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田德冀 ‖ 沂蒙山旅游记述

来源:本站    作者:田德冀    时间:2025-11-04      分享到:


在一次朋友聚餐的饭局上,有朋友提出去沂蒙山旅游的建议,当即有多人响应,这个建议也在我旅游计划之内。我们在报团旅游和自驾旅游的商议中选择了后者。

我们选择在双节假日后的十月,这个时间旅游高峰已过,路上不再拥挤,住宿也相对经济。况且我们都是七十岁上下的老人,脑子和手脚已不像年轻时那样灵便,不能再逞强和赶班的年轻人、送外卖的‘飞人’抢道了。

通过观测天气预报,大家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前一天的晚上备好行装、充足电,大家相约次日早上集中在一家灌汤包早餐店,吃饱喝足,开车上路,踏上行程。 

我们一行六人,开着三辆车程行驶一百公里的电动汽车,打开音响,半开车窗,迎着柔和的太阳,车速在三四十公里的状态下,慢慢的行驶着。阳光掠过窗口,微风吹过面颊,车内音响荧光屏跳动着线段,心情格外的舒畅、惬意。随车窗向外望去,路旁的杨树缓缓退去,如行进的士兵。在宽阔的马路上,晒在路旁的玉米占了半道,一位七十上下的老者披着一件黑色的旧棉袄,在路旁翻动整理着晾晒的玉米。汽车驾驶到他身旁,放慢了车速,我在副驾驶和他对望,随口问了一声:“老哥,今年收成怎样?”老人摇了摇头说:“一年辛苦劳作,今年本来收成不错,可最近的连阴雨,糟蹋了太多的粮食,太疼人了。”老人粗糙的双手拄着木锨,黝黑的面孔堆满了伤心和无奈。

上午十点半,我们到了泗水县东南的安山寺,根据史料记载,安山寺初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又多次建设修缮。2003年,这座寺庙由政府出资重新修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禅房排列整齐,布局错落有致,使得寺庙更加古朴、典雅。进入寺内,我们走进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只见殿内居中端坐着大佛,双手交叉,目光低垂,彰显了大殿的沉静、肃穆,大佛身后左右有两名侍者双手合十,立在两旁,大佛前面放有功德箱和拜佛的香垫,有位朋友虔诚的磕头拜佛,以示崇敬。 

走出大雄宝殿,我们一行信步游览,寺内有两株千年银杏树,其中有一株相传是孔子栽植,树冠如盖,十分壮观,树上挂满了许愿的红布条,有人说,只要心诚,相当灵验。安山寺东侧有一眼喷泉,泛泡喷珠,名为涌珠泉,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精明剔透,美不胜收。我们在寺内观看了罗汉洞、佛塔和耸立在寺内的石碑,一块块石碑就像一册册古籍,记录着寺庙的沧桑历史。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游览,了解了寺庙的历史,看足了院内的美色,心满意足,坐下休息了一会,已到中午十二点,我们一行上车,向泉林驶去。

到了泉林镇,汽车电量已用去十之八九,汽车充电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开的是“丽驰”牌低速电动车,充电时间非常漫长,充电每小时也就跑十七八公里。我们在泉林镇找了一家有着院落的旅馆,经过和店主商议,因不住店,以每辆车二十元的价格充电,时间已近中午一点。此时,大家以饥肠辘辘,就近找了一家饭店,解决了午餐。随后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不再赘述......。

秋日的白天短了很多,太阳六点就要落山,为了赶路,五点就踏上了行程,根据以往行车经验,电量是可以达到目的地的。我们在327国道行程了一段时间,导航把我们引上了山路,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路况逾行逾窄,越来越陡。西方消失了最后一抹亮光,天渐渐暗了下来,夜幕降临了。

 车速越行越慢,以至车速到了十五公里。我在头车导航,开车的朋友不时的问还有多远。在距离目的地十二公里的地方,汽车发出了电量嘀嘀的报警声,我们被群山环绕,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情悬了起来。大家停下来商议,都无计可施,最后决定,继续前行。又行进了两公里,我们终于走出了山路,出现了一条南北贯通的大路,再往前望,远远看到前面出现了一个丁子路口,就在离路口不足百米的地方,我乘坐的这辆车彻底趴窝,一动不动。

