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抗战英雄」王伟 ‖ 郗山忠魂:刘金标烈士传略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5-08-22      分享到:


编者按: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八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已渐渐散去,但那些在战火烽烟中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身影,却从未淡出我们的记忆。他们或是冲锋陷阵的战士,用热血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或是后方支援的百姓,以平凡之力汇聚起抗战的磅礴洪流......。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兄弟,是姐妹,是我们身边或熟悉,或陌生的普通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皆勇往直前,以无畏之姿书写出最不凡的英雄史诗。

值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微山县作家协会特开设《我身边的抗战英雄》专栏,组织作家寻访我们身边的抗战英雄,拨开时光的尘埃,走进他们的故事,挖掘和记录他们的事迹,永远铭记他们:英雄的精神从不遥远,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指引着我们珍惜当下,继续前行。

让我们一同聆听这些来自身边的英雄故事,在岁月的回响中,汲取永往直前的力量。

在微山湖畔、古运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宁静的村庄——郗山古村,它历经近两千年岁月的洗礼,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东晋太尉郗鉴,这位秉性忠烈的重臣,选择了与微山岛隔水相望的郗山山丘西麓作为长眠之地,其婿王羲之挥毫题写了“晋太尉郗公鉴之墓”的碑文。自那时起,郗鉴精神便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却有力地浸润着这片土地,塑造了郗山村民忠勇爱国的高尚风尚。

 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而郗山古村却未被恐惧所笼罩,深受郗鉴精神熏陶的村民们,纷纷挺身而出,他们怀揣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的滚滚洪流之中。运河支队、微湖大队、鲁南铁道大队等抗日武装队伍里,都有着郗山儿女坚毅的身影,还有不少人加入了微山湖周边最大的抗日情报站——郗山情报站。各抗日力量相互配合,在微山岛争夺战、微山岛突围战等一系列残酷战斗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其中,运河支队的刘金标、郭宝奎、王运加等八名烈士的事迹,更是让人动容,他们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00年,刘金标出生在山东省滕县第八区郗山村(今微山县韩庄镇郗山古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家仅有七亩湖地与四间草屋,位置在郗山南麓,离古木兰寺不足百米。可当时微山湖水患频发,刘金标家的土地常常十年九淹,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年幼的他不得不跟随父母四处讨饭,连上学读书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命运虽对刘金标关上了知识的大门,却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他成长过程中,一位来自沛县的武师来到郗山,刘金标对武术萌生了浓厚兴趣,便拜入其门下开始学武。凭借着出众的天赋与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他的武艺日益精湛,名声也渐渐在周边传开,与苏克胜(黄埔八期)、徐广富、王运加一同被称为“郗山四大高手”。

成年后的刘金标,选择与长兄刘金忠以贩卖鲜鱼为生,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微薄的收入依旧难以维持家庭的温饱。为了改变困境,刘金标无奈选择投身旧军队,凭借自身努力,他从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了一名班长。多年的军队生活,让刘金标接受了严格且系统的军事训练,无论是军姿教练、队列教练,还是步枪射击、刺杀、土工作业,乃至军体训练中的单双杠、马术等项目,他都掌握得十分熟练,很快就崭露头角。但旧军队的黑暗与腐败让刘金标深感失望,在抗战爆发前几年,他毅然选择解甲归田,重新做起了贩卖鲜鱼的营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火迅速蔓延。1938年春天,日军的脚步踏入了沙沟临城,微山湖周边也不幸沦陷。看着日军烧杀抢掠,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金标心中的爱国热情被彻底点燃,他不愿眼睁睁看着同胞受苦,更不愿做亡国奴。于是,他积极组织起村里同样怀着爱国之心的青年们,其中就有他的表哥郭宝奎。郭宝奎出生于1897年,和刘金标关系亲密,两人一同做出加入了抗日队伍。他们一同投奔到了周营爱国人士邵子真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刘金标凭借着多年习武所练就的好身手,以及在旧军队积累的军事知识,很快便得到认可,刚入队就被任命为了班长。在战斗中,刘金标总是冲锋在前,勇猛无畏,其出色的表现让他不久就被提拔为了排长。到了1939年年底,部队进行改编,正式成立了运河支队,刘金标则因功升任第一大队第二中队的副中队长。

在那场著名的湾槐树战斗结束之后,运河支队遭受重创,部队伤亡惨重,弹药也几乎消耗殆尽。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在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夜晚,队伍越过台枣铁路线,进入到抱犊崮山区进行休整。随着苏鲁支队三营、峄县支队以及运河支队的主力都相继撤进抱犊崮山区,几个区的党政机关也一同转移到了山区,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同志只能转入地下,斗争变得愈发艰难。

而此时,曾经是峄县大队成员的孙茂墀,在秋季反扫荡初期就率部公然投降了日军。敌人很快任命他为伪峄县第十区,也就是古邵区的区长,同时还让他兼任警备大队长,阴平集的孙景义也被委任为周营区的伪区长。此后,日伪军在古邵、周营设立据点,接着又在老和尚寺、南石沟、上新庄等众多村庄也安插了据点,运北地区完全陷入了伪化的黑暗境地。

