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小说 >
济宁文学

「小说」石羽 ‖ 科学家的智慧 (外八篇)

来源:本站    作者:石羽    时间:2025-05-14      分享到:


一  科学家的智慧

    农作物科学家叶笃庄当年在皖北一劳改农场,只准他坐硬质条凳,坚不从,监管责备,他说有痔疮(实无)可脱掉裤子验看……

    这不是谎骗,无是非观、献丑,是智慧,叶由此争取坐上了好凳子。

 

     二  口罩与口琴

    过去几十年了,那时候一伙单身汉,相聚时爱谈情说爱。林业局刘君艳遇趣事最多,一次他去城西农村蹲点,偶感不适,去公社医院要药,护士建议打针,便听从了。熟识后,每逢打针护士常问他需要什么。

    刘君离乡返城,留下了通讯地址给护士。通信中,护士再问需要什么,刘君信笔写了只要口罩。护士见信十分欣喜,唯“口罩”的“罩”字模糊不识,看呀看,终于猜想应是口琴,刘君爱唱歌,一定爱口琴。猜得一字,半夜不眠。

    供销社采购员借去省城采购之便,为护士买来上好口琴,护士专程呈送口琴,刘君一见微笑“我说若有多余的口罩,请给一只挡风。”

    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故事中的二位已成了爷爷奶奶,小孙子也到婚恋之年。

 

    三 眼前与长远

    以往文人,尤以厄运之中,有的个别的配偶跑了。

    而今有本事的人“二奶”、“小秘”围之转,正直人不会艳羡而是嗤之以鼻。

    女子重实际,耐得寂寞,实之不易。

    目光或顾眼前,或重长远,人之异也。

    李白的“会稽愚妇”和朱买臣妻都是不耐贫穷的代表。

 

     四 书画收藏

    书画藏者要有眼力,有钱,重收精品,不着伪作。

    有钱无眼力收过赝品,便以为他的次品多多。所以有眼力无经费也不触及赝品。

    造赝品害人,收赝品丢人。

 

     五 婚礼的脚步

    在旧社会我所见的婚礼是在家庭中举办的。

    花轿进门,信任对拜,入洞房,结夫妻,百年好合。

    解放后,我参加了工作,惯见机关婚礼。曾有热心人老朱要我在红纸上写“结婚典礼”四字,再备些喜糖,晚间找个大屋(多在餐厅),邀来一些人,司仪主持到“礼成”一项,撒喜糖,新人回宿舍(洞房)完成单身青年到合法夫妻的过程,直到文革始,婚礼大体皆此模式。

    现今举办婚礼早先看借用汽车多少,再后看哪家选的酒店大,客人多,红包重,礼式繁复,比气派,比豪车,可谓是与时俱进。见之后想到了鲁迅与许广平相偕南行,徐悲鸿蒋碧薇私奔去日本。

 

       六 邹县尖山刻经与曲阜明建故城

    一九六二年,邹县尖山打石头建大水库,肇始者初想建水库灌溉农田,尖山石刻被毁。

    待省博物馆领导发现北齐石刻经大字被毁,到水库去找,下了大功夫,一个笔画也没找到

    曲阜明代故城墙拆掉,拆掉著名古城墙,动意何在?

    几年后,城墙耗巨资重建,著名的邹县四山之一尖山永远消失了,只留在爱好者的心灵怀念之中了。

 

     七  破于立

     一九六六年尾,我与城关农业社员一起重建南关外沂河大桥时,值谭厚兰率北师大红卫兵在曲阜砸三孔。干活时,一位旧相识亦是贫农社员看着过河跋涉大串联的红卫兵,缓慢地说:“女将谭厚兰们,你们来破,破了你再给我立起来。立不起来,看你有脸走?”

 

     八  鞭炮

     每到春节,除夕和初一鞭炮声弥漫长空,新春喜降人间,鞭炮声似在较量各家的优势。

    婚礼放炮,声声祝贺,像在标志着户的气派。

    贺寿放炮,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展示人家的富庶。

    商店开业,广告经营伊始,冀图顺利发财。

    建筑工地开工,大势放鞭,震斜风,谋大利。

    最讨厌午夜响炮,不得静眠,放鞭之乐,乐在示势,示势时,能影响一方天地,放鞭,声惊四邻。

    我曾经梦见,火车启行,放鞭;大桥启用,放鞭;道路铺成,通行放鞭,这便是因公的举动了。

 

   九  好运的“向阳花”

    某老师上海人,一九五零年代,读山东一高校,毕业分配时,勇于去支援艰苦地区,便到了临沂郯城,不料却被打入了右派之列,好在尚留校工作。

    此君品行好,正直。朋友看他从沪到鲁,一下从省城到郯城,又一下当上右派,落入人生的最底层,十分同情,觉得唯一能帮他的是帮他在而立之年找上对象。

    朋友家在兖州,暑假中相邀同行,在生产队中选一位“向阳花”,先看中一位有文化的,人家不愿意;又着眼人品端正的,人家也不愿意。再问一位条件相当的,回答说:“怎么会问俺?是右派,俺才不跟。”仿佛给她介绍使她受了很大的委屈。 

     但一来二去,最后这位“向阳花”竟和右派谈上了。

    此行还算成功,两人不虚此行,高兴返校。

    那个年代,教师下放,这位南方老师调至兖州,红羊之乱,没少遭难。文艺之春一到。他以现代文学研究之长,属文科老师之佼佼者,文化馆先请他为培养写作人才授课,从教师提拔到教研室工作,又到了教师进修学校。

    进修学校一时集三位优秀文科教师,后来几乎一起调至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一位留恋故乡,到了曲阜师范大学,从而发表论文,进而著作等身,都是学校的台柱子,声名鹊起。

    他们三位一直和兖州的老友保持书信往返,友情纯真。

    从农村出来的这位“向阳花”妻子被照顾安排了工作,居住省城,理家井井有条,子女也多才俊,出国深造。最近回娘家,成为颇受关注的人物,昔时姐妹聚会,她举止大方,穿金戴银。但被诟病却多不主动请客,人们观念如此,认为谁阔了谁就该请客。

    乱曰:保持简朴本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