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次志|杜甫出峡南征与湖湘留踪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杜次志|杜甫出峡南征与湖湘留踪

来源:本站    作者:杜次志    时间:2024-05-20      分享到:

一、出峡

广德二年(764)二月,杜甫好友严武二次镇蜀,复拜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六月,表杜甫为节度参谋,荐检校工部员外郎。因多方原因,杜甫深感不适,秋,乞假归草堂。(陈冠明等撰《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414页。)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正式请辞获准。四月,严武卒。五月,杜甫携家人乘船出峡。六月至戎州,刺史杨氏设宴以待。再过渝州,秋至忠州。杜甫之侄时在忠州刺史任,杜甫诗云:“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宴忠州使君侄宅》)。

九月,抵云安,县令郑贲在生活上予以照料。大历元年(766)暮春,移夔州。此时,表姪崔公辅、姪韦大、从孙杜崇简、舅氏崔四、好友孟十二、终郁、路十九、柏茂林等先后在夔州任职,予杜甫诸多照顾。在这里,他一方面采药疗病,另一方面,雇工打理40亩果团。闲遐之时,与亲友苏徯、李仙奴、李潮、张旺、苏缨等交游赠诗,近两年之久。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三月到江陵,投奔时任江陵府少尹、行军司马的从弟杜位,得到暂时安置。在此,与诗友李之芳频繁交往,拜会卫伯玉、崔彧、唐旻、戎昱等人,赴宴赠诗。

秋末,移居公安县,与卫钧、韦匡赞、顾伯诫、颜十、诗僧太易等人密切往来。岁末,前往湖南岳州(今岳阳)。世人皆知,“诗圣”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其1400多首诗,客观记载了唐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大历五年(770)三十四年间大唐帝国的兴衰起落和“诗圣”个人酸甜苦辣的经历,诸多迷团均可读其诗而得迎刃而解。杜甫为何辞官,其广德二年居严武幕府时诗云:“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初冬》),“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莫相疑行》)。是年,杜甫已五十三岁,故称垂老。终日身着戎装,忙于公务,早去晚归,严受管束,深感不适。与一班年青人共事,还受到他们的嫉妒、讥讽、嘲笑、攻击,实在难以忍受。尚有诗云:“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男儿生无所成白皓头,牙齿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

说明杜甫这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肺病、疟疾,牙齿脱落、头发花白,日渐苍老,无力承受严格的规条约束和繁忙的公务,故而请辞。对于杜甫的出峡之由,学术界几说并在。有说因辞严武幕府失去了生活来源,并且严武去世,更是无依无靠,因生活无法维持而出峡。如其诗云:“故人供祿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此日饥寒趋路旁”(《莫相疑行》),说明杜甫已经完全沦落到了饥寒交迫,全靠亲友施舍而赖以生存的境迂。有说因身体有病,为改变当时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出峡疗病。

如前述,在成都时,己是“疟病餐巴水”(《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卧病荒郊远”(《王竟携酒高亦同过》)了,到云安,夔州以后,因“疟疠终冬春,春夏加肺气”(《寄薛三郎中璩》),就不得不停留近两年之久,进行身体调养。有说是思念诸弟,出峡探亲。杜闲五子:甫、颖、观、占、丰。甫为长,向来对诸弟念念不忘。杜颖先任临邑主薄,756年~764年避乱济州,后散居于济州、长葛、阳翟等地。杜观759年前居偃师故园,后去兰田结婚,767年居江陵。杜占一直随杜甫辗转于成都、梓州等地。五弟杜丰,764年随姑母去江东(又称江左)。在此期间,杜甫有诸多写给诸弟的诗句:“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忆弟二首》);“骨肉恩书重,飘泊难相遇”(《得舍弟消息》);“有弟皆分数,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如此等等均充分表达了杜甫对诸弟的深情厚谊。但此时多无消息,诗云:“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遣兴》)。有说是思念两京,归北求官。的确,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一直有增无减,尚曾有诗“北极朝廷终不改”(《登楼》)“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春陵行》)“台郎选才俊,自顾亦以极”(《客堂》),在严武府,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深感荣欣。

不过,按唐朝官制,检校多为不治实事的加官,虚职或荣称,进京履行实职,应该也是杜甫的政治愿望。而且,杜甫一直思乡心切,诗云:“时危无消息,老去多归心”(《上后园山脚》),“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更何况,“两京犹薄产”(《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即在西安,洛阳都有微薄的产业。所以,北归应该是杜甫的宿愿,但是杜甫出峡,还是做出了首先南征,然后北归的决定。其《去蜀》诗明言:“如何关塞阻,转做潇湘游”。《杜诗详注》:“此诗作于永泰元年,(765)夏,将往戎渝之时”。也就是在成都出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先去湖湘投靠亲友,维持生计,治病调理,身体恢复健康以后,再去探望诸弟,北归朝廷。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杜甫为何做此抉择呢?除了健康原因,诸弟无消息以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戎马关山北”(《登岳阳楼》)。在此阶段,北方战乱不断。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764年正月,仆固怀恩又反,攻太原,围榆次。八月,又引回纶、吐蕃十万之众内犯,十月,进逼奉天。