大家一起下车,我询问了另外两辆车的电况。还好,那两辆车是锂电池的,充电时间相对快些,还有一个多电,到达目的地还是有希望的。可是,这辆车怎么办呢,我们决定派两个人开一辆车去前方转悠打探一下,到了路口一看,竟然是一个十字路口,那个路口很窄小,并且是从大路凹了下去,天黑路远,不容易看到。这条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有小路一定会有村庄,从小路往前开车,顺微弱的月光前望,黑乎乎的一片疑是村庄,但离我们也约有两三公里,思衬着回头和大家回报商量一下,但路窄无法调头,只得前行寻找宽处,约前行了约五百米,路左边出现了一块平地,两间板房,板房的缝隙透出来亮光,我们下车敲门,一位老者闻声出来,顺门口灯光望去,我不禁吃了一惊,那黝黑的面孔,刀刻式的皱纹,简直是和那位整理玉米的老人一模一样。我们详细的叙述了当前的困境,并试探着向老人提出了给车充电的要求,老人思衬良久,我们的心悬了起来,我们稍微等了一会,老人微微点头应允,我们连声感谢,并掏出一支烟,老人摆摆手说道:“我不用烟”。顺着房门透出的亮光,我看到门口上的标牌;山林防护站点。

回头汇合后,我们五人合力推车,把车推到老人值班的地方,老人佝偻着身体,颤巍巍的拿出一个插排,我们给车充上电,千恩万谢。我从车内取出了两包烟,老人执意不收,多次推让后,老人开包取出了一支,以示礼貌,把烟推了回来。

 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叹万千,沂蒙山人民的朴实、善良、助人为乐的精神多么的可贵。他们的先辈为了我国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做地下交通,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送子参军,用乳汁拯救解放军战士,这种忘我的革命精神可载入史册,相传千秋万代,达到了自我牺牲精神的顶峰。

在我们请求老人充电时,我看到了他当时的迟疑思衬,我考虑到他的为难,一般来说,值班人员是有记律的,为外人用集体的电会受到质疑的,甚至会受到领导的批评。然尔,在遇到特殊事件的情况下,他做出了自我牺牲,毅然为我们这些陌不相关的行路人亮起了绿灯。我认为,在和平年代,他的无畏牺牲精神,一定是源于先辈的血脉相传。

我们约定次日早晨取车,辞别了老人。六人两车,顺着导航的引路,踏车登程,向目的地——蒙山旅游景点驶去。大路行驶了一段后,又进入了山路,这时,微弱的月光已被浓云遮盖,阴沉的天气使我们又多了几分忧虑,为了节约用电,只敢用近光灯行驶,山路崎崎岖岖,弯弯绕绕,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旅游景区,灯光店铺多了起来,我们相互松了一口气,再往前行,我们在右边看到了一座四层楼的旅馆,上面悬挂着五个大字;天蒙山宾馆。我们进入宾馆,先述说了充电要求,那个高高瘦瘦美男小伙痛快的答应了我们的要求,这时,已到晚上九点多钟。

我们办好了入住手续,上楼放下行装,下楼进行充电,小伙取出两条带有插板的电线,给两辆车充上了电,我们放心的去了一家还未打烊的小吃店。

饭店老板忙着炒菜,我们坐下喝茶,一位朋友不放心充电状况,又回去说观测一下,不一会,回来说有一辆车充不进电去。我和另一位朋友跟他回去检查线路,把电源几度摆弄,拔拔插插,总是不行。我说:“让那三位老等着吃饭也不是办法,不管怎样,先吃完饭再说吧”。回到饭店,看到六菜一汤已经摆好,开了一瓶酒。我解嘲的说:“酒是好东西,解乏、解闷、解忧愁、解烦恼,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那辆车在那种情况下都能解决。我相信,我们一定会逢凶化吉,一切都会成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放下一切忧愁,喝!”充不上电的司机朋友直摆头。

