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振江 | 青春的回忆——我的济宁四中、我的高中三班!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校园文苑 >
济宁文学

尚振江 | 青春的回忆——我的济宁四中、我的高中三班!

来源:本站    作者:尚振江    时间:2024-04-07      分享到:

头二天,家住济宁的一位同学,给我发来了微信告诉我,他的新家搬到了我们原来上学的母校,济宁四中北面的万达高层新楼上,并还给我发来了一张拍图,并在图下还主明了,他家住的高楼下面,稍远处靠东西大路边上的,就是我们原上学的母校济宁第四中学。我仔细辩论认看着这幢大楼,虽然外貌被涂成了红色,也现改名叫济宁市职业中学,但老地方还是没变。这不由使我愰忽地想起了56年前,在这里学习读书时的往事。记得那是在上世纪1968年的9月止1974年的8月份离校,我们在这里上初中和高中,在这里度过了六年多青春美好时光。

我记得,当时在济宁市,只有四所中学,即第一、二、三、四中,济宁第四中学设立在济宁的东郊,当时大部分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济宁东郊的一些企事业单位、街道和郊区农村,比如火车站、汽车站、航运局、汽运公司、汽修厂、三里营、五里营、芘芭山等地方,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就反映了学校的生源情况:即“一中洋、二中流、三中回民窝、四中地瓜油”我的母校周全交通到很方便,在学校北大门前是东郊洸河通市区的东西太白路,朝东是当时进出济宁的唯一省道公路,印象中这条路离火车站汽车站特别地近,拉货的车特别多,再加路面全是沙土石瓦子公路,因而路面道路上扬起的煤灰尘和带起的泥水常常沾人一身,车辆经常被堵塞,司机在排起一条龙的窄道上,急得干搓手只跺脚甚至骂街也没办法。我们每天上放学来经常在这条道上走。赶到路上堵车时,我们就象小猴子似得,熟悉地挤车空子钻人缝,硬挤着向前走,否则晚了点到校,老师叫站在教室外边要罚站的,那时候学校里没安食堂,我们每天都是放学回家吃饭,来回路上得折腾好几趟,那会由于年龄小,来回走路也感觉不到累,我们在路上都是一边追一边打闹,还得急忙慌地地赶路。

有时候走累了,见到拉货运煤的“时风”三轮货车开到跟前,便手扒车后厢帮,叫车给捎带上一段路呢,司机见了气得噢噢叫,转过身骂骂咧咧地把我们吓唬赶走。我还记得我们四中,紧挨太白东路大道南侧,东边一墙之隔是济宁市的棉麻仓库,西边是济宁消防队,再往西到建设十字路口,拐弯向南是省建三处,电力二处到汽车南站火车站,学校大门路北正对着地方,是原来济宁的广播电视台信号传播站,院内有一座二层小楼,院子里安装的是高高的通信天线和避雷针装置,大门上挂标牌:“重要防地,闲人免进”,再往西是济宁市供销学校大院,我们有空好到那个地方去玩。

我们平时出入学校不走济宁太白路,主要嫌绕路转远,大部分都是出了学校门朝南走,南边是郊区的一块菜地,菜农们种的菜成条成畴,挖的排水沟光滑整齐,我们每天上学放学后,沿着种菜的生产道,一边走着,一边欣赏着菜畴里各种绿油油地青菜。走过菜地百十米远,就上了那条省道,走过火车站和火车站的西货场,再走不多远就回到家了。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四中教学楼是一座四层的灰白色大楼,现在不知啥时候,外墙涂上红色了,看图另外还在学校院内盖了好几栋红楼呢,听说学校也改成了济宁职业学校啦。我记得,进了学校北大门,走不几步就进了教学楼中间门厅,门厅东西中间是走廊,两边是教室,当时这栋教学楼里,有24个初中班级和教员办公室,当时的各年级都是按部队形式编班,按楼层分一、二、三、四连、,我在初中上学时叫四连六班,在一楼东北角,后来这些初中班毕业后,又通过考试选抜成立了三个高中班,我所在的班级是高中三班,教学楼外侧还有上下台价,我们从楼西边外攀登台阶,上设在四楼西北角的教室课堂,教学大楼南边盖有二排红砖平瓦房,那是部分教职员工的家属院,教学楼西边是个大广场能容纳好几千学生,广场上垒有主席台,我们学校开大会、上体育课、做广播体操都在这里进行。我记得我校师生做课间广播体操,由于师生人多站不开,好多班级都是围着教学楼前后做,那真是人山人海、喊操的声音震天动地,做操的动作整齐划一真壮观。