765年,仆固怀恩再引回纶,吐蕃攻唐。九月十五日,吐蕃攻奉天。京师震恐。766年,同华节度使周智先杀陕州监军,朝廷不敢问。767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吐蕃兵攻灵州,京师戒严。768年,幽州将领朱彩、朱泚等杀节度使李怀山,吐蕃再攻灵州。二是北方战乱不休,物价暴涨,“斗米千文”,但南方民众生活相对安逸。所以,关中、关东及其边缘地区民众大量南迁,“尽投江湘”的移民不僅有“两京衣冠”,还有大量的“襄、邓百姓”。相当一部分迁入湖南的潭州(今长沙)、澧州(今澧县)、朗州(今常德)一带。既然西安、洛阳、襄州、邓州一带居民因乱兵肆掠,物价昂贵,民不聊生,成群结队向南逃生,“计拙无衣食,穷途仗友生”(《客夜》)的杜甫归北自然难以生存,只能先来湖湘投亲靠友了。

二、南征

大历三年(768)岁末,杜甫携家人南征,来到岳州。岳州州治巴陵(今岳阳市),此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和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的岳阳楼。杜甫来到岳州,时值寒冬,一片冰雪世界,天寒地冻。杜甫面对寒冬时节的洞庭湖,写下了进入湖湘的第一首诗《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尽管天气寒冷,杜甫还是登上了闻名遐尔的岳阳楼,并触景生情,写下了誉满天下,被称为五律第一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句描述了洞庭湖广阔浩瀚的景像,也抒发了自己孤立无援,忧国忧民的伤感。在岳州,杜甫并无多少亲友,只得去拜会岳州名贤裴使君。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其真实姓名,考李白之《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和贾至之《赠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弹琴》《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泛洞庭三首》得知,裴使君即悲隐、又称裴九、裴侍御。

《大清一统志》载:“唐裴隐,字逸人,临湘人,居白马矶,与李白相友善,官侍御,挂冠归,与岫道人鼓琴自娱,李白亦尝至处与倡和宴游”。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诗云:“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诗人把自己比作东汉名贤徐雅,把裴隐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借用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的典故表明自己希望得到裴隐收留的愿望。但二者并无深交,且裴隐已退隐官场多年,也无力收留杜甫一家。杜甫在岳州短暂停留之后,大历四年(769)正月,就又乘小舟,逆湘江,一路南下投奔旧友韦之晋去了。杜甫乘船出洞庭,入湘江,此时身患消渴、风疾等多种疾病,无依无靠,深感前途渺茫,于是发出了“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过南岳入洞庭湖》)的悲叹。逆流而上,宿青草湖,再宿白沙驿。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宿白沙驿》)的诗句,表明诗人随波逐流,似到南海边陲的感觉。船到今湘阴县三塘镇境内,杜甫下船上岸拜谒了湘夫人祠。对于湘夫人祠,《水经注》云:“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杜甫赋诗:“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湘夫人祠》)。

不久,到长沙府城西北九十里的乔口镇,再到铜官渚,落帆避风。铜官渚,距长沙城六十里,曾是楚国铸造钱币的地方,此时已是烧制陶器的官窑所在。几经漂泊,进入长沙。到青枫浦,入府城,杜甫首先游览了道林、岳麓二寺。府城内旧有定王亭及贾谊故居,杜甫前往瞻仰。

诗云:“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清明二首》)。当年清明是二月二十四日,可见此时杜甫就已到长沙了。杜甫在潭州停留几日以后,又登上了南征的历程,急于赶赴衡州(今衡阳),投奔时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韦之晋与杜甫先祖同籍,均属京兆杜陵人。开元十八年(730),杜甫十九岁,在浦州猗氏(今山西运城市永济中牛杜镇战国猗顿所建故城),曾与韦之晋,寇钖三人结伴同游,结下了深厚友谊。杜甫有诗“凄怆郇瑕地,差池弱冠年”(《哭韦大夫之晋》)和“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奉酬冠十侍御钖见寄四韵复寄寇》)。

郇瑕邑,故址即今临猗县临晋镇,两诗皆为三人猗氏同游的真实写照。大历初,韦之晋为三峡某州刺史,二年(767)为检校秘书监,兼衡州刹史,御史中丞、湖南团练观察,守捉、处置等使。大历四年(769)二月,徙湖南军于潭州,韦之晋易潭州刺史。离开长沙,杜甫一路南行,经湘潭,进株州,宿凿石浦。前行30里,即到雷打石沧沙埠,对岸是渌水汇入湘江的交汇处,地处今渌口镇,原为繁华的码头,江上船只南来北往,岸上店铺密布,商贾如云。再南行10里,则到空灵岸,江岸悬崖峭壁上寺宇密布,堪为奇观。过空灵岸,又南行35里,夜宿花石戍,继续南行20里,即到晚州,今龙船镇(王十万乡)晚州村。当年杜甫曾在此上岸,州上一棵老樟树,历史悠久,现树干中空,树冠半边枯萎,刻碑记为“系舟樟”。《次晚州》诗云:“参错云石稠,坡陀风涛壮”。

