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王传钧 ‖ 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下水,内河航运迎来大变革
8月22日,在山东济宁的白马河畔,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下称“新能船业”)自主研发生产的90米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和67.6米电动力船正式下水。这是京杭大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正式开启内河新能源智能船舶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序幕。(据中国水运网报道)
毋庸置疑,京杭大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在济宁邹城顺利下水,标志着内河航运迎来了大变革,正式步入了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新时代。这不仅是船舶制造业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我国内河航运朝着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
据了解,由济宁能源集团旗下的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生产的这两艘船舶,分别为90米LNG动力船和67.6米电动力船,背后凝聚着20多名专业设计师、工程师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新技术难题,实现了新能源动力、低阻力、船机桨匹配、船体结构轻量化等多项突破。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更是锦上添花,使船舶具备了智能监控、自动化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大大提升了船舶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展现了我国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全球内河航运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环保角度来看,这两艘新能源船舶的意义重大。济宁作为京杭大运河通航的最北端,内河常年运行船舶众多,但传统的柴油动力船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新下水的船舶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船阻降低6%,节能3%,实现了“含新量”“含绿量”的双提升。这意味着内河航运对环境的影响将大幅减小,对于保护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环境,维护沿线的生态平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
济宁在推动船舶制造业绿色智能化转型方面的积极作为值得称赞。当地加快布局“气化运河”“电化运河”的新赛道,通过与各方强强联手,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打造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这一举措不仅为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入选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和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项目,充分说明了其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示范引领作用。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新能源船舶的优势也逐渐显现。船上安装的余热回收装置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与燃油船相比,百公里可节约燃料费3000元。随着批量生产的实现,年销售收入可达33亿元,并能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地方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此外,新能源智能船舶的批量生产对于提升我国内河航运的整体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能够提高船舶的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使我国的内河航运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同时,绿色船舶的推广也有助于提升我国航运业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航运业务。
当然,也不可盲目乐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智能船舶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新能源动力的续航能力、充电或加气设施的配套建设、智能化技术的稳定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总之,京杭大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的顺利下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内河航运的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我们期待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智能船舶能够在内河航运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收获,让京杭大运河这条古老的黄金水道在新时代创造更多奇迹!
- 上一篇:上一篇:「新闻宣传」王传钧 ‖ 梁山港景物速写
- 下一篇:下一篇:「新闻宣传」王传钧 ‖ 用好考核“指挥棒” 激活干群“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