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县区作家 >
济宁文学

县区作家 《打卡博物馆》作者:齐雅萱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23-05-30      分享到:

 

隔着片片玻璃橱窗,我能感到时间在一件件展品上流动,承载着他们逝去的故事,讲述着千年文化渊源的流长——题记

 

2022 年的仲夏时节,高温难耐,为了洗涤因酷热造成的浮躁心情,也为了感悟历史、尊重文明和对未来的期许,我特来到了山东济宁市博物馆,触摸、感知时光与历史交融碰撞时留下的精彩并寻求一抹心身的清凉。

远看济宁市博物馆,呈四方形的宏伟建筑,端庄稳重地坐落于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济宁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儒家文化、始祖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遗产、这里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回忆……

置身中央天井的巍峨肃穆的大厅,十分激动,同时倍感静谧、清凉和惬意。现代化的建筑与千古文物相结合营造出古今相谊的和谐氛围。白色的螺旋爬楼坡道围绕中央天井而建,缓步前行,螺旋爬楼坡道墙上挂满了济宁从清朝以来到解放战争时期记录着一个个意义非凡的事件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好像连接了时间上的两个点,浓缩了济宁发展的近现代史,展现了济宁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

步行人文展厅,来到了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为主题的运河历史人文展,它主要展出了济宁市所辖的 12 县市区有名的景观进行仿真微缩制作的建筑模型。正前方一组大型木质模型微缩景观——运河两岸的生活场景微缩,是我们孔孟之乡、运河文化的传世辉煌的缩写。济宁市任城区的太白楼、崇觉寺铁塔、声远楼等等的微缩模型被放在了展厅的前方。太白楼原名叫做贺兰氏酒楼,它本是贺兰氏的一家酒店,因诗人李白经常在酒楼上饮酒作诗,后人为纪念他,将贺兰氏酒楼更名为太白楼。

配合灯光照射,太白楼微缩景观制作得惟妙惟肖,旁边的牌子上记录了康熙、乾隆登临太白楼的历史故事。太白楼是诗人李白当时在济宁居住的落脚之地,现在的太白楼却是一代代济宁人心目中的文化标识的纪念碑,紧邻太白楼摆放的铁塔寺、声远楼、东大寺以及慈孝牌坊的微缩仿真模型,这些建筑饱经岁月的洗礼,默默诉说着背后的故事……历经九百多年风雨的铁塔寺,始建于北宋,用铁浇铸而成也因此得名。旁边是著名的声远楼,也是建于北宋,楼上的一个巨钟,高 2.2 米,重 7.5 吨,钟形古朴,音质浑厚而嘹亮,可达十里之外,因此得名声远楼。

它们使时间具象化,风风雨雨陪伴着周围的人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标文物。我为这些古建筑文化的魅力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赞叹这些建筑处处体现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果说人文展厅是人文和历史的结晶,那么千秋展厅就是把大约 3500 年的时间,盛放在了一个个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窑火燃千年,生生传不息’。

展厅的第一部分展示的是——拓荒岁月,早在史前时期,居住在山东的东夷人就创造了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这其中大汶口文化广为人知。这里展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白陶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杯,它们见证着史前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礼制。野店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的代表,展品陶器——陶鼎、陶碗、陶酒杯的质料被时间冲刷的比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更加细腻。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部分器壁隐约可见快轮旋转时形成的细腻细斜纹,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 0.3mm,有薄如纸、硬如尺、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鸟会留三寨族白桃龟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另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即实用又美观,这种鸟造型的器物有的形体稍大,有的形体很小巧。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他们多成组的被随葬,与薄如蛋壳的黑桃高柄杯共重。是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在一件件展品旁边走过,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隔着片片玻璃橱窗,能感受这些陶瓷制品,

沉淀着历史底蕴又展示出簇新无比的城市文化前奏。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孔孟之乡,对应的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鲁国造就的文学、史学、建筑学成就在列国中瞩目,儒家五圣创立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与主脉。一批诸侯国励精图治,创造了各自优秀的文化,儒学初兴,出现了八大圣人——元圣周公、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奉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巧圣鲁班、和圣柳下惠。

他们使山东济宁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重心之地,也使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具备了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价值。

汉画像石展厅的石碑产生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中期以后,汉画像石上的画成为后人研究汉代丰富多彩社会艺术的宝贵资料。汉画像石专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池塘、木雀和妙雀等建筑商雕刻画像的建筑构式。济宁地区的武氏祠石碑,是汉化像石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看着拥有如此重要的历史价值的武氏祠石碑复制品,我切身地感受到历史的智慧,看到了千年文化发展的缩影。

打卡博物馆,欣赏着历史与文化的精美融合,好似进行了一场以千年为计时单位的短暂旅行。我不仅是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上,更像是在过去的光锥和未来的光锥中穿梭,感到展品千年未变,时代却已万象更新……庚续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们更应该汲取历史智慧传承永续创新之文脉、保护文明发展之火种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