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人物」李如德 ‖ 为了和平——记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海文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4-28      分享到: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10月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一枚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送到了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的手里。他凝视着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说出了发自肺腑的心声:“在我有生之年,能戴上这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感到十分荣幸。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很多战友在异国他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作为幸存者,非常珍惜和平环境,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这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是我的岳父,他叫王海文,1927年6月出生,现年93岁。他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五次立功,多次受奖。转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干部。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了岳父的藏宝箱,一本本立功证书、一枚枚军功章展现在眼前。在我的要求下,岳父向我讲述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

       随着岳父的回忆,我也仿佛走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跨过鸭绿江,奔向了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临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

       日本投降后,朝鲜半岛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军事上敌对的两个国家。    

       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韩国军队节节败退。美国纠集其他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所谓“联合国军”侵入朝鲜半岛,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推至鸭绿江边。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我岳父所在的第19兵团,也做了随时出征的准备。    

       自1950年10月25日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数次战略性战役,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52年1月27日,正当全国人民欢度春节之时,岳父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19兵团坦克二师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进入朝鲜后,先是在西部战区挖坑道、修工事,进行坑道防御战。

       在坦克部队向东部纵深推进时,必须通过一条大河。在大部分装备过河之后,敌机对桥梁进行狂轰烂炸,桥梁被炸断了,无法通过。河岸上还有三辆运送弹药的车辆、两辆后勤保障车辆没有通过。司机和押送人员都急的团团转,不知所措。

       河岸上不能久留,随时都有遭遇敌机轰炸的危险。岳父更是心急如焚,他知道被炸坏的桥梁在短期内不可能修好。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涉水过河。为了安全起见,他亲自下水勘察,摸清河道情况。好在河水不深,且水下地质坚硬。他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催促大家赶快过河。

       装满弹药和装备的车辆安全地驶向了对岸。到了岸上,战士们又傻眼了。前方的道路被敌机炸成了大坑,根本无法通过。岳父迅速勘察地形,发现有一条山沟可走,但遍地长满了荊棘、野草,他发动战士们一边开辟道路,一边指挥车辆通过。当他们的车辆刚刚离开了河岸,那里即刻变成了一片火海。

       他一边组织清理道路,一边指挥车辆前行,车速走的很慢,不到一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十多个小时。

       第二天拂晓,当团长看到装满弹药和装备的车辆时,高兴地说:“我还认为你们都被炸死了呢?没想到一个不少的回来啦!”当他得知整个过程都是岳父组织指挥的时,拍着岳父的肩膀说:“小王你干的很好,有领导能力,部队给你记二等功。”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前夕,岳父从装甲部队调到了炮兵部队,在团部当卫生员。他经常带着担架到阵地上去抢救伤员,上上下下都是山坡,有时一天要往返几十趟,头顶上冒着飞来飞去的弹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1952年10月的一天,岳父冒着生命危险,冲在阵地前沿抢救伤员,这时敌人发射的一发炮弹在阵地中央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的副连长头部,副连长身负重伤而牺牲。

       阵地上失去了指挥员,观察所观测到的数据传不到火炮阵地,观察所与火炮之间失去了联系。阵地上的战士们干着急。岳父看到这种情况,急忙跑过去,戴上副连长曾经戴过的耳机,手举副连长举过的旗帜,继续指挥阵地战斗。

       顿时,火炮阵地上炮声隆隆,一发发炮弹像长了眼睛,划破长空,准确地飞向敌人的阵地。

       战斗结束后,有人发现岳父的嘴上还流着血。原来他的三颗门牙,被飞来的弹片炸去了半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5年4月,岳父回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他放弃了在县机关舒适的工作环境,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教书。

       在不足三尺的讲台上,他一站就是二十多年。他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亲自上门对不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进行劝导,经常支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他所教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有的当了党政领导干部,有的当了大学的教授,还有的在部队当了将军。

       岳父已经93岁高龄了,他经常读书看报,关注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从不铺张浪费。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孙要热爱党,热爱国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衷心祝愿岳父王海文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