我喝多了,酒、饭在什么情况下吃完的,不记得了,反正是六人的心情各自不一,难以表述,很复杂的。

回到旅馆,我们三人继续捣鼓充电,旅店小伙跟过来查看,帮我们检查电源。检查无果,转身走了。我心想;旅店老板也是个门外汉,还得自己解决。正想着,他又转回来了,变戏法似的取出了一块小型电压表,用两极电针测试电路,过后,他取出了一把小刀,割断了车上的充电装置,我心一惊,坏了,这可走不了了。他又转身去了工具间,回来时,头顶带着一个工具灯,像煤矿工人用的那种矿灯。我想;一个宾馆竟有这么多的工具,我干了一辈子的工厂,都没使用过这玩意。小伙不顾地上的水渍,跪趴在地上查看车底线路设置。

我感叹,作为一鼎高级宾馆的管理人员,负责的是旅客的住行,能栖身为旅客修理汽车、竭诚服务的情况实不多见。检查完毕,他起身卸掉了一切覆盖线路的设置,将启动器、线路板展现在面前,就像一具被解剖的人体,展现的是心肝肠肺,我心想;你能将它完整的缝合吗?他手中的刀子就是一把活脱脱的手术刀,不断地切割、剪断,把剪切的料头不时地扔在地上。我看不懂了,不知他扔掉的是好肉还是毒瘤。我朋友的车静静等待这位大夫的最后判决。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天黑风冷,我们心有不忍,建议明天再修。他说:”这样会耽误你们行程的,我再找找吧”。又过了十几分钟,他终于找到了充电设备最里端的线段烧焦断裂。他抬起头,伸了伸疲惫的腰说:“你这个充电设备可能经过改装,问题不是存在一天了,它一直在接触不良的状态中,不定哪天会停摆在途中”。想起途中弯曲、狭窄、不见天日的山路,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找了一个配电箱用的一个电源保护器开关,帮我们接上电源,我们听到了电机风扇的转动声音,得知汽车充电正常。

我心想;这小伙如果开个汽车修理厂,生意一定不错,在这是不是有些屈才呢,我不知道。

其实,我想的是更深远的问题,他如果到第二天修理,我们岂不多住一天,宾馆就能得到入住效益,这不是宾馆期求的么?这也正是我的境界达不到的高度。

我们的感谢心情无法表达,相约保证房间一切物品给予保留,洗漱用具、一次性拖鞋都保持原样,被褥叠好,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次日早晨,宾馆大堂静静的,我们本想退房,想起小伙休息太晚,不忍打扰,大家看到电已经充满,拔下电源,把电线盘好放到工具室门口,上山游玩。天气有阴转晴,阳光放射出万道金光,照耀群山,山林郁郁葱葱,树上的水珠偶然落下,如天女失手跌落的珍珠。我们的心情随天气转晴,兴高采烈的逛山、观水、听鸟鸣。逛到山角一处小吃店,吃完早餐,回到宾馆,小伙已在大堂,我们办完退房手续,小伙跟我们到了车前,拿出一把中型十字花螺丝刀,我们以为他要卸下那个价值三十多元的开关,没想到他到了车前给我说,你们可能在途中还要充一次电,为了方便充电,送你们一把螺丝刀。我们感动的不知如何是好,连声感谢,挥手告别,上车直奔昨晚的充电存车处。

到了存车的‘山林防护站点’,开门出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值班员,告知老人已经下班。我们收好充电线,驾车去了下一个景点——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纪念馆详尽的介绍了孟良崮的作战历程,展示了沂蒙山区人民在解放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展厅陈列着多种战争遗物,枪支、弹药、军服和粟裕将军的军事论著,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今天的和平年代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瞻仰了沂蒙山区烈士纪念塔,仰望高高耸立的塔身和毛泽东主席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的右侧是周恩来总理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面和左面分别是刘少奇主席和朱老总的题词。四位开国元勋同时为此塔题词,可见对沂蒙山烈士纪念塔的重视。

通过这次旅游,大家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是沂蒙山的山和水养就了这里的人民,他们的脊梁像山一样撑起了整个蓝天,他们的性格像山泉水一样清明、透彻、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