“羁离暂愉悦,羸老返惆怅”。描绘了晚州秀丽的景色和诗人悲喜交加的心情。不数日,杜甫就抵达了衡州城。进城方知,韦之晋已于二月易职潭州,在路途中交臂而过。连久负盛名的南岳衡山都末登山游览,仅“望岳”而已,就又转橹返回潭州去了。杜甫自岳州至潭州,再到衡州,自北而南,有记事诗20余首。这些诗《杜诗详注》中的顺序排列和时间有误。

将自潭至衡诗《宿凿石浦》《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戍》《次晚州》等排列在前,而将自岳至潭诗《发白马潭》《入乔口》《铜官渚守风》《双枫浦》等排列在后,顺序颠倒。其中《宿花石戍》《次晚州》注为大历四年春入潭州时作,更是大误,应是由潭之衡时作。其中《北风》注为:新康江口,公自潭至衡,北风为顺,喜而有作。

此亦误,新康江在潭州之北,应是自岳至潭时作。特别是《宿凿石浦》注:此大历四年二月初作,浦在洞庭之上,近于潭州。地理位置和时间均大错。凿石浦不在洞庭之上,而在今株州境内、湘江边上,株洲与衡州之间。时间注为二月初更误。《清明二首》注:大历四年春初到潭州时作,当年清明在二月二十四日,就已到潭州,到凿石浦不可能是二月初。据《宿凿石浦》诗:“仲春江日丽”,“阙月殊未生”,可以认定杜甫到凿石浦的时间应在二月底,即仲春阙月之际。显然,这是《杜诗详注》的编者不知岳潭间,潭衡间各处地理位置所致。此一系列诗作的时间地点均不足为据。

杜甫急急忙忙赶回潭州,与韦之晋会面与否,学术界存在两说。按《杜诗详注》之《哭韦大夫之晋》鹤注:“此当是大历四年夏作”。“韦卒于潭州,公在衡作诗哭之”。

按此说,韦之晋卒时杜甫尚在衡州未返回潭州,二者未曾见面。考《杜诗详注》大历四年,杜甫在衡之作,仅《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望岳》等篇,至于《题街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鹤注:“当是大历五年之衡山时作”。

即杜甫大历四年春到衡州时别无他作,且衡州又别无亲友,久呆衡州而不返潭与韦见面,似不合情理,应不是事实。

按时间算,潭州至衡州水路400余里,其诗“午辞空灵岸,夕得花石戍”,据前述空灵岸到花石戍35里,半天即到。

则400余里水路,逆水行舟,也仅7—10天,由衡返潭,顺风顺水,时间更短,那么杜甫返潭的总时间应不过一月左右。二月二十四日清明后离潭去衡,返回时间应在三月底四月初之时。韦之晋卒于何时,一般记为夏卒。考《旧庸书·代宗纪;(大历四年二月),“辛酉,以湖南都团练观察使,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潭州刺史,因是徙湖南军于潭州”。

“秋七月己巳,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按此记载,崔瓘七月接替潭州刺史之职,则说明韦之晋卒于六月许。故杜甫三月底四月初赶赴潭州应见到了韦之晋,并受到了热情接待和相应安置,只是好景不长,两个月以后,韦就去世了,杜甫在生活上又失去了依靠。杜甫在潭州,虽与韦之晋相处不久,但也结交了另外一些官宦亲友,互相赠诗交游,在生活上亦得到些许关照,在这里度过了一年之久。大历四年(769),韦之晋转潭州刺史,杜甫表亲卢岳、崔涣均为其幕僚。杜甫曾有《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选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等诗,可见他们之间交往甚密。

此时,旧友李曛亦在潭州判官任,杜甫有诗《奉赠李八丈曛判官》。张建封,父玠,740年曾客居兗州,时杜甫父杜闲在兗州司马任,杜甫前往省亲,与张建封父子交好,大历四年,韦之晋辟张建封为参谋,杜甫与之往来,赠诗《别张十三建封》。四年秋,好友蔡五为潭州刺史崔瓘从事,杜甫有诗《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觐亲》。

旧友李銜,乾元二年与杜甫同避乱于同谷县,大历五年秋,与杜甫重逢于潭州城,杜甫赋诗《长沙送李十八》以赠。韦超与甫先祖均为京兆杜陵人,769年秋,以尚书员外郎为韶州刺史,赴任韶州,与杜甫会于潭州,杜甫赠诗《潭州送韦员外超牧韶州》《酬韦韶州见寄》。

杜甫二寓潭州期间,最为高兴的是幸会李龟年和苏涣侍御,李龟年,唐玄宗时为宫中乐师,善歌,善羯鼓,安史之乱以后流落湖湘卖艺为生。770年春,与杜甫在潭州相会,同是天涯沦落人,悲喜交加,有感而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春”(《江南逢李龟年》)。苏涣,蜀人,少年时往南剽盗,善用白弓。

