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散文」李瑞华 ‖ 拳影里的家风

来源:本站    作者:李瑞华    时间:2025-09-17      分享到:


某日闲暇浏览网页,不经意间瞥见著名书法家姜传薪先生的书法作品。一瞬间,那些关于他与岳父交往的尘封片段,如潮水般在我心头翻涌。

岳父姓姜,名广木,与姜传薪属同族本家,岳父一生钟情武术,培育的徒弟遍布四方;姜传薪则醉心书法艺术,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盟会盟员、中国水泊梁山书画院院长、曾任梁山县政协常委。他与岳父一文一武,惺惺相惜,交情甚笃。

如今,姜传薪先生已离世多年,岳父也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依稀记得,岳父的堂屋正中央悬挂着姜传薪所赠的一幅中堂书法作品。上联“红梅铁为骨”,下联“绿竹虚做心”,堂心写着“强身健体,武艺高强,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多少豪杰,武德高尚”。岳父珍视此作,常借此教导孩子们,练武之人要讲武德,不可仗势欺人,做人应守礼德,做事要有原则。他更以家风家训律己,为子女孙辈树立榜样。

岳父是地道的庄稼人,生于梁山脚下一个普通村落,劳作之余痴迷武术。

梁山好汉个个尚武尚勇,身怀绝技,精通武艺,当年的水泊梁山既是武林高手的聚集地,也是梁山武术的传授地。梁山素称“武术之乡”,素有“喝了梁山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的说法。岳父习练的正是梁山好汉武松所创的二郎拳,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精湛的技艺和实用的实战性。该拳种套路分为三节、六段、一百零八式,风格刚健有力,动静结合,手脚并用,无不体现出梁山好汉的英勇与智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岳父成为县里为数不多的武术教练。收秋入冬,他最为忙碌,每日带领孩子们在场院练功,他的七节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因其出色表现,被梁山县体育局和武术协会聘为武术教练,徒弟们凭借武术专长,有的成为企业老总的保镖兼司机,有的成为影视功夫学校教练。春节时,徒弟们纷纷前来拜年,岳父看着徒弟们事业有成,满心欣慰。

或许因热爱武术,岳父喜好结交朋友,且倾尽全力助人。听妻子讲,早年生活困苦,说书唱戏之人来村,岳父总会忙前忙后,安排食宿。即便连阴雨时,艺人在岳父家一住半月,在家人都吃不饱的年代,岳父也从未心疼过粮食。岳父乐善好施,会去田野打野味、下河捕鱼,与邻居分享。物资匮乏时,此举难能可贵,帮助邻里渡过饥荒,以致岳父去世多年,提及他,众人仍称赞不已。

岳父对子女严慈相济。他的两个孙女、两个孙儿受其影响,发奋学习,四人皆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

孩子们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家庭经济困难,岳父儿子儿媳残疾,仅靠微薄的种地收入,拿出上万元学费如登天。家人一度想放弃,岳父坚决不同意,独自骑车去河北向姜姓同族练武者借钱,加上亲戚邻居帮忙,孩子们才得以走进大学校门。

岳父对自己要求简单,对他人却慷慨热心,村里红白事,他主动操办,替人着想,把事情办得和谐得体。

我和爱人能走到一起,得益于岳父传统思想及家庭氛围。我们经人介绍相识,岳母早逝,我未谋面。听妻子说,岳母善良老实,操持家务,却因病早逝,年仅不到五十岁。

记得刚结婚那会,我去岳父家走亲戚,正好看到岳父带一帮孩子在院子里练拳,不时为孩子们示范,他身姿矫健,一招一式刚劲有力,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一个个充满力量的拳影。

岳父常对子女说,打拳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坚持做好一件事,不可半途而废,练拳讲究“功夫”,“每日练拳每日功,一日不练一场空”,不能偷奸耍滑,更不可投机取巧。在岳父的拳影里,我们看到了勤劳和坚持,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子女们虽然未曾练拳,但岳父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做事踏实,不畏困难,奋发向上,事业均有成就。

家风如拳影,看似无形,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家人,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勇往直前。

回忆与岳父相处的二十多年,他如长辈,亦如良师,以乐观豁达、永不言弃的精神,为我指引方向,激励我在低谷时奋进。

今年的1月31日是岳父去世十五周年纪念日,当年姜传薪先生写给岳父的书法作品因年久早已不见,我尝试着把那幅书法作品内容重新书写了一遍,虽笔力无法达到姜老前辈的力度,终是遂了一份心愿,供后辈存念。

  如今,河边坟茔旁,岳父长眠,枯草瑟瑟。岳父离开了我们,但我相信,他带给孩子们的良好家风,会在家族中一直传承下去,照亮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