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于延法 ‖ 麦野青青荠菜香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延法    时间:2025-04-06      分享到:


在冬日一个温暖和熙的早上,饭后无事可做,我便沿着洒满阳光和银杏叶子的村中大街,往村外走去。铺满街道的银杏叶子,向人们炫耀着自己闪亮耀眼的金黄。

出村顺着农田小道走向外环路,外环路两侧的法桐,还有零星的叶子在风中舞动,留恋着蔚蓝的天空和颤动的枝条。它们多羡慕田野里绿波荡漾的麦苗。

葱绿的麦苗沐浴着温润的暖阳,正酣然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好奇地聆听着飞过田野的鸟儿“啾、啾”的鸣叫,它们的目光寻找着食物。

虫卵下蛰入了土里,上季遗留下的谷粒和草种,也已经被贪婪的鼠类或者早起的鸟儿据为己有。麦垄里新发出的草芽也成了鸟儿充饥的口粮。

哦,那不是荠菜么。城里来的广场舞大妈们,比那群鸟儿的眼还尖,她们在麦畦里发现了荠菜,便贪婪地风卷残云般一掠而空,惊得鸟儿飞往公路边的法桐树,在颤巍巍的枝条上,憎恶地瞅着这些不速之客。

我好奇地走近“踏青采荠”的城里人。果然在嫩绿的麦苗旁,看到了一棵、两棵,三棵,四棵,成片连串,比麦苗还旺的荠菜。这可是冬日里营养丰富,又没有污染的无公害野菜。怪不得平日里在公园里翩翩起舞的广场舞大妈们屈尊下驾,光临乡野,缘来是为尝新鲜、饱口福,体验劳动的乐趣,回味久远的记忆,改善早已腻歪的伙食。

我大声地对她们说:喂,小心着点,别踩了麦子。

哈哈,放心吧大哥,俺也种过地,这时候的麦子,不怕踩。一位穿着靓丽风衣的中年妇女直起腰来,和我搭讪,然后又弯下腰去,专心挖她的荠菜。

您挖的荠菜忒小了,还不是时候,等过年开了春,长得胖悠了再挖,叶片绿,嫩生生地,营养丰富,好吃。我看着麦畦里舒展着嫩叶的荠菜,有些惋惜。

现在的荠菜没打药,无公害。那位大姐头也没抬,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俺们帮您除草,也不说声谢谢。

这位大姐多会说话,捡着便宜还卖乖。

城里人活的真仔细,还无公害呢,超市里卖的蔬菜,哪样不打农药。俺乡下人就没那么多讲究。一眼不见为净。用清水多洗几遍不就干净了。

大姐,您挖了荠菜,怎么个吃法?

怎么吃?这还不简单,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用荠菜烙鸡蛋饼,掺上豆糁子做菜豆腐,凉拌荠菜,煲荠菜汤,掺猪肉调馅子,包混沌、水饺、大包子,你爱怎么吃就怎么吃。荠菜可是好东西哩。

城里大姐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还一套一套的来。

又有几位穿着休闲装,脚蹬休闲鞋的女士把电动车停在公路边,一手拿着小铲,一手提溜着提篮或方便兜,轻巧地越过浅浅的公路排水沟,来到绿波摇曳的麦田里,加入到挖荠菜的行列中。

看到城里人兴致勃勃地到麦田里挖荠菜,我不由得想起年少时的峥嵘岁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到了春季,常常缺粮断顿,一连几天不见锅灶冒烟,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到田野里去挖野菜。

那时候坡里很少种小麦和玉米,大部分都是地瓜、高粱、大豆或谷子。开春后田野里灰蒙蒙一片,这些闲置歇晌的土地,一整个冬天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或者在雪窝里静静地躺着休养生息,等到天暖了,雪化了,便借着春风春雨的滋润,孕育出花花草草。这些花草在春风里抖擞着精神,吸吮着雨水,沐浴着阳光,蹭蹭地窜高旺长,把盈盈的香气溢满乡野,招来蜜蜂,引来蝴蝶,也把成群结队的人们带到山峦、沟渠、河畔、田野,争先恐后地采挖赖以活命的野菜。

父亲和母亲天不亮就下坡,赶到别人前头去挖野菜。去晚了那些长势好的野菜就被别人挖走了。母亲把野菜挖回家,淘洗干净,清水煮熟,放点盐,就是一家人的饭食。如果去晚了挖不倒荠菜,苦涩难咽的野菜也剩不下。有时候饥不择食,不慎吃到有毒的野菜,吃了后脸肿得眼都睁不开,还上吐下泻,危及生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野菜当中,除了灰灰菜、米面蒿、蒲公英,就属荠菜最好吃。荠菜不畏严寒,匍匐在大地的怀抱里,等到春风吹来,它便昂起头来,倔强地生长,蓬勃出绿意。人们从这块地挖到那块地,忙活半天也挖不了半篮子野菜。可是在那个灾荒年月,要不是这些野菜,不知会有多少人被饿死。

这些野菜,在丰年我们都挖回家里喂猪。可在歉收年景,这些野菜就成了人们填饱肚子,果腹活命的救命粮。

荠菜不光是我们平民百姓赖以生存的救命草。就是达官贵人,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也是山珍海味般的美味佳肴。据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东坡居士为官被贬时,生活拮据,无以为继,只得到乡野田间挖野菜充饥。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还是一位美食大家。人们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都是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佳肴。可久负盛名的“荠菜羹”,确是我们景仰的东坡居士所首创。

苏东坡在《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里写道: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在他遭贬被放之时,适逢旱灾,种的菜都死了,没办法,就到野地里挖来荠菜,掺上黄豆、粳米一起熬粥吃,才度过了饥荒。人们称他熬的粥为“东坡羹”,夸东坡羹“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苏大学士还在他的《春菜》里写道:“烂烝(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可见他对荠菜的溢美感慨。

说起吃荠菜,那可有年头了。《诗经谷风》里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民间也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美称。在《本草纲目》里,医圣李时珍将荠菜称为“护生草”。

荠菜可是药食同源的营养佳品,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铁、钙、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L尼克酸和粗纤维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难怪人们有对荠菜“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感慨,赞誉“春食荠菜赛仙丹”呢。

荠菜不择土壤,喜冷凉湿润的气候,比较耐寒。不管山岭薄地、沟渠河畔、房前屋后、林荫树下,风把它吹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那里就是它的乐园。

在过去,荠菜只能自然生长,风为媒,土为家。而现在就不同了,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健康的需求以及生活品味的提高,荠菜也走进了温室大棚,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的荠菜美食。

可是大棚里种的荠菜,怎么也比不了田间地头自然生长的野生荠菜,吃着放心。何况超市里鲜嫩水灵的荠菜竟然卖到十多块钱一斤。

怪不得城里人都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地奔波到乡野田间里来挖荠菜。原来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荠菜香,还是来自绿波荡漾的青青麦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