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如德 ‖怀念母亲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4-11      分享到: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

       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九年了。

       这些年来,每当我思念起母亲时,她那慈祥的面容便浮现在眼前,发生在母亲身边的故事,像屏幕上的电影不停地回放。

       母亲经历过战乱、灾荒、饥饿乃至疾病的折磨,一生含辛茹苦,受尽了苦难与煎熬,没有过上多少好日子。

       母亲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姥爷姓张,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姥姥先后生育了两个女儿,母亲排行第二。姥爷姥姥恩爱和睦,四口之家其乐融融。

       祸从天降,一次家庭成员的意外伤害,致使年幼的大姨含冤离开了人世,从此也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姥爷姥姥本分厚道,胆小怕事,为息事宁人,只能苦水往肚子里咽。

       姥爷建造的新房正准备封顶时,一位风水先生却说,这房子的房门正对着前排房子的屋梁,“出门上梁,不吉利啊!”并建议姥爷推倒重建。姥爷千辛万苦建造的房子,眼看着就要峻工了,哪里舍得推倒重建。对于风水先生的话,姥爷是半信半疑,最终还是把房子建了起来。

       姥姥自从失去了大女儿,精神受到了严重刺激。她经常以泪洗面,神智恍惚,却把风水先生的话记在了心里。姥爷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不能没有他。掐来算去,要说可有可无,只有轮到自己了。姥姥自言自语,不知嘴里念叨着什么。这些异常的举动,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次,姥爷家庭内部又因琐事发生了矛盾,姥姥望着受了委屈的丈夫,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暗自流泪。姥姥想起了失去的大女儿,又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委屈,越想越觉得没有出路。她瞅准家里无人时,自寻了短见。

       母亲得知姥姥不幸的噩耗,好似晴天霹雳,当场晕了过去。母亲绝望了,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幸被邻居及时发现。邻居大姥姥把母亲接到家里,关心体贴,安慰劝导,才使母亲逐渐摆脱了痛苦,树立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金乡县,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金乡沦陷后,日军不断对辖区进行疯狂“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掳夺,当地百姓民不聊生,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在一次日军扫荡时,母亲随着乡亲们逃跑,当逃到王丕乡彭井村时,日军与抗日游击队发生了激战。由于敌强我弱,日军很快占领了村庄。母亲眼看着无路可逃,灵机一动,藏到一位久病卧床的老者床下。日军进屋后,见一位老太太坐在屋中,举起屠刀向老人劈去。可怜的老人惨叫一声,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日军杀人后,向灰暗的病人房间瞥了一眼,捂着鼻子溜了出去。母亲这才算逃过了一劫。

       在时隔不久的另一次日军扫荡中,姥爷逃跑时没有了退路,被几个日本兵抓住一顿毒打,五花大绑之后带走了。日军见姥爷身强体壮,便强迫姥爷做了劳工。母亲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生死未卜。

       日军对姥爷监视的很严,稍不顺眼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开饭时姥爷只能吃点鬼子的剩饭,多数时间是饿着肚子度日。姥爷几次试图逃跑,每次都被抓回打的死去活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也逐渐麻痹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姥爷乘放哨的鬼子瞌睡之机,一口气跑出了十多里地,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有一年春天,鲁西南地区大面积流行霍乱疾病。母亲也不幸被传染,连续几天上吐下泄,身体严重脱水,生命处于垂危状态。父亲用担架抬着母亲去求医,一位老中医抱着试试的心态,给开了几副中草药。在强烈求生愿望的支撑下,母亲顽强地与病魔进行着抗争,熬过痛苦的几个昼夜,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母亲见人就说,多亏了老先生的几副中药,是他救了我的命啊!

       在生活最困难时期,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去煤矿当了工人,家里的担子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上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下有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还要纺线织布,缝补衣服,整天没白没黑地操劳。

       “大跃进”那年,实行“一平二调”,大炼钢铁,社会上刮起了共产风。村民集中吃大食堂,凭着饭票到食堂打饭。母亲每次打饭回来,都是先让老人和孩子们吃,自己靠剩余的一点充饥。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地里的野菜被挖光了,能吃的树皮也被扒光了,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一次,姐姐在豆秸垛旁寻找到几粒黄豆,如获至宝,喊着要让母亲给她烧熟。母亲看着骨瘦如柴的女儿,抚摸着她日渐稀少的头发,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由于极度饥饿,年迈的爷爷、奶奶再也支撑不住了,病倒在床。母亲精心地伺候着两位老人,经常为老人擦洗身体,换洗被褥,盼望着老人能好起来。在生活最困难的年代,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当了村里妇女主任,还兼职村民纠纷调解员。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做起工作来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维护亲情、有利于团结和长远利益出发,进行说服劝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使不少婚姻家庭破镜重圆,多次避免了矛盾激化,促使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

       母亲是村里的接生员。她始终认为这项工作很神圣,责任心很强。多年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都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耽误过,也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有一年冬天,父亲工友的爱人邀母亲一起去矿上探亲,母亲已经答应了同行,并着手作了准备。可在临行前,母亲突然想起了村里还有一位临产的妇女。为了给产妇接生,母亲主动放弃了探亲。

