平台列为“精选”!许多读者都在篇尾评论区留言品评点赞,这充分说明短小精悍的方言微小说这种乡土文化载体很受大家欢迎。当然,这和张老先生丰富的生活阅历、精湛的文学功底和美妙的文笔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