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井明新 ‖琴音里的非遗传承
10月15日晚,秋雨初歇,济宁市读书协会第365期“周三晚”全民阅读公益课堂如期而至,李家瑞老师以“传承非遗文化艺术,展示民族乐器魅力”为题,用一场“连讲带说、吹拉弹唱”的沉浸式分享,让在场听众真切触摸到非遗文化的温度与民族乐器的魅力,更见识了一位艺术家多才多艺的鲜活模样。
初见李老师的履历,便已惊叹于他的跨界与深耕:从部队文工团的宣传队队长,到企业里的管理者,再到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济宁市二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身份的切换间,不变的是对文化艺术的热爱。而当课堂正式开始,这份热爱便化作看得见、听得着的精彩——讲非遗文化时,他引经据典,将山东琴书的渊源、小品的创作巧思娓娓道来,让原本略显遥远的“非遗”变得亲切可感;展民族乐器时,他手抚二胡,弦音一起便勾勒出或悠扬或激昂的意境,时而又切换到快板书的节奏里,字句铿锵间满是感染力;更难得的是“吹拉弹唱”的全能,一段戏曲演唱字正腔圆,一段乐器独奏行云流水,每一个才艺展示都不含糊,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专业与用心。
七十四岁的他,仿佛一座活态的非遗博物馆。你看他信手拉起二胡,弦音如诉;转眼打起快板,节奏铿锵;随即一段山东琴书,韵味悠长。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能在乐器间自如切换,边说边唱,眉宇间那份对艺术的虔诚与热爱,让整个讲堂沉浸在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中。这已不是简单的“多才多艺”,而是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生命气息的生动写照。
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他艺术背后那条独特的人生轨迹。从军营文工团的宣传队长,到供销系统的领导干部,再到企业掌门人,最终回归艺术传承——这看似转折的人生,在他身上却呈现出奇妙的统一。
这种跨界不是“断裂”,而是“融合”——他的人生没有因为跨界而“分散精力”,反而让每一段经历都成为非遗传承的“独特筹码”,最终形成“别人无法复制”的传承风格,也让“活态传承”有了更丰富、更扎实的落地可能。
尤为动人的是,他不仅自己技艺精湛,更以古稀之年组建“春之雨”艺术团,将散落民间的艺术爱好者汇聚成流。在他的讲述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如数家珍的分享;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只有让老艺术焕发新生的智慧。他让我们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需要被“活态”传承。
近两个小时的课程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尾声。当最后一缕琴音消散在夜色中,我忽然理解了“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这个称号的深意——文化之星,不是高悬天际的孤星,而是像李家瑞老师这样,用生命点亮生命,用热爱传递热爱的引路人。
授课嘉宾李家瑞,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二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原笫二炮兵8348文工团宣传队队长,曾任济宁市供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济宁棉麻站书记、经理,济宁开元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支书记,组建济宁市春之雨艺术团任团长,2020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擅长山东琴书、小品、快板书、拉弦乐器和戏曲类演唱。
2025年10月16日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落墨侠客 ‖ 秋雨歇处暖阳升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廉成玉 ‖ 热闹的村庄街头“瞎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