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如德 ‖ 登上刘公岛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3-29      分享到:

    

    盛夏季节,与好友到沿海城市避暑观光。在威海逗留时,我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刘公岛。

    当期待的脚步登上宝岛时,立刻就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了。树木花草争相辉映,古树参天,楼阁遍布,雕塑林立,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十分和谐。

    刘公岛上保留着中日甲午战争遗址,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它记载着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的惨烈与屈辱,成为人们追寻甲午战争历史、凭吊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一幕幕历史再现,仿佛使人回到了当年壮烈的场面,无不陷入沉思和憾叹。

    刘公岛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在岛上繁衍生息。汉代石落村刘氏在岛上垦荒居留,故有“海上刘氏别业”之称。元代称刘岛,刘家岛,明中后期一度称刘岛山。明隆庆六年,在官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中正式出现“刘公岛”之名。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距离威海市区2.1海里,岛上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

    刘公岛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因地势扼海防之要,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明朝时期,设立威海卫,屯兵驻守。刘公岛及威海卫港便成为海防重地。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丁汝昌为提督。刘公岛成为重要军事基地。岛上先后兴建了北洋海军提督署、威海海军学校、海军官邸、营房、铁码头、炮台等一大批军事设施。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1月,日军围攻威海卫,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外海面与日军激战数日,损失惨重,退守港湾。在陆战中,清军战败,刘公岛便成为孤岛。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多次向刘公岛和港湾内北洋舰队发起进攻,均被击退。

    提督丁汝昌率北洋水师拼死抗战25个昼夜,未得到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到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的劝降,服食鸦片自尽。刘公岛落入日军之手。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除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外,还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威海卫。

    甲午战争失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总计赔偿日本银子2亿3150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淸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1898年5月英国海军强占了刘公岛。同年7月1日,清政府与英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被英军强租。刘公岛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每年都有数千人至近万人涌入刘公岛。英国共租占刘公岛长达42年。   

    甲午战争之后,世界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1900年5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在总兵力不到5万的列强中,仅日军就占了2.3万。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在接受中国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后才肯撤兵。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又于1931年发动了侵华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日军在中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长达14年之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了刘公岛,在岛上驻扎了汪伪海军。直到日本投降后,刘公岛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刘公岛被列为军事禁区。直到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刘公岛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胜地。

    眼前的刘公岛面貌一新,岛上完整地保留着许多古建筑,成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时下,还可以看到当年的电灯台、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水师养病院、水师学堂等及刘公岛、日岛、威海湾南北两岸等要地修筑的13座炮台。

    在现存的28处遗址中,炮台遗址占的数量最多,分布于威海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上。其中,旗顶山炮台遗址是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登上旗顶山炮台,居高临下,整个宝岛风光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浩瀚湛蓝,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山海画卷之中。

    抗战胜利后,日本并没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进行过反思,没有任何悔罪之意。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继续充当反华势力的桥头堡和马前卒。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曾经的国难和屈辱。要时刻提高警惕,增强国防意识,随时准备用生命悍卫国家的安全,绝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