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孔令武 ‖ 又是一年清明至

来源:本站    作者:孔令武    时间:2025-04-07      分享到: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总是带着几分湿意,几分茫然,如期而至。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快六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站在母亲的墓前,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墓碑上她的照片,笑容依旧慈祥,可我再也无法触摸到她温暖的双手,听到她温柔的声音。
      记忆里,母亲总是很忙碌。每天,天还未亮,她便早早起身,厨房里很快便响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那是她在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印象中,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教书,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操持家务、农活、抚养我们兄妹四人的重任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那些年,母亲就像一个陀螺,没日没夜的忙碌。尤其是家里分了自留地后,母亲与农村壮年劳力一样,每日在地里耕种、浇水、施肥、锄草。最艰难的是在麦收时节,母亲往往天不亮就下地,直到天黑才拖着疲倦的身子赶回家。有一次,我们兄妹放学回家,直到掌灯时分,母亲还未回来,我们几人十分担心,忙一齐去田里寻找。朦胧的月色下,母亲瘦弱的身躯,若隐若现,一个人拉着一大车麦子,正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吃力的前行。母亲看见我们笑了,而我们兄妹却忍不住哭了。
      记忆里,母亲总是很要强。我们兄妹多,为了让我们穿的风光体面一些,母亲在操持家务和农活的闲暇,又养了猪、鸡、鸭等家禽,以补贴家用,但即使这样,日子仍过的捉襟见肘。可不管多难,每逢年关或新学期开学,母亲总要为我们准备一件新衣服或新鞋。尤其是每年冬季到来的前期,那些日子,母亲为了不让我们挨冻,几乎是整夜整夜的为我们赶制棉衣,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仍看见母亲还在灰暗的煤油灯下缝制着,那佝偻的背影,那一针一线的画面,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记忆里,母亲总是很节俭。我们兄妹多,花销大,母亲总是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后来,随着我们兄妹各自的成家立业和父亲的退休,生活日趋向好,母亲也告别忙碌了一生的农村老家,随我们搬到了县城居住。有一次,正逢周末,我去看望父母,一进门,就听见他们正在大声争吵。我心里一惊,忙追问原由,母亲说,父亲上午去了菜市场,买了一些菜,可问他菜价时,竟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一共花了多少钱。母亲唠叨着,仿佛父亲做了多么大的错事一样。我虚惊一场,笑着劝说母亲太小题大做,母亲不再辩解,可从此以后再也不让父亲去买菜了,再忙也要自己去买。
      记忆里,母亲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她常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好的前程。那时,尽管家中农活较多,可她一刻也没有耽搁我们的学业。哪个孩子该上学啦,她总是早早地准备好一个漂亮的书包,让孩子开开心心的走进学校;哪个孩子在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更是显得比我们还高兴,一定要做点好吃的进行奖赏:特别是哪个孩子年底获得了奖状,她更是兴奋的将奖状高高的贴在我们家客厅中最醒目的位置,那些花花绿绿的奖状,一度成了母亲在客人面前最大的炫耀,成了她一生最大的慰藉。
      又是一年清明至,我再次带着鲜花,来到母亲的墓前。微风轻拂,仿佛是母亲温柔的抚摸;花草摇曳,像是母亲熟悉的身影。母亲虽已离去,但她的爱,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护佑我们全家平安幸福和阔步前行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