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 打破时代枷锁的生命赞歌——读魏留勤长篇小说《微山湖畔》
经陕西省高校系统主办的纯文学杂志《陕西文学》推荐,魏留勤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微山湖畔》,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等高校文学专业研究生们的研究课题,分别进行评析,写出的评论文章,将发表在学术期刊及相关网站上。这篇书评是相关研究文章的第二篇。
小说《微山湖畔》将历史视域拉回到文革结束改革前夕的背景中,讲述时代变革过程中,发生在微山湖畔周边村庄中的人事变迁。作品以改革伊始乡村百废待兴的农业生产为经济背景,在家庭联产承包、集体资产承包的制度变革下,还原面对时代变革人们的百态心境,书写新时期新生力量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反抗故事,歌颂了青年一代敢于突破桎梏、勇立时代潮头的变革精神。小说真切把握历史脉搏,再现了在时代变革下新老两代人的坚守与革新,塑造了马二民、王下飞、董大壮、刘海峰等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新时期青年一辈追求婚恋自由、创新营生方式的奋斗故事。同时,时代巨变下带来的情感撕裂,也放大了变革初期的急躁浮华与种种不适,发展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应也接踵而至,作者没有一味歌颂时代前进造就的斐然成绩,而是冷静观察,以微山湖畔的乡土生活面貌,书写了一段痛与笑兼有的真实历史。
一、以小见大的历史观
历史是人的历史,作者将文学中的人文景观作为最生动的历史进行记叙,把个体的生命体验化作最鲜活的历史,将传统乡土生活在改革变革下的真实历史,以情节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微山湖畔》的叙事讲究独特的历史观,作者秉承以小见大的书写方式,将传统乡土生活在时代变革下的宏大历史,寄托在马二民、王小飞等真实生动的小人物身上。人的悲欢喜乐藏在历史中,而历史的跌宕起伏与个体的生命阅历同频共振,鲜活且生动的历史,就是个体的生命史。宏大的历史叙事,被作者置入平凡具象的普通人的生活,以精湛的笔触,诗性的旨归,奇巧的构架,汇入建基于历史真实之上的虚构文学之中。
小说《微山湖畔》开篇即设境,将读者引入“公社生产”改“土地联产承包”的1978年,历史节点得以确立,微山湖畔的人情和事变才相继铺设而来。作者写土地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不直接写群众难以接受的不理解,而是铺陈支书冯玉贵召开干部会议,会上副支书张念学和生产队长王巨才等人的含糊其辞,描述干部群众之间的推诿扯皮,最终以支书冯玉贵的心理总结,得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改革初期推行的艰难历史;写文革给人们精神和生活带来的荼毒,不直接写历史逆流的激进反叛、动荡极端,而是写常年受监督改造、挨斗挨批的王凤国一家整日提心吊胆,和儿子王龙骨肉分离的心酸孤苦;写私营经济在起步初期的贫穷艰苦,不直写工业生产百废待兴,而是以马大民借钱拼凑承包金额、辗转找寻砖瓦销路的情节为依托,突出私营经济在历史下举步维艰的真实情景;写革故鼎新中人民群众思想面貌的新突变,不直写人们打破传统束缚的困难,而是通过记述打破师生禁忌之恋的刘海峰与江红霞、打破亲戚备份禁忌之恋的马二民与谷微微、打破门第差距之恋的周晓丽与董大壮,点明婚姻自助、恋爱自由的时代情感议题。
作者胸怀宏大的历史观,而文本立足点却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的生命。小人物的命运遭际,同时代历史相联动,形成多维度联结共构的组合体,使历史的宏大在个体的生命中落脚,人的际遇于历史的浩荡中定格,将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巨变,以小人物的真实遭际传达出来。小说起笔转合间,笔端汩汩流淌的是时代历史下个人的遭际,于个体的四方天地间得见历史的轰轰烈烈,于微小中得见乾坤,作者作品中独特的历史观,是有温度的历史。
二、 叙事技巧的传统回归
