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举行总结座谈会
7月21日下午,“作家活动周”总结座谈会在山东济宁曲阜举行
在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即将结束之际,7月21日下午,“作家活动周”总结座谈会在山东济宁曲阜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黄国辉,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以及此次“作家活动周”作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讲话
吴义勤在总结讲话中说,常态化举办“作家活动周”,是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从今年开始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调动增强工作活力,团结凝聚作家队伍、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的标志性长效性活动平台。年初以来,中国作协在不断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持续加深对这项工作的系统思考和优化设计,力求使每次活动都深富文学内涵,饱含情感温度,既营造团结共进的文学氛围,又展现作家创作的蓬勃生机。特别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国作协把“作家活动周”拓展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倾听作家声音,吸纳基层建议,交流工作信息,共谋文学发展,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座谈会
吴义勤表示,过去几天,我们走进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从临沂到济宁,探访文化故地,重温红色故事,感受文脉传承,对正发生在祖国大地的新时代山乡巨变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此次“作家活动周”与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进会结合举办,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活动带来了强烈的现场感,再次向我们深刻阐释了“做人民的学生”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的时代特点和文学特色。希望作家们认真领悟“作家活动周”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深意,牢牢坚守文学工作和文学创作的人民立场;坚定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学使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自信自立、勇毅前行;牢记文学初心,坚持创新创造,以为时代立传的高标准要求,书写好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相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作协工作、文学事业前行的动力将更加充沛,信心将更加坚定,前景将更加广阔。
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讲话
袭艳春说,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写照。中国作协组织开展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行进中体验、在大地上写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实际行动。这些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汇聚山东,经历值得回忆,收获令人期待。作家朋友们一路走来,会对山东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发展之美有更直观的认识,对发生在齐鲁大地的山乡巨变有更深刻的感悟。当下的山东正凝聚亿万齐鲁儿女的磅礴力量,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这里呈现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涌现的一个个感动人物,值得广大作家倾情书写。真诚希望作家朋友们用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把此行转化为一部部精品力作,共同讲好文脉绵长的故事、奋斗奋进的故事、幸福生活的故事、文明互鉴的故事。
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讲话
董冰谈到,济宁是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多元交融、相映生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无穷的源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视察济宁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协在济宁举办此次“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作协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也为济宁文学艺术发展搭建了崭新的高层次平台。济宁将倍加珍惜这难得的机遇,组织引导全市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以崭新姿态书写人民的故事,进一步助推济宁文学精品创作迈向新高地、树立新高峰。热切期待作家们多来济宁开展艺术交流、采风创作活动,推出更多思想精深、文笔精湛、内容精良的文学精品,讲好中国故事济宁篇章,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绽放出新的时代风采。
会上,6位作家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参加此次“作家活动周”的收获感受和各自的创作心得。
“5天的时间很短暂,但也很漫长,漫长到在未来的人生中再次相遇时,总是会回忆起这些天中的某些细节。”作家王十月说,在休整了4年之后,他从去年开始创作新的长篇小说,“我写下的是一个乡下人漫长的人生故事,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山乡巨变’的范畴”。在这次活动中,大家一直在强调,要尊重文学规律,深入思索作家在人工智能包围背景下的主体性问题,这让王十月收获了一些新想法。在近一年的写作过程中,王十月遭遇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越坚持写,身体状态越差,身体越差,越想着赶紧把它写完”。但后来他想通了,内心变得平静与超然,“更知道什么值得写,什么不值得写,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他说,如今身体康复了,剩下的就是好好修改作品,“这次收获的一些新想法会在作品修改过程中有所体现”。
“参加这次活动,从临沂走到济宁,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融入感、对接感和现场感。”作家秦岭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见证了乡村巨变的时代脉搏和历史细节。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做人民的学生”,秦岭觉得,关键就是要尊人民为师,思索“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老师”“我们向老师学些什么”“我们该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等问题。秦岭在发言中反思了自己以往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表达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创作中既要描述出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轮廓与经验,更要塑造出能够体现时代气象的鲜活人物;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深刻把握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创作中注入自己的独特思考和发现,写出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此次系列活动,对于一个来自山东基层的写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行走,更是一次精神和灵魂的回归。”作家王宗坤表示,在行走和回归中,向外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学的滋养,向内在自省中把握文学故土给予的丰厚累积,终能踏出一个作家独有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领域。面对人类复杂的生存境遇,写作者最终只能以个体的精神际遇和全部情感经验去表达,在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从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通过对照和省察、分解与吸纳、融合与重生,我们才能赋予文学独特的生命力。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山东作家前辈在重要历史时刻都留下了炽热而凝重的记录。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也是时代与社会的有力见证者。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我们要继续肩负文学使命,不断守正创新,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体现泰山精神、蕴藏传统文化智慧的优秀作品。
作家红日曾于2015年在广西罗城当过两年驻村第一书记,后来据此创作了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从今年3月开始,我又开始深入到乡镇之中去了。”他介绍说,这次不是固定进驻某个乡镇,而是陆续选择一些距离县城较为遥远的乡村去体验,“我不是在旁边看,而是围绕一件事、一项工作,和乡镇干部们一起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乡镇干部群体——“留守干部”。他们大多是“60后”,于1980年代从大专、中专毕业后来到乡镇,任劳任怨,在一个地方干了一辈子,亲身参与乡村各方面的建设,见证了山乡巨变全过程。红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这样的乡镇干部。他们在深深感动我的同时,也进入了我的小说,成为我笔下的人物。我会用心用情地写好他们、呈现他们。”
作家宋丹丹谈到,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因文学而从天南海北聚集于此,内心感受到“同是文学一家人”的温暖。在交流中,大家聚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文学使命,探讨如何更好地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写作者,唯有汇入时代的主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和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是一个共同努力推进民族复兴的时代。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召唤着我们去记录、去表现、去讴歌。文学写作者需要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和语言,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要努力使文学与时代牢牢贴近,用一颗真心去书写我们的时代。”
作家马慧娟说,这次“作家活动周”让她有机会见证了文学的蓬勃生机,领略了齐鲁大地的发展活力,也学习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有一段时间,马慧娟曾经很迷茫:“我写的这些文字到底有什么用?我是不是一个适合写作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她:“我们不是为了要成为一个作家才去写作,而是要用温暖的文字去温暖人心。”这句话在好几年里都是支撑她写下去的理由,“或许只有写下去,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写的是不是文学”。这次临沂和济宁之行让马慧娟感触很深:“我们的大地上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不断传承的文化精神。只有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做人民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才能让文学的力量经久不息。文学征程漫漫,我辈仍需努力。”
据悉,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目前已形成了两个序列,一个是在北京举办的“作家回家”,另一个是到基层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作家活动周”举办以来,预期效果正逐步显现,并且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很多团体会员单位都举办了类似活动。作家们在活动结束后情感持续迸发,交流热度不减,还有不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参与到活动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