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马婉妮 ‖ 那湖 那人 那书——读《微山湖畔》有感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小说 >
济宁文学

「散文」马婉妮 ‖ 那湖 那人 那书——读《微山湖畔》有感

来源:本站    作者:马婉妮    时间:2024-09-07      分享到:


十多年前,魏留勤先生赴西安与《陕西文学》杂志社洽谈《魏留勤中短篇小说选》出版事宜。因了这个机缘,我有幸与他匆匆一见,很亲切,丝毫没有疏离感,他也是我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那时他和我都初涉长篇小说的写作,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我们常常围绕小说创作展开激烈的-讨论。在我的长篇小说即将付梓之际,我离了开西安,也远离了曾经钟爱的文学。而魏先生却一直在坚守着文学的神圣,从小说集《魏留勤中短篇小说集》《四月还乡》到长篇小说《柳梢青》《大边前纪》《界殇》《微山湖畔》。看着桌面那厚厚的一摞自鲁西南快递而来的作品,我开始走近微山湖,走近魏先生,也走进了魏先生的书。

微山湖位于中国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因电影《铁道游击队》和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芦芒词,吕其明曲))而被国人所熟知,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它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承纳了鲁、苏、皖、豫四省来水,京杭大运河纵贯其中,是红色革命老区,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是魏先生的家乡,他生于斯,长于斯,也报于斯——他的笔下都是写不尽的微山湖。

每每想到微山湖,就不由得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深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梭罗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真正追求精神生活,试图过简单朴素的生活。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弃金钱的羁绊,抛开俗世的禁锢,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开启了长达两年零两个月的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梭罗才华横溢,《瓦尔登湖》便是他那两年多林中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感悟,此书也成为美国文学中被公认的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一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大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也可能最终会成为身体的栖所。那里安放着我们纯真的感受,蕴藏着丰富的想象,也暗含着扣人心弦的力量,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平和,也给我们安宁。作为一名久居华南边陲的西北游子,我时常有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孤寂和苍凉,内心隐隐作痛,在独处的时候总想起苏格拉底的灵魂三问。我的心无所依,始终找不到归宿,在飘荡,在游走,在寻觅,如浮萍,如无根之木,不知道应该定在哪里,也不知道能够定在哪里。起初,这种感觉若有若无,隐隐约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愈来愈强烈。为此我曾不遗余力地寻找着我心中的瓦尔登湖,然,始终未果。

相较于我,魏先生是幸福的,他不用穷尽心思去寻找他的瓦尔登湖,他心中的瓦尔登湖就是他的微山湖。半生走来,他从未离开过他的微山湖畔,他的作品也从未离开过微山湖畔,他就是微山湖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纯农民作家,一名高产作家,魏先生无疑是幸运的。为什么说他是幸运的呢?在过去的年月里,作家是一个自带光环的,令人仰慕的神圣的职业,多少人为之向往,为之奋斗,这其中不乏像魏先生这样高考失利的农家子弟。但是,历经大浪淘沙后,最后还有多少人在坚守?要么为了生活半途而废,要么脱离生活,无视现实,不管不顾,一头扎进自我认知的文学世界不可自拔。面对社会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魏先生无疑是“清醒”的,他有着对生活“清醒”的认知,也有着对文学“清醒”的追求,更有着获得各种荣誉后“清醒”的面对。他是“清醒”的,也是冷静的,他有自己的梦想,也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他既没有放弃文学,也没有因为追求文学而迷失自我。他真正做到了在哪山唱哪山的歌,该下地时候下地,该写作时候写作,生活和文学两手抓,两手硬。在坚持创作的同时,他从未放下生活,从做泥瓦匠、出租车司机到在私企打工,他一直是社会最底层的一名普通劳动者,也一直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繁忙的工作后坚持文学创作。作为一名作家,他是业余的,但是他的成就却已经超越了太多专业作家。

