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罗艳 ‖ 踏梦新疆,寻林公遗风
作为历史老师,我只知道林则徐禁烟,却不知道林公被贬新疆,治理新疆的故事。
当火车缓缓驶入枣庄西站,满身风尘里裹着的,是我对新疆的深切眷恋。行囊被旅途记忆填得满满当当,手机相册更是“爆满”——班迪尔湖的蓝,喀什古城的烟火气,金草滩的金色绒毯,白沙湖的静谧,还有克州冰川公园的冷峻神秘,盘龙古道鬼斧神工,坎儿井的巧夺天工,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可真正刻进心里的,不只是这些诗画美景,更有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林则徐。他像一座不朽的丰碑,与新疆的命运紧紧相连,成了这片土地永恒的精神坐标。
提起林则徐,世人最先想起的定是虎门销烟的壮举。那场烈火里,堆积如山的鸦片化为灰烬,也点燃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斗志,他的名字从此与“民族英雄”牢牢绑定在一起。但少有人知,禁烟之后,他因触动列强利益遭诬陷贬谪,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新疆。面对人生低谷,他没有消沉,反而把这片荒芜之地,当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片沃土。
初到新疆,林则徐便倾心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他深知新疆作为西北边陲的战略意义,更看清了这里发展的困境。于是,他带着一颗赤诚之心,一头扎进建设中。他大力推广屯田,鼓励军民开垦荒地,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良田,解了百姓的温饱之忧;他亲赴各地勘察地形,设计水利方案,力推坎儿井修建,如今不少坎儿井仍被称作“林公井”,源源不断流淌着他的心血。
他明白,边疆稳定离不开文化滋养。于是兴办学校、编写教材、聘请教师,为当地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文化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同时,他始终牵挂边疆防务,深入边境勘察地形、训练士兵,后来又绘制了新疆的地图,并交给了左宗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打下了基础,林公也用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
在新疆的岁月里,林则徐用智慧与汗水改写了这片土地的面貌。他的坚韧不屈、家国情怀、担当作为,早已融入新疆的山山水水,成了各族人民心中的思想图腾。如今再想新疆的土地,仿佛还能看见他坚毅的身影——如星辰照亮历史,似山峰守护大地。
这次新疆之行,我带走的不只有满目的美景,也有历史的光辉、还有英雄的遗风。
- 上一篇:上一篇:「随笔」朱新春 ‖ 迟到的祝福
- 下一篇:下一篇:「散文」李瑞华 ‖ 拳影里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