后自知非,折节读书,广德二年(764)登进士,善诗,累迁侍御史,潭州刺史崔瓘辟为从事。访杜甫于江浦,杜甫诗《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称苏涣的诗“才力素壮,词句动人”二者情投意合,交往甚密。给杜甫寂寞穷苦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杜甫在潭州交朋结友,医病疗养,度过了平静的一年时间。谁知一场大乱从天而降,杜甫又不得不再次南征。大历五年(770)四月八日夜,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杀死潭州刺史崔瓘,肆掠潭州城,烧杀虏抢,无恶不作,一时兵荒马乱,火光冲天,人们四处逃散。杜甫一家只得乘船往南逃难。杜甫《入衡州》诗“竟流帐下血,大降湖南殃。烈火发中夜,高烟燋上苍。至今分粟帛,杀气吹沅湘”。

就是当时潭州之乱的真实写照。杜甫逃到衡州,稍作停息。赋诗《江阁对雨有怀行曹裴二端公》,鼓励道州刺史裴虬出征平乱。在衡山陆氏县令带领下参观了文宣王庙新学堂,“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给予了高度评价。杜甫在逃难的途中,收到了郴州录事参军舅氏崔伟的书信,立意前往投奔。过衡山以后一路南行。可惜时值初夏雨季,连降暴雨,耒水陡涨,风大浪急,逆流而上,难以前行。只得泊方田驿(今新市镇龙市村),半旬不得食,向聂县令求援,获牛肉白酒,方解饥渴之苦。赋诗《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叙说详情。当时暴雨下个不停,江水上涨不退,杜甫往郴州又是逆流而上,尚有200余里,实在难以抵达。

杜甫思前想后,只得放弃去郴州投靠舅氏的打算,不忘初衷,毅然回棹,决定北归。赋诗《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以明心志。杜甫沿耒水、湘江顺流而下,倒也顺风顺水。但是,多病的身体,蜗居在风雨飘摇的小船上,回想在湖南的两年漂泊,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湘南亲友》的告别诗;“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泪作霖。”学术界称之为杜甫在湖南的生命绝唱。严重的风疾,消渴等病,杜甫不得不决定停下来治病,待恢复健康以后再回洛阳。

此时,他想到了在岳州同登岳阳楼,隐居平江草堂的裴隐,想到了安史之乱时隐居平江的左丞相陈希烈,工部尚书徐安贞,兵部左侍郎刘光谦,侍郎陆善经、白琪,李安甫等六相,与他们均为朝中旧僚,就决定前往平江投奔,疗病调养,度过寒冬,再返回两京。但百病缠身、饥寒交迫的他,没有能够寓居平江,船到小田,就与世长辞了。

杜甫在湖南两年,一直处于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之中。首先是百病缠身。其诗云:“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且知宽肺病,不敢恨危途”(《北风》)。“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过南岳入洞庭湖》)。“牵缠加老病,琐细隘俗务”(《咏怀二首》)。可见诗人因风疾引起右臂瘫枯,耳聋失聪,肺病,消渴病,使之心力憔悴,无力长途跋涉了。再就是衣食不济。衣是“疏布缠枯骨”(《逃难》),“鹑衣层层针”(《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湘南亲友》),即粗布鹑衣,补钉层层。食则“薇蕨饿首阳”(《早发》),“童稚日糊口”(《水上谴怀》)。野菜野果充饥,孩子们每天勉强糊口。最后落到了“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奉赠李八丈曛判官》)的地步。清代赵翼论杜甫说:“诗人之穷,莫穷于少陵。迨至湖南,则更流徙丐贷,朝不谋夕”。

在此情况下,杜甫深感无助,深感无望,深感悲伤。其诗云:“溜匙兼煖腹,谁欲致杯罂”(《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说:“年年非故物,处处是穷途”(《地隅》)。诗人自感走到了穷途末路之境。虽然如此,但仍然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其诗云:“戒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南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诗人虽老病南征,但时刻都心怀万里之外的京城。

诗人又说:“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入衡州》)。“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楼上》)。意即帝王、首都、心中的寄托都在北方,而自己却身患重病,在湖南飘泊,哀叹自已报效朝廷已经无能为力了,最后只能是“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将效力朝廷,为国献身的希望寄托于他人了。与此同时,诗人还时刻关心着民众的疾苦。他在《岁宴行》中说:“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还为民请命,说“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诗人看到穷苦人民卖儿卖女,交纳赋税,不堪重负,请求君主开恩,减轻赋税,精减军队,使人民有田耕作,过上安逸的生活。

三、湖湘留踪

大历四年(769)正月至五年(770)岁末,“诗圣”杜甫在湖南度过了一段艰难竭蹶的历程,在湘江上来回漂流,溯耒水,逆汨罗,途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市,20多个县(区)。三寓长沙、四经湘潭、四过株洲,三到衡阳,行程3000余里,历经两年之久。留下近100首诗作,既是当时湖南社会政局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艰苦卓绝的生命绝唱。每到一地,均留下了不朽之作。湖南人民出于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修建了诸多纪念地。时代变迁,屡建屡毁,现存草堂、墓、亭十余处,且多处鲜为人知。

