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振建 ‖ 登临陪尾山
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的《春日》七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此诗读来,朗朗上口,吟咏之际,无限春光拂面而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风光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是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在这明媚的春光中,来到了泗河之滨,重游了泗水之源一一泉林。
泉林者,谓此处泉眼多也,如林一般。诸如趵突泉、黑虎泉、石窦泉、响水泉、甘露泉、珍珠泉……林林总总,据说又七十二泉也。
跨过山门,入得园来,脚下是泉,身边是泉,草丛中是泉,到处有泉。那珍珠泉在一片水域下,分不清有几十、上百个泉眼,均顶着水面,从下而上细无声息地冒着一串串连续不断的水泡,或叫水珠,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又好似一条条水柱,形成水帘。噢!泉林者,大概由此泉而得名吧!
来到主景区,则是四大景。首先映入眼帘心是康熙帝的御碑,巍然屹立,高7米,宽2.9米。赑屃驮碑,碑阳为康熙帝所撰《泉林记》,碑阴是乾隆帝因之感慨所赋诗二首也。爷孙俩无非是赞泉林之美,离圣人之近,慕洙泗之儒学,登陪尾山之观澜,吟咏“逝者如斯夫”。看来,皇帝老儿也是羡慕道德人家的!
在其右首是千年银杏,其左下为“趵突泉”,此泉为诸泉之主,自石罅中喷涌而出,如人之搏击,如雪之而成堆,如纹豹之突起,声震响云,完全没有了珍珠泉的贤淑。再向左上,就是陪尾山了。
该山不算高,据资料介绍,海拔只有一百多米,周匝占地估计约二十余亩。不要小看它,它确是诸泉的发祥之地。《尚书、禹贡》记载:泗出陪尾。是子在川上发出千年之叹处,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临怀古之所。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经典诗句。
拾级而上,是观泉亭,当年李白登斯楼也,则为后人留下了“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的宏阔妙语。海岱之间,汶泗烟波浩渺,萦绕着徂徕山,也映照着徂徕山,那将是云霞明灭或可睹的仙景啊!
再往山上走,土石相间浓密地生长着一些树,枝枝蔓蔓,遮天蔽日的。微风徐来,无郁蒸之气,有清新之爽,无怪乎古人在此建“横云馆”。乾隆爷在此驻跸,见此美累挥诗一首,曰:陪尾西来一垂尾,三楹闲馆建于斯。谁知听乳窦鸣处,怡是看岩云起时”。
这陪尾山有说道,当年大禹治水时,一个不地道的蛟龙祸害百姓,以海水倒灌淹没村舍农田,被大禹一截两段。龙首变为青龙山,龙尾则变陪尾山。从此,风调雨顺,两山造福一方百姓。由感于此情此景吧,乾隆皇帝在山上听到石窦泉之声,如婴儿哺乳依偎在大人怀中安逸吧!那绕岩的云雾似乎变成了一层轻纱,护拥着馆中的人儿了,才有了上面的那首诗!
再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却九次临幸泉林,朱熹在江南,因羡慕泉林,跨江北上,冒金兵捕获的生命危险,来此踏青,你说泉林及陪尾山可有魅力?
笔者建议,您有闲了,有机会了,来泗水之滨,登临陪尾山,坐在观泉亭上,看那一泄江河的泗水吧!说不定会沟联吴越,会想到吴王夫差当年也许是穿江乘运,过邗沟通泗河与齐国争战吧!登临这陪尾山,也会有登幽州台歌的感想呢,浮想联翩,想得更远更多,收获的也更远更多!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李如德 ‖怀念母亲
- 下一篇:下一篇:「诗歌」孙者奎 ‖ 拙和,山坡羊•谒张养浩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