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王陈陈 ‖ 窗台上的蜗牛

来源:本站    作者:王陈陈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雨过天晴,窗台上出现了一只蜗牛。

不是灰扑扑的那种壳,是半透明还带着浅褐色螺旋的壳,它趴在积有雨珠的窗台上,用触角探着四周,碰到雨珠的瞬间又猛地缩回去,甚是有趣。

我搬了张木椅坐在窗旁,看着它一寸寸挪动,风带着楼下的栀子花香,从纱窗的缝隙钻了进来,它许是被这香气惊动,停顿片刻后,触角又慢慢展开,朝着窗台边的那盆薄荷爬去。

它爬到叶子的边缘,叶片突然晃了晃,它蜷起身子,壳轻轻磕在了玻璃上,像个怕摔的小孩子,在掉下去之前先紧紧抱住自己的小书包。

 过了好一会,它才重新舒展开身体,这时候,阳光刚好从云缝里漏下来,它的壳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连带着那道黏液轨迹。终于,它爬到了薄荷叶片的中央,我想起小时候在田埂上看蜗牛爬行,觉得它慢的不像话,此时再看这只在窗台上独享一片叶子的蜗牛,竟觉得慢中还藏着一丝从容。它不需要赶时间,也不需要去争什么,连啃叶子的节奏,都那么的优雅。

下午我收衣服的时候,它已爬到了窗台的另一头,在它的壳上沾了片栀子花瓣。我没有去碰它,只是将晾衣架往旁边挪了挪。夜色随时间慢慢的上来,可以看到玻璃上银亮的轨迹变淡,再看那只蜗牛,正缩在壳里,大概做着露水和青草的梦吧。

连续好几天,那只蜗牛都在窗台上。

它好像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领地,每天清晨起来后,我都能看见它在固定的路线上挪动。

我伏案写东西时,写到没灵感,便会抬头看它。它卡在薄荷叶与花茎间,壳歪着,触角乱晃,我盯着它看了足足五分钟,它才挣脱出来,它的壳上沾了点绿色汁液,这一刻,突然觉得,我和这蜗牛很像。

我也会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卡壳,比如一道解不出的题,一句没说出口的话,一段走得磕磕绊绊的路。急着想挣脱,急着想向前,却忘了要像蜗牛这样,慢一点。哪怕壳上沾着狼狈痕迹,也始终会朝着想去的方向挪动。

原来它什么都懂,它懂得躲避不必要的惊扰,懂得在风雨里保护好自己,懂得在某个瞬间停下来观望。

 窗台上的薄荷越长越旺,叶片垂下来快碰到了玻璃,它的路线也跟着变了,不再绕着边缘走,而是顺着薄荷的藤蔓,在叶片间来回穿梭。

 我发现它有个习惯,就是,每次它爬到新的叶片上,都会把触角贴在叶尖停顿几秒,像是在确认这片叶子安不安全。若叶片新鲜还带着露水,它就会安心啃食,若叶边有点枯黄,它就会调转方向,寻找下一片叶子。

看着这只蜗牛,我觉得它过于讲究了,也许这就是它对生活最朴素的敬畏,它不辜负叶片的新鲜,也不勉强自己接受枯萎的叶片。

 我也不知道它以后要爬到哪里去,只是看着这长长的黏液轨迹,陷入了沉思。

 之后的几日里天阴得都很厉害,风卷着落叶在窗外打转,我想起了窗台上的那只蜗牛,还特意的去看了看。

 我看到它的时候,它还缩在壳里,整个身子都藏在叶片下。薄荷的叶片被窗户缝的风吹得乱晃,有几片叶子已经被风折断。

 我找到一个很小的瓷盘,往里面倒了点清水,放在了它旁边。然后又把折断了的薄荷叶拾起来,放在了瓷盘边。我不知道它会不会喝,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吃这几片断叶,只是觉得,在这样的天气里,我得为这个小小的生命做点什么。

过了没一会,我就听见雨点砸在玻璃上的声音,再看向窗台时,那只蜗牛已经从壳里探出身体,这会儿正趴在我放的瓷盘边喝水,它的触角伸的很长,快碰到清水的边缘。 

我总忍不住想看看窗台上的那只小蜗牛,想象着风雨里,那个小小的壳该如何抵御外界的困扰,想象着壳里的生命,是否也会做着一个关于晴天的梦。

 天晴后,我看到蜗牛还在那里,瓷盘里的水少了些,旁边的叶子也被啃了个小缺口。它的壳上沾了片完整的枯叶,也许,这就是昨夜的风送过来的礼物。

 立秋那天,窗台上的蜗牛不见了。

 玻璃上的黏液轨迹也早已干,淡淡的白痕,像用粉笔写了的半截诗。薄荷叶还是绿得发亮,只是叶片间少了那个慢慢挪动的影子。

 我在窗台的角落里找了找,没找到,薄荷的叶片以及根须旁也没有,心里多少有些小失落。待我打开窗户后,在窗沿的下方发现了一小截空壳,壳的边缘破损了些,像是被什么东西碰过。

 空气很好,我下楼走到花坛里拍花,在一片月季的叶子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浅褐色螺旋壳。此时,它正趴在花瓣上,啃着花蕊里的蜜,阳光落在它身上,和窗台上的那只一模一样。

我没有惊动它,只是默默的注视着,原来它不是消失了,它只是离开了那狭小的窗台,去了更广阔的地面。这里有更多的花,更多的叶,还有泥土的芬芳,露水的清甜,这里可能还会有别的蜗牛,它们会一起在这阳光下爬过长长的路,留下自己的足迹。

回到家,我擦去了窗台上那干了的黏液痕迹,我知道,有只蜗牛曾在这里停留过,用它的慢,教会我在匆忙日子里,需要适时的停下来,看看雨,闻闻花香,珍惜每一段不慌不忙的时光。或许,这就是它留给这个窗台,最温柔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