1、岳阳怀甫亭2015年4月17日,本人前往岳阳参观考察为纪念“诗圣”杜甫所建的“怀甫亭”。大历三年(768)岁末,杜甫从江陵来到岳阳,曾作短暂停留,结交裴九侍御,同登岳阳楼,留下了历史名篇《登岳阳楼》。岳阳人民特建“怀甫亭”,以示纪念。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点将台往南100米处。坐南朝北,小巧玲珑,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左右,四根大柱,支撑亭梁,环以栏杆。亭内有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杜甫画像及其《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背面刻《怀甫亭序》(见附件),介绍杜甫生平事迹。“怀甫亭”匾额由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员长朱德题写。柱联为:“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吴丈蜀1979年所题。

(附):怀甫亭序怀甫亭,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杜甫而建。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二年),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青春时期曾南遊吴越,北遊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七四六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顼了十年,才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杜甫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川,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府中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永泰元年(七六五年),他出川东下,途中留滞夔州两年。大历三年(七六八年)春天,杜甫携家出三峡,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暮冬时节,乘船来到岳州城下,登上岳阳楼,写下了《登岳阳楼》等著名诗篇。大历四年(七六九年)春天,他由岳州乘船去潭州(长沙)、衡州(衡阳),访友不遇,辗转于潭衡之间。

当时兵变骤起,灾荒严重,杜甫乘一叶孤舟,漂泊在湘江之中,生活无着,病贫交加,穷困潦倒。有时只得在渔市上卖药为生。大历五年(七七O年)春天,他打算到郴州投亲避难,行至耒阳,洪水暴涨,无法前进,只得回舟顺湘江而下,准备经汉阳返回长安。就在这年冬天,杜甫从长沙北返的途中,卧病不起,死在岳州附近的船上,终年五十九岁。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将灵柩寄厝在岳阳四十三年,直到元和八年(八一三年),才由孙子杜嗣业运回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安葬。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充满着昏庸无道,政治腐败,内乱外患频仍,人民生活痛苦。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面貌,生动地记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由于他经历长期的战乱生活的磨练,使他能够深入社会,接近人民,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当时的世上疮痍、民间疾苦,都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堪称“诗史”,今年(一九六二年),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被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全世界开展纪念活动。为了表达岳阳人民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朱德委员长亲笔书写“怀甫亭”匾额,悬于亭上,刻杜甫画像及其《登岳阳楼》诗于亭中,让我国历史上这位伟大诗人永垂不朽。

2、湘阴杜公亭杜甫自岳州南下,途径湘阴,在此短暂停留,垂钓养性,以诗会友。

在今湘阴县文星镇(原为袁家铺镇)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东湖南堤中段渔窑镇有一座纪念“诗圣”杜甫的“杜公亭”。明代李贤、彭时等编《明一统志·长沙府·山川》记:杜公亭,在湘阴县治东,唐杜甫尝泊舟江浒,宋绍兴年间县尹李诰作亭,写甫诗,扁曰“清风”,后赵希鄂改今名。说明早在南宋绍兴时即建此亭,先名曰“清风亭”,后改“杜公亭”。《古今图书集成·长沙府·古迹考》在湘阴县条中亦载:“杜公亭,在县治东,杜少陵尝泊江浒,后人建亭于南堤,名曰‘故人’”。清人潘惟一撰《杜公亭记》,摘录如下:湘阴南堤旧有亭曰“故人”,世传为杜工部系舟之地。元丰乙丑知县王君定民重立有序,第言伯仲旧游事,他无所闻。其后更名“诗翁”,又名“清风”,而记述亦莫之见。独舍人侯君延年诗云:“老杜诗中系画船,吟余物色故依然。卧虹堤影东西水,夹镜湖光上下天”,至今为绝唱,亭废弗存久矣。惟一作吏数月,暇日访求故址,荒秽侵迫,犬豕是游,徘徊太息而返。

未几,玉牒赵侯善邢来视邑事,惟一间道斯亭之兴废,侯喟然叹曰:“亭固不可无,然邑有社稷,委之荆榛,春秋无祭所,兹又关政之大者。使予居以岁月,与百姓相安于无事,当次第而举,子姑待之。”既而侯以宽临民,以俭节用,期年财乃赢,遂鸠工会财,复社坛于县北,规模恢广,斯亭亦随以成。

质而不华,因名“杜公”,属惟一为之记。由上得知,“杜公亭”始建时间不详,北宋元丰乙丑年(1085)知县王定民重修有序,南宋绍兴年间县尹李诰再修。先后称之为“故人亭”“诗翁亭”“清风亭”,清代潘惟一复修,更名“杜公亭”。清人周锡江亦曾赋《杜公亭》诗一首,发表感言:“万古诸侯客,浮家老客船。沿湘避臧玠,回棹吊青莲。乔口春华日,沧江岁晚烟。嗟予亦云别,亭下几流连”。