       母亲是义务为人接生,从来不收人家的财物。有一年冬天,母亲为一位产妇接生后,想给产妇做点饭吃,可是她家里穷的叮当响。母亲见状,二话没说,赶快跑回自己家里端来面粉和鸡蛋,又下厨房做了荷包蛋,直到帮助产妇吃过饭后才肯离开。

       母亲是个热心人,村民谁家给孩子办喜事,都愿意让母亲去帮忙。村民们都说母亲善良,通情达理,办事周到,由母亲出面他们就放心了。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对孩子们要求很严。家里缺少劳动力就自己扛着,从未产生过让孩子放弃学业的念头。为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她步行十几里路找到学校,与老师沟通交流,希望学校严格要求。

       母亲一共生过六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夭折了。其间,曾帮助他人抚养过两个孩子。母亲把他们视为己出,精心呵护,使他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生下第四个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

       在郑州工作的堂叔给家里来信,说婶子生了个女孩,没有奶水,希望母亲能去郑州帮助抚养。此时,母亲还没有摆脱失去孩子的痛苦,年迈体弱的公婆需要照顾,身边还有几个离不开母亲的孩子。母亲当时真的为难了。经过反复考虑,她还是决定去郑州。母亲说人家有困难了,咱不能不帮,不能眼看着孩子挨饿。母亲安排妥家里的事务,踏上了去郑州的行程。

       母亲在郑州住了几个月,眼看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里也去信催促母亲早点回来。母亲与叔叔、婶子商量后,决定把孩子带回老家抚养。母亲把孩子带回了老家,家里算是多了一个女儿。这位姐姐跟着母亲生活到断奶后,在老家陪伴着奶奶生活,直到十四岁后才又回到父母的身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母亲生下了第六个孩子。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母亲失去女儿后,非常痛苦,经常头痛失眠。母亲不止一次地说,是天老爷不想给我这个闺女啊!

       与其同时,堂叔家生了一个男孩。婶子因病没有奶水,孩子饿的面黄肌瘦。母亲心疼孩子,主动提出帮助抚养。白天定时去给孩子喂奶,晚上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由于母亲的精心抚养,孩子很快长胖了,并一直把他抚养到能断奶生活为止。

       我家原有的几间平房,又矮又潮,遇到下雨天就担心害怕。有一次下大雨,房檐随着雨水往下脱落,母亲在加盖房檐时,被大风刮下来的砖块砸在头上,顿时鲜血直流。母亲极力掩饰着内心的痛苦,还安抚着孩子们不要害怕。

       面对濒临危险的老屋,母亲下决心建造新房。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没有人商量,自己做主。母亲先是借房搬家,拆掉旧房,利用旧房的建材再建新房。每次动工时都要提前联系人员。次日凌晨,母亲带领我们去推水车,备好当天的施工用水,天亮之后又要给民工准备早餐。

       由于资金不足,所建新房都是用的旧料。为了抢时间,赶工期,房子用的瓦也是转借他人的旧瓦。从借房搬家到住进新房,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房子建好了,母亲也累倒了。看着自己新建的房子,母亲欣慰地说,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雨了。

       在我服役的第二年,母亲念子心切,去部队看望。母亲参观了部队的营区和武器装备,游览了首都的名胜古迹,心情非常高兴。在返程时,母亲要去济南看望姨姥姥。母亲没有文化,又是初次出远门,我有些不放心。母亲拿着姨姥姥家的通信地址,一再说没有问题。

       姨姥姥是当年逃荒时去的济南南郊。母亲见到姨姥姥,久别重逢,娘俩有说不完的话。几个舅舅也陪着母亲尽量多看几个地方。母亲在济南住了几天,谢绝了姨姥姥家的一再挽留,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行程。去看望姨姥姥,也是母亲多年的夙愿。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承包了十几亩耕地。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父亲从煤矿退休之后,也加入了农业生产的行列。

       我们兄弟几个没有分家,在农村是十分罕见的大家庭。在母亲的带领下,全家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受到乡亲邻居的赞扬,被村委评为“五好家庭”。

       姥爷是个“五保户”。生产队里除了分给一些口粮外,其它所需都由母亲承担。母亲每年都要给姥爷拆洗被褥,备好各季所穿的衣服。

       每年的腊月二十六日,是给姥爷送年货的时间。母亲给姥爷准备的年货很全,几乎是应有尽有,最不会忘记的就是给姥爷带瓶白酒。

       1992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夺去了母亲的生命。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的大半生都是在兵慌马乱、灾荒饥饿、艰难困苦中度过的,没能过上多少好日子。

       母亲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母亲的教育影响着我的一生,从走进军旅保家卫国,到成为法官匡扶正义,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始终抱着一个信念,把诚实做人放在首位。这就是对母亲优秀品质的传承,也是对母亲最好的缅怀。

       此时此刻,只能把母亲优秀品质化作永久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望着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屋,望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这里就是我的根,这里就是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母亲啊!儿子永远不会忘记您,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