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维柯 | 漫说济宁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仲维柯 | 漫说济宁

来源:本站    作者:仲维柯    时间:2024-05-17      分享到:

 漫说济宁,实在撇不开“济水”和“任城”,因为总有人爱刨根问底济宁的“济”在哪儿,亦有人说“济宁”就是古代的“任城” 。

        那么,我们就先说说济宁的“济”在哪儿。

        济宁中的“济”就是指“济水”,在历史上那是一条曾经与长江、黄河齐名的著名河流。

        在古代,人们把具有独立源头,又能最终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古籍《尔雅》提及的“四渎”分别是: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代帝王为了祈保社稷平安,定期对大山大河进行祭祀,而大河只祭祀“四渎”。由此可见,古代济水无论是从流域规模,还是对苍生社稷的影响,其地位都是无比显赫的。

然而,翻开今天地图,却不见济水的踪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古籍《禹贡》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原来,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的太乙池,由河南济源市往东南经焦作的温县,再到郑州的荥阳市,然后折向东北,经新乡的原阳县流到山东境内的菏泽;在菏泽经过定陶、巨野流入济宁;再由济宁流入泰安、济南、滨州、东营,最后流入渤海。

        绵延数千里的济水收纳了数不尽的大小支流,加之地处半湿润地区,水量充沛、水势浩大,《禹贡》所提到的“九泽”就有“四泽”(巨野泽、菏泽、雷夏泽、孟渚泽)出济水。

        清文学家姚鼐(1731-1815)在他的《登泰山记》一文中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文字,可见即便在19世纪初的济水仍是一条有名的大河。

        那它又是如何不见踪影的呢?

        这与黄河改道有关。历史上黄河有过多次改道,而“夺淮入海”和“夺济入海”影响最大。“夺淮入海”指的是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间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夺济入海”指的是1855年黄河经济南的小清河入济水,完全占用济水下游整个河道,直到入海口。

        下游被黄河“鸠占鹊巢”,那中上游呢?

        大运河南北开通、鲁豫两地人口增多,这也大大截留了不少济水资源,于是,部分河道干涸断流,还有的河道与一些支流合并,也就在所难免了。

        声名显赫的济水消失了,它的痕迹只留在了一些古典文献的书页里。

        下面,咱们再谈谈“济宁”就是古代的“任城”吗。

        据古文献载,任(也称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由以上文献可推断,任先是一个小诸侯国国名,再是个县一级的行政区名,到这时跟“济”没有任何关系。

        时间到了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后周政府在巨野设立了济州,——为什么取名“济”,只因济水流经巨野之故——下辖郓城、巨野、任城、金乡四县。从此,任城在“管辖”上就跟“济”扯上了一点关系。

        时间又跨越了北宋,到南宋时候,济州属于金国的管辖地。金完颜亮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巨野发生大洪水,遂把济州州治所在地迁至任城。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想到,济州迁任城,并非像“黄河入济”那样鸠占鹊巢,而是借用任城一片区域,暂作州治所而已。若从狭义治所占地来论,也可以这么讲,此时新增的州衙区叫“济州”,其余的部分还叫任城。

        的确是这样,到元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政府将济州还治巨野。也就是说,这一年州府暂住任城结束,济州府衙又回老家巨野了。这时候,这里只有任城没有济州。

        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政府升济州为府,因“济水南汇泗,北汇汶,州居其中”,地势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宁之义,更府名为“济宁”。

        这就是府治所在巨野的济宁府,这跟任城也没有多大关系,当然了任城属于济宁府所辖的一个县。

        这时的“巨野”“济宁”跟今天的“任城”“济宁”关系何其相似。

        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黄河大决堤,淹没巨野城,政府再次将济宁路迁往任城。上一次叫“济州迁任城”,这一次叫“济宁迁任城”,从此以后,济宁治所再也没有离开任城。

        从此以后,这个叫“济宁”的行政单位在数百年里,时而是“路、道”级单位(元至元十六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辖三州七县;民国三年,设济宁道,辖25县),时而是“州府”级单位(洪武十八年改济宁府为济宁州,只领3县;清雍正二年,济宁州升为直隶州,仍领3县),时而是县级单位(雍正八年改为不领县的散州,类似于省直辖县;1950年,济宁市降为县级市,改属滕县专区),宛如宦海沉浮的官员,有时是三品大员,有时又成了五品中官,还有时降为七品小官。

        由此可见,“济宁就是古代任城”这说法很不妥。就算追溯到“济宁迁任”那当口,我们只能说它管辖的区域叫济宁府,原先的县级行政区还叫任城县。

        不过用“济宁”代替“任城”叫法历史上也是存在过的,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仍有济宁县(济宁郊区)、济宁市中区的说法,这似乎有点像“任城”“济宁”狭义上的区别。

        1993年12月14日,济宁市郊区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这一改,就让人豁然开朗起来:任城不仅指代一片城区,还指代一个县级单位,它是古老任城的的延续;而济宁,不仅指代整个城区,还指代其下辖的十一个县市区。

        命运是那样的相似,黄河并化了济水,济宁融合了任城,这是历史的使然,还是文化的宿命,真的让人不得而知;然而,它留给济宁的这段璀璨文化,足以让我们每一个济宁人倍感荣光和自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