2023年10月22日,本人到湘阴参观考察“杜公亭”。

此为一座廊氏凉亭,高宽约4米,长15米许,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红漆木柱支撑屋架,硫璃瓦盖顶。进门处右边墙上有一块“杜公亭”标示牌,记述有关内容:“相传杜甫客居湘阴期间曾在此停留垂钓,时人闻讯纷至沓来,亲睹诗圣风采,并且邀诗人在此多盘桓几日,杜甫欣然应允。每日以诗会友,饮酒谈论古今。

闲暇时便在此垂钓养性,其后数日杜甫辞归,众人相与践行。后来修筑此亭用于纪念”。大门两旁一幅对联为:“杜公襟抱关忧乐,垂编永在篓盈处”。穿过廊亭,走到尽头,立有一尊惟妙惟俏的杜甫垂钓石雕。杜甫头戴斗笠,手持钓杆,聚精会神,双眼紧盯湖面亦有游人,对此情此景,顿生雅兴,垂竿同钓,留连忘返。3、望城三贤祠《明一统志》载:“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邑人黄澹因设义学于此,诏赐乔口书院,故乔口以“三贤”著称。

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有关资料介绍:望城区乔口镇有一座书香气十足的“三贤祠”,始建于南宋,为纪念曾经到过此地的屈原、贾谊、杜甫三位名贤而建。乔口镇,地处三市(长沙、益阳、岳阳)四县(望城、宁乡、赫山、湘阴)交界处。湘江之滨,水路陆运,四通八达。自古至今,热闹繁华。古称“长沙七万户,乔口八千家”;江中“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杜甫在离开岳州,前往潭州时,途经乔口,想到屈原、贾谊与乔口均有不解之缘,遂弃船上岸,寻访屈、贾踪迹。其《入乔口》诗云:“贾生骨已朽,凄侧近长沙。”《建都十二韵》诗云:“永负汉庭哭,追怜湘水魂。”,均充分体现了杜甫深厚的屈贾情结。2023年10月23日,本人前往乔口镇瞻仰三贤祠。下车即见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式建筑,黑瓦白墙,飞檐斗拱,古仆雅致。祠宇三间,砖木结构。屋檐下,“三贤祠” 三个金字闪闪发光,大门两边和立柱上两副对联十分醒目。门联为:“文光明万古  天下仰三贤”。柱联为“万寿宫名伶演戏昭示广众  三贤祠先哲传道淳化世人”。

门口右边墙壁上一篇《三贤祠简介》称:“始建于宋代,祠内祭祀屈原、贾谊、杜甫。公元前259年,屈原被贬,放逐沅湘,曾到乔口流离,写下《九歌》著名篇章。公元前177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经乔口溯流到长沙,又常经乔口去汨罗吊念屈原,并写下名篇《怀屈原赋》。唐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川入湘,溯湘江至乔口,在这里写下了《入乔口》诗。乔口人历来崇尚文明,对历史文化名人十分敬仰,对文化传承十分重视,于是在宋代建立了一座三贤祠,以祭祀杜甫、贾谊和屈原”。跨入大门,进入三贤堂,即现三位名贤的全身塑像。长须飘扬的屈原居中在前,腰系佩剑,呈忧国忧民状。贾谊在右,手握书卷,似在高谈阔论。杜甫在左,手握毛笔,好像在沉思新作。在三贤塑像面前,均书有一篇个人简介,摘录如下: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大,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称为贾长沙、贾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杜甫:(712~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前往长沙投靠亲友的途中于乔口登岸,旅居数日。写下了《入乔口》《宿青草湖》等名篇。

在三贤塑像背后墙上,书有申闺平所撰,长达500余字的《三贤祠赋》(附后),详述三贤祠之始末。祠赋两边有一幅胡静怡所撰对联:“祠祀三贤百丈埋堙蒸岳麓  名垂万古一江云水护骚魂”。

三贤堂左边廊房、右边廊房、后堂分别为贾谊、杜甫、屈原事迹及代表作品展览。后面还有一个乔口名人馆。三贤祠构筑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室内整洁明亮,游人三五成群,实为乔口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附《三贤祠赋》熙熙乔口,地处潇湘。望城所属,岳麓之旁。初民石器,三国战场。宋为巡检,清设汎塘。洞庭荡潏,湘水浩洋。埠开而作镇,帆举以来商,货如山积,钱如粟蔵。连四海,达三江。贸易则驰名九域,人文则雄甲一方。兼以土肥水洁,鱼美稻香。信芙蓉之仙境,阛阓之天堂也。乃有行吟屈子,放逐此乡。尽忠被谤,好洁致殃。进登鸡鹜,摈退凤凰。纫蘭太息,抚剑彷徨。击汰则湘波呜咽,临风则野色凄惶。怀美人兮杳眇,对渔父兮慨慷,染青筠兮千滴泪,望故国兮九回肠。谪宦更怜贾傅,棲迟且就藩王。峨眉谣诼,才大难为时用;贝锦凄菲,洁高枉被谗伤。称萧艾其为至宝,谓幽蘭而曰不芳。愁心无极,忧思难忘。云罗万里,鸿鴈一行。聊逍遥以抗俗,萧瑟而举觞。况乃飘零杜甫,寂寞行囊,值山河之板荡,遭家国之丧亡。萍漂梗泛,地老天荒。