他的确是幸运的,一步一个脚印,将文学创作之路从羊肠小道拓展成阳光大道。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不幸的,想来也为他唏嘘不已。作为一名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严重偏科高中生,除了回到农村种地已经别无出路。他勤奋、执着、有韧性,文学创作成绩斐然,但是却始终无法逾越从农到工的鸿沟。每每想到此,我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想起他的苦难,他的抗争,他与命运死磕,还有他的无奈。好在魏先生的心态非常平和,他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放弃,只是默默的坚持,就像他在济宁市首档全媒体文化栏目《儒风雅韵》访谈中讲到的一样,他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虽然从小学时候就有当作家的梦想,但是他从不给自己设定目标,他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写,能走到哪一步算哪一步。唯一的要求就是一篇比一篇好,一部比一部好,要有进步。这大概也是他能够坚持创作,能有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我一直在关注着他,关注着他的作品。这几年来,我看着他的长中短篇作品量从60万字逐步增长到200万字;看着他的长篇从一部增加到四部;看着他成为济宁市首席签约作家,从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到主席,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看着他获得济宁市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乔羽文学奖”最佳小说创作奖,短篇小说《东洼村的歇后语》获2016年度《陕西文学》优秀小说奖,长篇小说《柳梢青》获济宁市第十二届“文艺精品工程奖”。我能够想象得到他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行僧般的生活。

《微山湖畔》是魏先生继《柳梢青》《大边前纪》《界殇》后又一长篇力作,也是《柳梢青》的姊妹篇。当然也是可以独立成篇的,背景是八十年代的微山湖,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如果说《柳梢青》是一部农村少年的成长史,那么《微山湖畔》则是一部农村年轻人的奋斗史、婚恋史,是一曲揉进了“事事有沧桑,心上无苍凉”的青春恋歌。依稀记得当年读完《柳梢青》,感觉意犹未尽,我曾问过魏先生,这些人后来呢?相信有此一问的不止我一个人。直到《微山湖畔》的问世,我那颗一直“惦记”着这群少年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我急切地打开《微山湖畔》,熟悉的人名映入眼帘——马大民、马二民、郑团结、董大壮、谷薇薇……,从少年到青年,从懵懂心动到执子之手,从“大锅饭”到联产承包制,从贫瘠到富裕。虽然我与魏先生的出生年代相差甚远,但是从书中我依然感到了那青涩的年少、火热的青春,还有真切、可触可摸般真实的农村生活情境,自然也勾起了我尘封许久的淡淡的乡愁。《微山湖畔》和《柳梢青》我是穿插着读的,一是比较,二是追溯,两两相融合,展示出了一幅全景式微山湖畔普通人的命运变迁,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

因了魏先生一直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反映生活,这才能使得《微山湖畔》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一,语言质朴。作品描写的都是鲁西南微山湖畔的农村生活场景,语言质朴直白,极具地域特色。另外,个性化语言的运用也是恰到好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时代背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生搬硬套,完全是一幅农村生活的白描或者是情景再现。第二,脉络清晰。爱情、亲情、伦理道德、工作等都贯穿其中。各自独立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了微山湖畔普通人的生活。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第三,情感真实。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亘古不变。在《微山湖畔》这部农村题材小说中也不例外,让广大读者又一次相信了爱情,相信了爱情的力量。第四,主题鲜明。这是一部纯正的农村题材,也是当先反映农村生活的一部非常接近真实的长篇小说。从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微山湖畔农民的朴实善良、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随着故事慢慢落下帷幕,主题也愈发鲜明——只要脚踏实地往前走,未来的日子一定一年更比一年好。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微山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马晓璇前段时间在今日头条上发的一则消息,称魏留勤工作室已正式启用。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为魏先生多年付出终得到回报而欣慰——这是微山县西平镇政府对魏先生写作事业的认可、支持和关怀。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相信微山湖畔的魏先生会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用手中的妙笔继续书写微山湖的前世今生,我期待着。

 

 

2024年6月于绿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