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李昌杰 ‖ 乡场轶事录(一七一)啦呱
听说了吗?小囤的媳妇离婚了。
为啥?
媳妇让婆婆去看未满一生的孙女,婆婆忙农活要紧。两口子承包了200多亩地,天天收割玉米,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做。
那老公公婆婆不能帮忙?
嗐,你不知道上个月他二儿心梗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刺激太重,婆婆整天以泪洗面,痴呆更甚。有时做饭不知添水硬把锅烧坏,老公公腿瘸得天天柱棍,不用人侍候就不孬了。
哎,囤子离婚再找可就难喽!
谁说不是呢,走路崴崴拉拉,体重200斤,一干活净发喘,说这个媳妇,彩礼要了20万,娶家来又花了16万多。囤子爹拼命干活,为这个儿媳成天急得骂阵。这下好了,看怎幺再找。
你数数从村北头到南头,不下于15个都三十多了说不上媳妇的,别说囤子在城里还没房子,人家愿意就不错。囤子他爹也真是,就叫恁老伴看孩子呗,这下子好了,人家不跟恁了!
你说光因为这个?多着呢,那儿媳妇打定主意不跟了,嫌囤子没本事还整天发脾气,一身横肉又不能打工。他们结婚没出一个月,就闹离婚,老公公就找过教学的亦军让他写诉状,支持孙子离婚,把彩礼退回来,囤子爹也憨,也支持。人家亦军把爷俩熊了一顿,说个媳妇容易?全国有三千多万年青人捞不着媳妇打光棍。彩礼高?哪有不要的!好好过日子呗!
看看还是人家教师有水平,愿不得人家四处讲学,会教育人,那乍这回亦军不知道?
哟,人家名人哩!你们不知道,他去济南改稿去了,编了本镇志受当大官的重视哩。
他要是有空会说合啵?
我看他也说合不来了。女方发话了,坚决不跟囤子了,带着女儿另找头!
囤子娘也推笨了,是要地要紧还是要儿媳妇要紧?这下咋办?
唉,再碰着找呗!听人说在北京的大哥囤子去他那儿,他退伍后开了一家大超市,正需人手,………
就他那身肉,能干?
你操的什么心哟!老大有本事哩。兴许让老三过去,北漂的妮儿多着呢,碰巧能找上?
囤子倒是有门绝活,铁丝编织龙啊凤啊在行,甭像甭像的,不知咋学的。他哥说在北京有不少外国人喜欢这,说一定这还是好事呢。也许在北京有发展兆头?
哎呀咱几个娘们光唠嗑了。赶快买菜。
老五家这是你要的肉2斤五花的。
雪莱,这是你要的5斤白菜3斤萝卜!
三焦嫂这是你要的馒头。
你看人家巧云小媳妇,多利索。帐目清,里里外外一把手,种着地开着铺,二嘎子找你可值了!
你们光夸啥咱没本事,靠自己一双手劳动!
我说巧云,你抽空跟囤子娘得做工作,我看还是让他们别离,毕竟你们没出五服一家一户一大家子人哎!保险,你们说让囤子找他哥不现实,还是老老实实过日子,叫我说囤子爹娘嫌这嫌那,人家女方不给他的要楼就顶着缨好哩,哎不知足!
好吧我试试给俺三嫂啦啦…………
为什么在这篇小说我全用对话体?
一、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对话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风格,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对话更加真实、自然,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嗐,你不知道上个月他二儿心梗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刺激太重,婆婆整天以泪洗面,痴呆更甚。有时做饭不知添水硬把锅烧坏,老公公腿瘸得天天柱棍,不用人侍候就不孬了。”这段对话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家庭遭遇不幸后的生活状态,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情感色彩。
二、人物性格的塑造
通过对话,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囤子的懒惰、无能、脾气大,囤子爹的憨厚、朴实,囤子娘的糊涂、不知轻重,以及村里其他妇女的八卦、热心肠等性格特征都通过对话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让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情节发展的推动
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故事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情节的发展脉络。例如,通过对话,读者得知了囤子离婚的原因、囤子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囤子在北京的哥哥的情况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铺垫。同时,对话还使得情节的发展更加紧凑、连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全貌。
四、地域文化的展现
小说中的对话还展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话中的方言、俚语以及农村特有的生活习俗等元素,读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这种地域文化的展现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还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五、情感表达的深化
对话在小说中还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话,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矛盾冲突以及内心活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囤子娘对儿媳妇的糊涂态度、村里妇女对囤子离婚的同情和惋惜等情感都通过对话得到了深刻的表达。这些情感表达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啦呱》中的对话艺术具有生活化、人物性格塑造鲜明、情节发展推动、地域文化展现以及情感表达深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小说更加真实、生动、感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 上一篇:上一篇:「小说」李昌杰 ‖ 乡场轶事录(一七0)变故
- 下一篇:下一篇:「小说」朱恒勋 ‖ 张烧饼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