仰瞻北极,俯念上皇。哀民生之荼毒,横涕泪之淋浪。放湘水以经舟楫,感楚风而赋诗章。此三贤者,抱道怀忠,同符合契。而皆先后,履临斯域。歌诗发,越声光。夫德以旌贤,祠而追远,忽诸无祀,后世何详。乃鸠林木,集工匠,建祠房。德容精塑,仪礼回翔。巍巍碑刻,曲曲长廊。人仰三贤之节,物昭大典之臧。庶声华之奕耀,同日月而昭彰。英灵广佑,盛世永昌。神哉祠宇,永配无疆。公元二零一二年季春月下浣吉日长沙刘振涛书4、望城守风亭〔清〕同治版《长沙县志》载:“铜官山,一名云母山。《水经》云:‘土紫色,内含云母’。县北六十里,临湘都。土性宜陶,陶家干余户,沿河而居。山下为铜官渚”。

“铜官渚,一作铜官浦。《水经注》云:‘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杜甫《铜官渚守风》诗:‘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晚清思想家王夫之《船山诗文集·蝶恋花·铜官野戍》辞云:“打鼓津头知野戍,万里归舟,认得云中树。日落长沙春已暮,寒烟烈火中原路……旧是少陵飘泊处,登山临水伤心句。”铜官渚,即今望城区铜官镇,位于湘江下游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风景秀丽,交通方便,商贸发达,与江对岸的靖港均有“小汉口”之称。铜官镇古有云母寺,寺下湘江有一个长近一千米的深潭,谓之铜官潭,是船只停泊,装卸货物,避风打歇的最佳场所。大历四年(769)二月,杜甫在前往潭州的途中偶遇大风,则在此停泊歇息。上岸观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制陶场景,赋《铜官渚守风》诗一首:“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后人为纪念杜甫曾在此留踪,特在云母寺旁建“守风亭”以纪念。惜年长日久,后颓圯。

2023年10月24日,本人前往考察。多方打听,四处寻觅,终于在铜官老街两栋楼房之间找到了“守风亭”遗址。此处建有一座长10米,宽3米的水池,池中飘浮着一只形似当年杜甫一家南行的木船。水池两端均立有《守风亭遗址》的标示牌。其中一块标示牌正面书写杜甫《铜官渚守风》诗,背而书写《守风亭》简介:为纪念“诗圣”杜甫在铜官江边守风和他的千古绝唱《铜官渚守风》,铜官人在铜官街边建有杜甫“守风亭”。“守风亭”三字为苍劲有力的苏体,亭为双层砖木结构,并采用木雕和陶瓷浮雕艺术装饰。另一块标示牌书写清代易宗瀛所题《舟过铜官渚》;“老杜题诗处,君来棹一过。晚山红不定,秋水澹初波。浪急愁鸥鸟,高吟记薛萝。布帆风正便,回首白云多。”据悉望城区政府已作规划,将在铜官老街重建“守风亭”。

5、长沙杜甫江阁大历四年(769)清明节后,杜甫即从潭州前往衡州投奔好友韦之晋,到衡州后得知韦已调任潭州刺史,又急急忙忙返回潭州。六月,韦卒。杜甫别无去处,只得寓居长沙,直到大历五年(770)四月,臧玠之乱发生,不得已离开长沙向南逃难,去投靠在郴州任录事参军的舅氏崔伟。此次杜甫在长沙停留一年有余。杜甫在长沙期间,仍然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日子。一方面拜访结交韦之晋、崔卢侍御、李曛、张建封、李龟年、苏涣等故交,以诗会友,以诗求助。另一步面,采药、制药,疗病,或卖药获利以维持生计。其《暮秋枉裴道州手扎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云:“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杜甫刚开始应是将船停靠在湘江岸边,在船上生活并对亲友迎来送往。

如诗云:“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后来则是在小西门外湘江边租住了一间简易的阁楼。其在《重送刘十弟判官》诗中则称:“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说明已住阁楼,不在船上了。另外两首诗亦足以为证。《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记:“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亦记:“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标题均为江阁,诗中非楼即阁。为纪念“诗圣”杜甫,清康熙年间,长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重修“杜甫江阁”。2002年,长沙市人民政府立项建设“杜甫江阁”,经三年施工,于2005年9月19日专家组验收以后正式开放。“江阁”位于长沙湘江风光带西湖桥路段,园林区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40 余平方米。

2011年4月10日和2023年10月19日,笔者曾两次前往长沙参观考察“杜甫江阁”。此为仿唐建筑,分为碑亭、碑廊、阁楼、长廊、茶楼五个部分。主楼分为四层,脊高19.5米。面向湘江大道的正面檐口下挂横扁,书“杜甫江图”四个大字。北面有一座六角形碑亭,亭中碑详述江阁起源和长沙市政府修建江阁的经过。

