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在济宁:让文字回归根脉 书写人民创造实践
7月20日至21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的作家们前往山东济宁曲阜和泗水考察调研,寻访孔子故里,走进尼山圣境,聆听专题讲座,感受乡村振兴,收获颇丰,感悟良多。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守田等参加有关活动。
曲阜孔庙及其孔府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和孔子世袭衍圣公后代居住的府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家们在这里不时驻足察看,认真听取讲解,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孔子博物馆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余万件,其中“大哉孔子”基本陈列通过“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等部分对孔子进行了全面介绍,一件件文物吸引着作家们的目光。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历代儒客朝拜之圣地。在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尼山圣境,作家们前往孔子像、大学堂等地参观考察,用心感受儒家文化思想智慧的独特魅力。
在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为作家们作专题讲座。讲座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规律和现代价值,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分析。房伟谈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是前提、是根本,需要我们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新”是方向、是要求,需要我们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家陈刚不无感慨地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文学写作者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寻找现实与历史、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正是在这种复杂观照中,我们的文学创作在结构设置、情感抒发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通过对矛盾设置、节奏把握、叙事流畅度以及叙事逻辑的合理把握,更好地展现中国叙事的风格。在情感表达方面,让小说中的人、事、物产生移情,进而唤起读者对中华文化浩荡岁月和代际沉淀的共情,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作家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对现实进行多维度的思索,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相信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作家精神家园的诗意与远方。
作家王选是第一次来到曲阜,此行令他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对孔子的认知变得立体起来。“以前我对孔子的认知仅停于书本之上,是平面的、单薄的,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孔子在我认知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充沛和生动。”他表示,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始者,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与影响。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种传承与创新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作为一个写作者,行走在齐鲁大地,看着和孔子有关的庙堂、古树、故事、典籍,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唯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唯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站稳创作根基、擦亮创作底色,才能让文字回归根脉、找到自己的来路,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家滕非谈到,作为新时代的作家,应该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反映时代呼声,讴歌时代英雄,在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新篇章。要坚持面向世界,学习一切先进文化,在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世界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当然,更要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时代与传统文化的新结合,结出更多文学之果。
泗水县龙湾湖等闲谷艺术小镇是此次“作家活动周”作家们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小镇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走出了一条文化与艺术相融合、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道路。作家们先后前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龙湾书房、农民绘画培训中心、陶朱工坊、文创集市、“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项目公益书法课堂、艺术粮仓、夹山音乐厅等地参观体验,亲身感受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的丰硕成果。
作家乔洪涛表示,艺术小镇令人感到惊喜,不少青年人结合当地实际,让文化创意在这里落地生根。这无疑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让身边的小镇生活变成了理想中的“诗与远方”,这种“美好的生活”以往恐怕很难想象。作为一名写作者,如果不走出书斋,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看不到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智慧来源于扎扎实实的劳动实践。做人民的学生,向人民学习,绝不是一句空话。面对迅速发展的当下中国,作家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扎实的深入生活能力。“我是从齐鲁大地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写作的内容也以乡土为主。今后我将继续关注乡村发展,汲取更多创作营养,力争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网络作家嬴春衣的《翠山情》近期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第二批“名刊名社拓展计划”重点推进作品。在她看来,广大农民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坚持不懈做实事,为了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在他们之中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作为当代作家,我们有责任以更诚挚的态度不断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和故事,将他们的拼搏进取、永不放弃、儿女情长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相信这些故事和所有的英雄故事一样精彩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