小说《微山湖畔》人物形象丰富,情节铺排繁复,环境转场自然,在精巧缜密的叙事中再现了宏大复杂的历史主题。作品通过铺陈微山湖畔村庄中的几家人,在改革发展新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婚恋情况、营生经营等方面的转折变化,展现了改革历史巨变下,乡土生活的撕扯阵痛与发展成果。作品场景铺排巨大,情节内容跌宕起伏,在小人物身上实现了史诗制作,这得益于其向传统回归的叙事技巧。
首先是人物塑造的“众生像”。叙事主体是小说中的主要叙述对象,叙事文围绕叙事主体展开小说的中心情节与主要事件。“众生像”是指多个中心人物组成的原生社会图景,即多个叙事主体共存的叙事形式。传统叙事文中多讲究叙事主体作为主要人物单独出现,围绕主要人物展开中心叙事;而叙事主体的“众生像”打破了“中心人物”的单一性,以“人物群”的叙事方式将叙事主体虚化为“无主角”或“多主角”状态,从而使叙事文中的人物刻画得以雨露均沾,呈现出人物各自丰满的“众生像”状态。《微山湖畔》中人物的出场方式颇具《水浒传》中的“众生像”意味,小说人物分节循序出现,逐个介绍,待批次介绍完毕后,再将众人掺杂进一起整体情节交织出现。例如,小说开篇介绍在向前文革运动中被赶下台的老支书冯玉贵,为着村里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情殚精揭露;而后笔锋一转,描写备受批斗折磨的富农王凤国一家,在担惊受怕中与外出逃亡的儿子王龙团聚;又着墨描写马大民一家对窑厂的经营付出和日常生活,写“拧筋头”王金昌在生产二队的作风习性和生平履历,乡村青年教师刘海峰出场,简明扼要介绍他从教师转为窑厂工人的履历;随即画风一转,描述作为刘海峰曾经学生的江红霞,引出二人的情感纠葛等。自此,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开篇第一章中集体亮相,在此基础上小说情节得以推进。通过 “众生像”式的叙事主体呈现,还原了改革初期微山湖畔乡土农人的原生生活图景,涉及了乡土人物命运遭际的多种样态,以多主角的阅历故事展现乡土生活的广阔社会面貌,打碎独一主体叙事模式的单一截面,丰富了叙事内容的层次性。
其次是小说语言的精妙得当,泼墨自然。行文巧妙,语句出其不意,往往蓄势于前、突转于后,起承转合间或浓墨重彩,或淡抹轻拭,便将与情节适配的氛围勾勒渲染。文章语言繁复精妙,雅俗兼有,且极富生活质感,这也是其行文化境精湛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其小说语言文字的生活质感极强,这种语言缘起于对生命阅历的真实体悟,常发人深省,便于触及人物的深层心理。通过富有生活质感的语言文字,小说将人物的现实处境与最终抉择真实顺畅地呈现出来,合理解释人物选择背后的心理活动。例如,小说在描写江红霞与刘海峰婚恋纠葛的情节中,写到江红霞自爆怀孕受邻里讥笑,“在陈旧的传统思想还没有完全褪去、人们相对还比较保守的农村,一个女孩子还没结婚就跟男人睡觉,或者是未婚先孕,无疑是件让家人蒙羞的事,也是让当父母的最最丢脸面的事。”,在刘海峰询问江红霞现状时,女孩哭啼道,“俺大说了,不管孬好,赶紧给俺找个婆家,像送瘟神一样把俺快点嫁出去。俺都这样了,你说俺还有啥可打算的。”,“大”、“俺”等俚语的使用人物语言符合身份设定,同时话语内容呼应传统乡土背景下,江父对女儿失德行径的不齿与羞愧,既将江红霞彼时的悲惨情景以口语化形式自然表达,又流露出女孩为爱经营的小心计——博得心上人愧疚感与同情心,最终在几轮言语交流中,达到让刘海峰甘心迎娶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小说语言看似随性自然,富有泥土气息,毫无文人气的繁复累赘,但却又不失韵味,可谓于平淡中见风致。在王龙义气送钱援助马大民承包窑厂的情节中,马大民点评王龙“这脾气也许跟他在外的经历有关,这样直脾气的人爱憎分明,是朋友他可以为你两肋插刀,是仇人他也敢捅你两刀。”,为后文王龙为复仇宋五,遭受牢狱之灾的情节埋下铺垫,由此可见小说语句间处处铺垫,勾连映带。此外,文章还通过简洁自然、具有极强的生活质感的短句书写,将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用于人物刻画与情节描写,使得小说呈现出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特色。小说叙事语言短句为主,多为对情节时间的直接铺陈,往往通过简单地动作刻画或形象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徐徐展开。通过语言文字的乡土气息流露,将真实自然、简约随性的活动场景徐徐播放,使得故事情节更具生活厚度,叙事节奏获得持久动感。