孙茂墀此人,在鲁南一带沦陷之前曾是峄县五区的区长。当时小南庄子的李允阁担任五区民团长,鲁南一带沦陷后,孙茂墀占据五区,而李允阁则带领着一二百人的民团武装,活跃在台枣路东的兰陵至苍山一带,坚持进行抗日活动。1940年冬,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后,孙茂墀彻底叛国,沦为伪十区的区长,峄西、运南也随之全部伪化。李化蔼前往兰陵说降李允阁,通过褚庆仁与伪峄县政府沟通后,李允阁的部队也被策反开到峄城附近投降。

孙茂墀早年也曾有过抗日之举,他拉起过一支8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到1939年春天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00人,还曾和清乡扫荡的日军正面交锋,打过两仗。他先是接受了国民党梁继璐部的招编,后来在同年秋天,在潘振武、朱道南的努力争取下,孙茂墀迫于形势才同意加入八路军。1940年5月,其部队400余人被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峄县支队,他自己出任第二大队大队长。然而,同年7月,峄县支队镇压了孙茂墀的姑夫、封建地主王平吉,这让孙茂墀对八路军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敌对情绪,很快便脱离了峄县支队,公然与八路军对立起来。

面对孙茂墀的叛变投敌以及其伪军队伍的肆虐,1940年9月,运河支队第一大队决定联合苏鲁支队第三营和峄县支队一部,共同发起对叛军孙茂墀部的攻歼战斗。根据作战部署,运河支队第一大队和苏鲁支队三营将分别从西向东、由南向北朝着邱庄和洛庄发起攻击,并且要求各部要在天明之前同时发动进攻。

部队从涧头集地区向北行进,可天公不作美,道路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当各部队抵达接敌地带的时候,天色已然破晓,孙茂墀的部队也察觉到了八路军的行动,战斗被迫从奇袭转为强攻。运河支队一大队的主力则向颜庄发起进攻,驻守颜庄的孙茂墀部队仅有一个中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村庄本身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运河支队战士们的猛烈攻击下,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守军60多人以及他们的枪支全部被俘获,可惜让孙茂墀狡猾的逃脱了。

然而,在这场战斗中,刘金标英勇牺牲,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时,孙茂墀带着身边的十几个人,龟缩在颜庄的一座两层小楼内,企图负隅顽抗。刘金标见状,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武术本领,施展了一招蝎子倒爬墙,敏捷地攀爬上了二楼,冲入楼内后,他如猛虎一般,瞬间击毙了数名伪军。郭宝奎等战友们见机也迅速朝着二楼冲去,可就在这时,隐藏在屋内暗处的敌人突然架起机枪疯狂扫射,走在前面的郭宝奎不幸被机枪子弹击中,一下子倒在了血泊之中。刘金标看到郭宝奎中枪,心急如焚,怒火中烧,他一手揽住郭宝奎的身体,另一只手毫不犹豫地向着敌人的机枪手开枪射击,随着一声枪响,敌人的机枪手应声倒地。可就在这时,屋内另一处藏于黑暗中的孙茂墀的副官射出了一颗罪恶的子弹,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刘金标,刘金标身体晃了晃,挥枪打死了孙茂墀的副官,缓缓地倒了下去,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0岁。

与刘金标感情深厚的王运加,同样也是在1940年,在滕县大坞的战斗中,为了抗击日寇,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三位志同道合、亲如兄弟的抗日勇士,都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抗日事业。

孙茂墀从颜庄逃脱后,很快成为了日军统治古邵地区的帮凶,他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警备第四大队成立后,孙茂墀成为了其中的中队长之一。到1943年5月,张来余担任韩庄剿共司令,他与孙茂墀狼狈为奸,一同率领伪军,围攻了八路军文峰游击大队二中队。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文峰大队副政委兼区委书记张允峙(韩庄镇马山村人)、中队长薛永贵、区委委员孙景芬等28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震惊一时的“沙路口惨案”就此发生。

而孙茂墀的伪军队伍却在这段时间不断扩张,到1944年时,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7个中队,人数多达800余人,还配备了40挺轻机枪,甚至私自设立了兵工厂。对于队伍内部那些起义抗日的人员,孙茂墀也是心狠手辣,多次进行残酷镇压,其凶残与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

不过,恶贯满盈之人终究逃不过正义的审判。1945年7月,孙茂墀的部队放弃了古邵据点,进入韩庄,再次编入张来余的队伍。日军投降之后,他们这股伪军又被改编为国民党山东挺进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驻防在利国驿北马山。1946年,他们进驻韩庄,1947年,孙茂墀又跟随张里元部前往泰安。但就在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一举攻克泰安,孙茂墀及其部队被彻底消灭,这个双手沾满抗日志士鲜血的叛徒,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刘金标、郭宝奎、王运加等烈士虽然永远地离开了,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郗山之巅的苍松翠柏,历经风雨而傲然挺立。他们在郗鉴精神滋养下,于战火纷飞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书写了郗山古村那段最波澜壮阔且悲壮动人的抗日篇章,他们的英名与事迹,也将永远被铭记在郗山古村的历史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