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黄河 ‖ 千秋德政醒吏魄
泉河流水绽放的春波、将鎏金岁月揉作万点金鳞,轻轻拍打着大宝相西侧、古县衙西北角的斑驳石阶。仰首间,思圣堂脊背的鸱吻,正吞吐着元祐三年的流云,檐角铜铃在风中摇曳——孔圣弦歌自鲁中都的春天传来,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县令周师中夯筑基石的号子声,在砖缝里交织。
这座蛰伏于官署肌理深处的"过化祠",恰似嵌在华夏吏治长卷中的青铜鼎彝,将"所存者神"的铭文,烙进思圣堂的每道青砖缝里。
褪色的朱漆门扉后,三楹正殿内的孔子坐像目光温润,恰好笼罩着,冉耕执卷的指尖,与岳飞按剑的掌纹。明永乐七年(1409年)的春风曾在此驻留,县令史诚祖将“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的刻石嵌入殿壁,让精忠报国的剑气、与“为政以德”的仁风,在此交织成独特的文武配享格局。触摸元祐年间周师中镌刻的“过化存神”门楣,指尖竟传来《孟子》竹简的震颤,——这位北宋县令取自《尽心上》的箴言,果然化作后世九百年间,八十余任地方官的精神密码。
明代的思圣堂前,兖州知府陈仲禄补植的杏树,仍在抽发新芽。虬曲的枝干上,元按察使胡祗遒的“立言泽万世” ,与明尚书李东阳的“徘徊古祠下”在光影中叠映,恍若文脉传承的接力。最令人动容的,是清代县令雷一龙留下的楹联:“三姓奉祀传薪火,一脉斯文贯古今”——配殿展柜里那双粗麻“夫子履”,始终带着公元前500年孔子赤足、踏过汶水冰面的体温。这足迹在蜀地催生武侯“脱靴亭”,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辖区)凝成包公掷砚台,最终铸就中国清官文化最温热的图腾。
月洞门内,准字池的涟漪,将历史倒影揉成粼粼碎金。池畔凹陷的青石,或许见证过冉耕最后的政务:这位孔门弟子继任中都宰后,白日推演《禹贡》治水,深夜批注《周礼》,终将生命燃尽于木牍竹简之间。怀恩的百姓,含泪将他葬于西门感化桥北侧。今朝泉河畔新发的芦苇,正抚摸着明代《思圣堂记》碑刻,将“官清民安”的彩绘与新城“中都大道”的车鸣,织成跨越时空的和弦。
- 上一篇:上一篇:「散文」张阿芳 ‖ 再说张爱玲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