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于建记 ‖ 忆黄陂:侦察兵的热血岁月

来源:本站    作者:于建记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暮色漫过窗棂,我独坐案前,目光轻轻落在桌角那张泛黄老照片上。照片里,身着笔挺军装的自己身姿挺拔,身后是黄陂水塔营区标志性的红墙——四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八十年代空降兵侦察兵的军营记忆,却始终在心底鲜活,从未褪色。

那时的黄陂水塔营区,是淬炼成钢的青春熔炉。作为侦察兵,严苛的训练是刻在日常里的印记。天还未亮,黄陂的晨雾还裹着几分凉意,紧急集合的哨声便骤然刺破黎明。摸黑打背包时手指翻飞,列队狂奔时脚步声震彻营区,背包带勒紧的不只是被褥,更是刻在骨子里的“随时能战、战之能胜”的执念。

伞降训练,是每个空降兵的“成人礼”。登机前,战友们总会互相反复检查伞具,拉一拉背带,拍一拍对方的肩,眼神里藏着几分对高空的紧张,更满是彼此托付生死的信任。舱门打开的瞬间,狂风卷着寒意扑面而来,第一个跃出舱门的战友,身影在湛蓝天空中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像一束光,瞬间点燃了我们紧随其后的勇气。当伞花在头顶绽放的刹那,心反而异常沉静——那是对千百次训练成果的笃定,是对战友、对军营毫无保留的绝对信赖。

侦察兵的技能打磨,藏着数不清的血汗。军事地形学是我们的必修课,按图行进时,指尖一遍遍摩挲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沟壑;按坐标行进时,指北针的指针是唯一的方向;而凭记忆行进的考核,更是对专注力与判断力的极致考验,稍有差池便会偏离路线。野外生存训练里,我们嚼着苦涩的野菜充饥,在黄陂的山林间寻水源、辨地形,蚊虫叮咬出一身红肿,却笑着打趣这是“大自然给侦察兵的勋章”;敌后渗透训练时,在荆棘丛中低姿匍匐,锋利的枝桠划破迷彩服,鲜血渗出来与泥土混在一起,没人喊疼,眼里只盯着前方的“目标”,满心都是如何更隐蔽地完成任务。

营区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无声的战友。楼前那排法桐树,见证过我们训练归来的疲惫,也听过我们歇脚时的欢笑——盛夏时节,浓密的枝叶撑起一片清凉,我们躺在树荫下,有的聊故乡的月亮,有的说未来的期许,蝉鸣声里满是青春的肆意;炊事班的炊烟,总在我们饥肠辘辘时准时升起,刚出锅的米饭喷香,热乎的馒头攥在手里暖到心底,那是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军营味道”。

如今,离开军营已三十五载,曾经朝夕相伴的战友散落天涯,平日里难得一见。可每当夜深人静,那些一起摸爬滚打的身影,那些黄陂水塔的晨雾与星光,总会悄悄漫上心头。想念战友啊,想念你帮我整理伞具时专注的眼神,想念模拟训练中我背你穿过“火线”时的默契,想念我们挤在大通铺里,听着彼此的鼾声,在梦里编织着同一个保家卫国的梦。

军营的岁月,是刻进骨血的烙印。它给了我钢铁般的意志,让我在往后人生的风雨里总能站稳脚跟;它给了我最纯粹的战友情,让我懂得什么是生死与共、肝胆相照。

黄陂军营,是我的第二故乡;五年侦察兵时光,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照片上的红墙虽已染上岁月的痕迹,可记忆里的军营永远常青。愿这篇文字能跨越时光,捎去我对战友的深切思念,也捎去我对那段热血岁月的永恒致敬——若有来生,我还想再当一回黄陂水塔的侦察兵,再和你们并肩而立,看伞花朵朵绽放在蓝天,守这万里山河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