我记得我们当年,在学校教室里上课时间不多,特别是上初中时,由于当时的形势,老师们大都集中去办学习班搞运动,剩下我们学生就自己管理自己,采取方法是高中班的学生带我们初中班的学生,我记得带我们班的是位称庞老师的高中大姐姐,她和我们相处的很好,待我们就象大小弟弟小妹妹,把她学会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等到后来老师们都回来了,她才回到她们的班级复课学习。她走时我们还恋恋不舍呢。再就是我们那时在学校里,还按照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教导,参与了学校和市里挖防空洞的劳动,学校操场下边和太白楼路大道下边及市里公园下边都被掏空,挖成了地下隊道防空洞,这些都是全校师生与市民们,通过参加义务劳动,一镐一铣推车抬筐艰难挖掘而成的。我还记得,当年我们学校的校办工厂办的很红火,小水泥厂,尤其是研究搞得超声波探测仪器很有起色,有一位教物理的赵老师,他领军研究发明的超声波监视探测仪器,不仅把校办工厂办得很出色,而且其研究的成果,所发明的超声波监视探测仪器,为保卫国家安全,投入到了当时的边防部队,在巡逻保卫边境线实战中运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为此,当时的市政府还专门拨专款另找地方,把校办工厂给做大做强,安排专人负责,另选地方,成立了济宁市超声波仪器厂,那位物理赵老师领导的研究组也加了进去,加大了对其产品的投入研究开发,其生产的系列产品源源不断送到了边防前哨,我们学校所办的校办工⺁,为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应有的重大贡献,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我们学校,还按照毛主席当时给指定的“五七”教育方针:“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化,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还组织我们高中班学生,利用放暑假的时间,走出了校门,深入到社会之中去学习锻炼,期间,我们师生们曾经到过济宁的棉纺厂,济宁东郊的玉堂酱菜和酿酒厂车间学工,到济宁的李营镇南阳庄学农,当我们同学们,在地里看到刨出的一棵六七十斤的红皮大地瓜时,而感到惊奇和高兴。我们师生们还从济宁港码头坐部队的船,由部队农场领导带我们到鱼台的李阁军农场防化连学军,在此期间,学习国防科学知识,穿上防化服进行防化学武器的演练。真正做到了响应落实毛主席的号召,向工农兵学习,与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由此为以后深入社会和了解社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从世界观转变,从小就树立养成认识到,热爱工农兵,劳动勤俭最光荣、浪费最可耻,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朴实思想感情,为将来走上社会,能担当大任的重责。所以说学校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堂。是我们人生扬帆启航的出发点。

我记得当年,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给我们讲课,印象最深的有政治老师李战文,上政冶课时,神情严肃认真,阐明政治观点清晰,大家都喜欢愿意听他上政治课,李政文老师政治水平很高,他不仅是原济宁四中的党支部书记,后来还担任了当时济宁市委宣传部讲师团任团长和济宁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校长是张文波,语文老师赵秀冬,数学老师是位男老师姓郝,多年来名字记不清了,化学女老师刘西华,记忆里,个头不高圆脸剪短发,人挺有精神,讲课声音清脆响亮,上化学课时,带领大家熟背化学价顺口溜,化学元素表,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和带领同学们做各种有趣的化学试验,还有早先教外语的女老师罗方云,据说她是1966年,当年印尼反华排华时的归国华侨,讲出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据说后来调北京到外交部联合国使团工作,还有班主任,外语大学毕业的李鹤狄老帅,济南人,他们教英语课都很棒,我们跟老师学习英语很带劲,我们学习英语,不但熟炼掌握一定的日常用语,而且还能简单用英语会话作日记呢,记得在1995年,笔者我和本单位的十几名同事上北京去旅游,在北京故宫里遇到一位来自欧州国家的高个子外国朋友,我还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交流对话呢,羡慕的在一旁的同事只翘大拇指称赞喊“0K”,教我们体育的是陈家顺老师,身材魁梧,但性格很温柔,对我们这些小学生们很耐心,他上体育课教我们做体操、打蓝球,玩单双杠、打乒乓球、羽毛球、踢足球等,教学动作不厌其烦,耐心地一遍遍地把子手教功夫动作,从来没有耍脾气发过火打骂同学们,因而深得同学们的喜欢尊重,他亲自培养带队的学校蓝球队,蓝球水平技术精湛,在学校和省市级蓝球表演比赛中频频夺冠,并为社会上输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体育尖子人材,比如我们高中三班的一名叫靳风云的女同学,她因为蓝球打的特别出色,在学校里就被部队破格录取,应征入伍到了山东省军区部队蓝球队打蓝球,因而为我们济宁四中,特别是为我们的高中三班添彩争了光。