三、破旧立新的主题赞歌
历史的变革打破现实的沉寂,时代转折创造发展机遇,微山湖畔勇立潮头的新人代表,在改革背景下实现了物质的富足。马大民把握住改革机遇,冒风险承担起承包窑厂的重任,在不断探索与扩大经营中赚得盆满钵满;马二民瞄准发展变革下建筑业的繁荣,潜心摸索建工知识,最终成为乡里第一支建筑大队的负责人;郑团结凭借认真读书的个人努力,偶得机遇成功考取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县城物资局工作等,微山湖畔的男女勤劳踏实,搭乘时代变革的快车,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逐渐过上了物欲丰盈的幸福生活。物质经济的回暖向好,是历史改革带来的红利,小说将这一过程的撕裂与喜悦,融入小人物在历史中的生活场景中。在小说《微山湖畔》中父亲王玉明与儿子王小飞的事业观形成矛盾冲突,父亲王玉明作为传统老一辈代表,珍视土地的耕作价值,不辞辛劳地在微山湖畔开垦荒地,而王小飞打心眼里不愿意干农活,在农事上懒散怠慢。父子俩的矛盾冲突在王小飞毁农田、造码头的先斩后奏下达到了顶峰,王玉明在得知真想后,“他疯了一样,一边嘴里咒骂着儿子王小飞,一边两手扒着地上的煤矸石,任儿媳何亚莉怎样劝都劝不住”,当视土地如生命的老农扒开厚厚的一层煤矸石,双手捧着泥土时,竟然老泪纵横地哭了起来。王小飞在曹老板的带动下,充分利用湖畔耕地优势,创建码头获得收益,在改革的新变中勇立潮头,尝到了甜头;而父亲作为传统固守派的代表,难以接受时代的变革,在历史巨轮的发展中经历着阵痛。
改革的时代转变不只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更于精神世界中给予时代的人们以冲击,打破桎梏,追求自由与繁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思想层面掀起的巨浪也席卷着微山湖畔年轻人们的内心。小说中热情歌颂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自由婚恋意识:江红霞为追求爱情,在陈旧思想还未完全褪去的农村甘愿自我抹黑未婚先孕,顶着师生禁忌的舆论压力,追求自身幸福;谷微微与马二民反抗亲戚与辈分的身份桎梏,不惜反抗家人、试图逃跑私奔,最终在煎熬痛苦的双向奔赴中,走向幸福的生活;董大壮与周晓丽的婚姻没有浓厚的情感基础,一个是农村穷小子,一个是县城富千金,他们突破门第家庭的束缚,毅然选择在一起,然而双方身份认知的差距,最终使这段婚姻走向失败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牵动精神世界的变革,对 “人的本性”解放的过分强调冲击了传统乡土精神的内在平衡。农耕文明下的千年传统积淀,既具有勤劳朴实、规矩守正的积极因素,也存在麻木封闭、固执己见等劣根性,作者将这些都注入人物的精神血肉中,既有王小飞、郑团结、马二民、董大壮的仁义忠勇、踏实努力、敢于突破,也有像周晓丽的贪慕虚荣、谷微微父母的固执己见等。
作者笔下存活着在改革新变下勇立潮头的人物形象,是追求婚恋自由、打破观念枷锁的马二民与谷微微,是顺应经济变革、敢于冒险担当的马大民承包窑厂获得成功,是抓住机遇将湖畔荒地改建码头获得收益的王小飞等,他们勇于突破传统观念与时代枷锁,顺应历史变革的崭新背景,奋力破除历史盘踞在人们思想上的顽疾,成为时代弄潮儿,在适应与发展中追求新生活。小说通过对改革历史背景下,乡村人们生活场景的生动刻画,还原了传统受冲击下不同人对新变的接受程度,揭露了急剧变革下的种种不适与痛苦撕裂,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突破传统观念枷锁的奋进、博新精神。
(作者王玉,女,河北沧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 上一篇:上一篇:杨朝明 | 儒家五圣论析
- 下一篇:下一篇:丁德慧 | 芦苇在歌唱——记农民作家魏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