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贵 | 《嘉山祥水》(嘉山篇)之老史山
老史山位于嘉祥县城南10.5千米,纸坊镇驻地东北2千米。府、州、县志称为牛山。东南西北走向,主峰海拔193.6米,占地面积1.2平方千米。老史泉在山阴。北连南卧龙山,东南接大鼎山。
清乾隆《兖州府志·山川志》:(锁石山)前为牛山。清咸丰《济宁直隶州志·山川志一》:又牛山,与锁石山相接,明宣德间有史老者修道于此,今名老史山。清光绪《嘉祥县志·方舆志·山川》:牛山:宣德间史老修道其上,今俗名老史山。
老史山自西北向东南,北低南高,一个山头,在山的最东南头,是老史山的主峰 ,接大鼎山。为军区所用,山上建有雷达站,驻兵值班。有营房、菜园和篮球场等。
老史山山体大致分为两层,上层由十几米厚的腐殖土和碎石组成。山上柏树众多,密密麻麻,遮天蔽日。树下长满黄荆、地黄、狼毒、艾草、杏参等中草药,更有蘑菇、苋菜和鸡蛋皮(岩石上的一层藻类植物 ,下了雨就可采取,绿色,类似海紫菜)等。 老史山下层一百多米,大部分都是青一色的大青石,石质坚硬, 是很好的石材。
老史山基本没被开采,山东面自东南到西北山体完整,绿树成荫,和南卧龙山混为一体。只有山体西南面中间被开采了一部分,青石裸露坚挺,对老牛愁山。为了保护性修复山体,因地制宜 ,嘉祥政府在被开采的地方,建了嘉祥“新拘留所”和“新看守所”。弥补了山体被开采留下的缺陷。
老史山西北东南走向,东南角向东猛地弯曲接大鼎山,呈环抱状,环抱处山体为层层碎石、岩板和山土组成,渗透过滤效果较好。植被茂密。雨水渗入山顶的松软层,经过层层过滤,寖泡,吸收山上各种中草药的营养,汇入老史泉。故,老史泉水甘甜,常喝老史泉里的水,有利于健康长寿,是个修仙的好地方。
明宣德年间,有史姓道人,俗名:释然,法号:素心禅师,修道于山阴老史泉附近的道观里,人称为老史,是一位中国著名的禅师。相传,老史身长八尺 ,长须飘飘,鹤发童颜,手持浮尘。后仙去。人们便把他修道仙去的这座山命名“老史山”,山上的泉也叫了“老史泉”。民间也称老史山为“劳山”。
相传 明宣德年间嘉祥瘟疫横行,经年不绝,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老史道人采老史山、南卧龙山、大鼎山和老牛愁等山上的草药,用老史泉里的泉水熬制成汤药。下山送药治病,不辞劳苦,半年后战胜了瘟疫,嘉祥复归安宁。老史也在这场抗疫中累病了,不久仙去了。道观人去楼空 ,几年后道观倒塌了,唯有老史泉里的水,依然叮咚。人们为了记住老史的不辞劳苦和救苦救难的精神,民间就把他修仙的老史山叫着“劳山”。
传说,后来山下有一个张姓后生,五岁伤父。母亲给人家缝补洗衣,孤儿寡母勉强度日。后生稍大,经常上山砍柴补贴家用。
一日,烈日炎炎,没有一丝凉风。张后生来到老史泉边 ,口渴难忍。见两老者在泉边石板上对弈。老者一胖一瘦,一黑一白,仙风道骨 ,鹤发童颜。张后生向两位老者鞠躬行礼,讨了一碗泉水, 一饮而尽。
很快,就昏昏睡去。等他醒来,已经是黄昏十分。躬身作揖告别老者。两老者笑曰:“后生,你已经睡了七天了 ,该下山了。给你一个聚宝盆,保你以后衣食无忧。切记,适可而止!要还回来奥!如果我们不在这里,就把盆放到这泉里吧。”
张后生高高兴兴带盆回到家里。母亲已是头发花白,山下已经过去七年了。后生马上抓一把米放到盆里,瞬间盆满四溢,取了还有,无穷尽也。后生留够自己吃的后送给邻居。全村人都衣食无忧后,他就去还盆。遗憾的是两老者不见了踪迹。
于是,后生就把盆放到老史泉里。自此,老史泉干了。后来,后生经常来老史泉,想再见见老者。可老者再也没有来。老史泉就这样干涸了,消失了。
如今的老史山上,虽然没有了老史,干涸了老史泉,也没有了对弈的仙人,但不贪心,不怕苦,不怕累,与天斗,与地斗,靠勤劳的双手建设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老史山的魂!更是民族魂!
- 上一篇:上一篇:陈宗贵 | 《嘉山祥水》(嘉山篇)之 老牛愁山
- 下一篇:下一篇: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成为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