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商海蠡测 ‖ 传家宝
读罢周素子女士的回忆录《晦侬往事》,我被作者三代人身上的文化力量和人性光辉震撼。正如周有光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作为回忆,自叙生平,不曾出于凄楚之情,相反,却是一片美好,具有人性的至善至美。书称“晦侬往事”,实包涵故园、故国之意。举凡家人父子、亲友故交、师长前辈,并向之所接的村民船户、卖浆者流,山川草木,无不在追忆之中。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家庭文化传承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她生于1901年,家贫,不识字,但却“满腹经纶”,记得许许多多民谣,出口成章。
作者说:母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精明的当家人,与其养母对她的训练有关。提起养母的严格教育,母亲在自己儿女成群后,还抱有感激之情。她每日必须纺完规定数量的棉、麻。若邻人送来食物,必须留待养母过目后方能食用。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得伸懒腰、打哈欠等。这一些规矩,母亲在教育我们的童年时,与养母如出一辙,也毫不含糊。
作者回忆道:我母生三女二子,并担当起全家的生活重担,我等兄妹五人凡衣着、鞋袜,都是母亲亲制,真是“从种棉花到拆破烂”,均是我母一手所为。母亲深感识字的重要,她立志培养子女上学,当她送两个姐姐远赴外县深造时,竟遭到二伯父、三伯父的问罪。母亲说:“我家的事,我自做主,伯父不必费心!”我的两个姐姐得到了母亲终生的益处。父亲离家十一年,我家不但五个子女均入学深造,母亲还买进两亩水田。更令人惊奇的是,母亲开设酒坊之举,在当时可谓石破惊天,周氏亲族视为大逆不道,然母亲主意已定,一任非议,勇往直前。母亲终于依此壮举改变了家庭的贫困,在山村中过起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是做人的老规矩、老道理,不必识字但必须达理,宏量与胆识并存的母亲,在家庭中居于C位,是教养子女传承文化的不二角色,是手持木铎的人间圣徒。
哲人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揉碎了给人看。也就是在揉碎了的生活里,人间的丑与美、罪与罚、善与恶才会暴露无遗。而这揉碎生活的手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与群盲偏执。
自1957年开始,当时的周家五兄妹等社会精英人物从大学教授到大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成员纷纷坠落为“黑五类”,跌入社会最底层,遭受到从心灵到肉体长期的普遍的摧残。
从周素子此后大约二十年的生存经历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的肃杀氛围,更多的是看到底层百姓的善良、温情与美好,更能感受到周素子基因中与生俱来的坚韧不拔的文化支撑。
作者从第一辑的《三个女儿》开始到第二辑的各篇章终结,从命运的巨变开始到《辗转的户口》《捡破烂与学针灸》艰难求生,都是为了《求学记》中的目的,为在变乱交织的时代,尽最大努力给三个女儿争取上学的机会。作者认为,在人间,没有什么比文化的传承延续更重要。这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示。这是人间正道。
在《留下镇友人》《河头人物》《河头轶事》各篇中,作者蜗居公社供销社下面的代销点,但笔下的小人物却个个光芒四射如赵瞎子、姜宝娟、阿莲、洪老爹、阿权、金花、金根伯、贾长沙,虽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可他们身上折射的人性美、善、真与书卷气,在艰难的生活里,犹如遮不住的珠宝深深印在作者的心坎上,与自己美好如玉的心灵相互映照,成就在艰难生活中屹立不倒的理由。
感谢周素子健旺不息的人文精神,感谢她笔下小人物美好朴素的灵魂,感谢传统文化熠熠生辉的光焰。经历困苦磨难的周素子在经过一个春天之后,她播下的文化种子早已蔚然成林,传承有道。
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颠扑不破的根柢,深扎基层,串连人心,枝繁叶茂,经冬耐雨,万古长青。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黄河 ‖ 墨痕流淌处 自有天地心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刘永琪 ‖ 西府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