在那个特殊的学习年代,老师用心教我们,同学们学习也都很奋力向上,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同学学习很出色,成为我们班的学习标兵榜样,比如班长梁志伟,班干部、焦建强、邵宝兰、孙怀玉、候凯旋、韩同尚,张丽霞、以及各课门代表张学领,朱文英、王建华等。我在济宁四中初高中学习了六年,对于初中三年,由于人尚小,认识性差,初中学习生活印象不深,除有一位小时候的发小叫谢守祥,从在济宁航运新村小学上学开始,到后来上火车站小学,再后来又一起升入初中到济宁四中印象极深,我们俩高中虽不在一个班级,高中在一个年级,毕业之后我们俩又一起到鱼台唐马镇甄庄插队务农,我们之间相处的很好,到后来他返城,在省电力二处工作,跑遍了全省及全国的各火力发电厂和核发电厂搞建设,可谓为电力工业做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现在已退休在家,住在济宁市区,我俩常联系来往,其他就没有印象了。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高中三班的同学们了,当时我们济宁四中初中毕业了二十四个初中班,到后来升学校高中招班只有这三个班。

在高中的三年里,我们班级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班在班长梁志伟、班委焦建强、候凯旋、孙怀玉、韩同尚、张丽霞、邵宝兰等带领下,全班50多名同学,按毛主席所制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方针,自觉遵守校规班级纪律,团结刻苦学习,团结奋进、积极参加学校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在一起建立了同学的深厚友谊感情,大家高中毕业离校后又都踏入了社会,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经受了不同的人生经历磨练,参军、知青插队、回家务农、按政策留城参加工作等,到后来由于工作原因各奔东西,和忙于各自工作,而很长时间不能相见,至到同学们到了晚年的退休年龄,大家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大家又相互取得了联系,走到了一走,大家通过聚会亲切倾述交谈,由此了解了各自分开后的情况,知道了我们高中三班的同学们,在各自的不同工作岗位上奋斗进取,成了本单位的技术能手和中坚领军人物。

如在济南军区机关退役军官靳风云、济宁市乡镇企业局焦建强,济宁市科技情报所徐意,济宁益民轴承厂李兴强,济宁建行梁志伟和工商银行的侯凯旋,市物资再生总公司李灿友,郊区五里营村孙怀玉、济宁棉纺织厂王建华,济宁市医药张丽霞、栆庄滕州粮局朱文英,鲁南化肥厂邵宝兰、市城政公司汪忠群,济宁火车站艾华玲、笔者鱼台供电公司等,还有干的工作出色,由于谦虚没有自报家门的同学。最为可贵的是,在其工作期间,又到高等和技术院校里进行深造充电学习,并拿回了高等院校的文凭证书,这都说明了我们高中班的同学们,经过在学校里认真学习之后,又走向社会、发挥其聪明才智、报效祖国的后天努力成功取得的。所以我们的济宁四中,我们的高中三班,是和当年学校的老师们精心培养教育分不开的。

我们高中三班的同学们,自从在济宁第一次聚会之后,我们又在一起多次相聚合影,每人一本同学通讯册,建立了同学微信网,从而加强了联系,建立了同学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正如有几位外班同学,参加了我们班同学聚餐后,他们由衷地羡慕和感叹道:“你们的高三班真好,能把天南海北的同学聚到一起,真是不简单呀”。由此,这从而显示出了我们济宁四中高三班的强大团结力和凝聚力量,这就是我的济宁四中,这就是我所在的高中三班,校园那段学习生活时光永远铭记,“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友情难忘!附录我们高中三班同学名单如下:梁志伟、焦建强、候凯旋、孙怀玉、韩同尚、张丽霞、靳风云、邵宝兰、马淑波、朱文英、王秀玲、孙秀兰、韩庆玲、胡淑平、辛丽萍、王波、王桂君、许惠军、艾华玲、李桂春、王慎玲、张亚娜、李艳萍、程玉芹、李兴强、李灿友、张学领、孙怀民、冯如宝(冯健)、王建华、王顺、杨雪石、李春楠、徐意、董玉生、赵建军、宫如海、李德树、杨得新、王庆祝、陈树旺、程光辉、邵宝力、张宏、屠兰祺、尚振江、郑祥福、邱士刚、张兆臣、汪忠群、邱帮青、李长福、沈珠猛、毕崇海计54名                 2024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