南北连廊为诗碑廊,由全国著名书法家沈鹏、李铎、颜家龙等以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杜甫在湘诗作59首。主楼一层为诗词书画纪念品商店,展示各种历史文物、古籍善本、诗画作品,陶器瓷器。一楼南门北门均有一幅精美对联。南门为:“华堂在蜀江阁在湘万里河山双胜蹟  太白为仙少陵为圣千秋笔墨两雄才”。北门为:“高阁临江八景潇湘供捐硕  大名盖世千秋李杜费评章”。二楼为杜甫纪念大厅。正门对联为“阁驻唐风  江流楚韵”。厅中立杜甫全身青铜塑像,左手握诗卷,右手屈指盘算着什么。

正面墙上为大型木制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大厅两侧有两幅电子屏幕,左边展示江阁由来,右边展示杜甫在长沙的50余首诗作。三楼夹层。四楼为“诗圣杜甫生平展示馆”,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客身天地,分为少年壮游、长安求仕、乱世诗史、天地沙鸥四个方面;第二个部分为鸥寄湖湘,分为登岳阳楼、宿凿石浦,次空灵岸,耒阳阻水、终老昌江五个方面;第三部分流寓长沙,分为船入乔口、铜官守风、行游岳麓、泊舟南湖、栖居江阁五个方面。四楼右侧大门有一幅装表精美寓意深长的对联:“人崇杰阁競看车马驻江干  诗仰奇才争说文章驚海内”。五楼为夹层,六楼为远山品茶厅。“长沙杜甫江阁”规模宏大,设计精美,内涵丰富,游人骆驿不绝。前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曾撰《杜甫江阁记》,今抄录如下:唐大历四年间,戎马关山,杀气犹盛;人物稀贫,家国离乱。

时杜公少陵,自喻乾坤腐儒,怀诗人千年永寂之哀,辞白帝城,入洞庭湖,流落湘天楚地,寄居星沙孤舟,把卑湿之地暂作晚年栖惶之所。于时于地,杜陵野老,亲朋无一字,老病无依归。朝登旧驿之楼,不叹扁舟之临风浪;夜醉潭州古酒,唯伤凡马之乱江湖;落花时节,重逢故都旧友;湘春故园,两见客居新燕;奔波岳潭衡耒,放歌九十有四;终老异乡而未返,寝于平江安定之野。怜矣!悲哉!夫少陵一生,未尝一日不以民瘼世乱为念,愁穷忧苦之词,哀生愤世之语,直道当时,足为诗史。谓之忠君爱国,每饭未忘;伤世忧民,毕生不改;德高行范,奉为诗圣。

越一千二百馀年,长沙市府扬古风幽情,乃于湘江风光带上杜公旧游之地,聚之良才,仿盛唐之旧制,构筑杜甫江阁。观之:阁高楼重,影织遥帆;飞檐走龙,栉比鳞次;雕梁画栋,耀眼流金;诗赋书画,豪气大观。实纪念之胜地,辉增前贤;游览之美景,泽被后世。往者留芳,来者同行。今江阁既成,主事者嘱余为文以纪之也。时二〇〇五年九月文选德撰6、湘潭岸花亭在今湘潭市雨湖区雨湖公园内有一座纪念“诗圣”杜甫的岸花亭。对此,〔清〕嘉庆年间《湘潭县志》载:“亭在观湘门外,临江之浒。

帆影渔歌,昼夜相接。晴光潋滟,清翠扑人。想其时居民尚鲜,地饶花树,足娱游目。故曰岸花也。崇祯初邑诗人易象清、唐吉令、王岱、郭全台立岸花诗社,提倡风雅,刻有《岸花诗社诗》二卷,皆废于兵火。国朝始建岸花亭。”又据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载:“岸花亭在县观湘门外,旧名黄花亭,明知县包鸿逵取杜诗‘岸花飞送客’句命名。”据上所载,“岸花亭”始建于明朝,相传当时湘江两岸黄花盛开,故始称“黄花亭”。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浙江秀水人包鸿达任湘潭县令,兴利除弊,大兴土木,修建万楼,对黄花亭等建筑物一并整修,并按诗人杜甫大历四年二月自长沙经湘潭去衡州的历史记载和诗人《入衡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诗句中的“岸花飞送客”改“黄花亭”为“岸花亭”。明末至清初,“岸花亭”一直耸立在观湘门外,今雨湖公园内。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又进行重修,但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损毁。前几年,雨花区政府再按原状重修,而成为雨湖公园内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清乾隆十年进士刘元熙曾有诗云:“岸花片片落银床,墙燕飞飞过草堂。杜老帆风来远浦,扁舟暮夜舣回堂。穷途水宿诗怀苦,胜迹榛芜地主忙……。”

2023年10月21日,本人前往湘潭雨湖公园考察“岸花亭”。在一潭碧水旁的树丛之中耸立一座八角凉亭。八根红漆木柱支撑屋架,上盖蓝色筒瓦,飞檐斗拱。下设靠椅,供游人歇息。“岸花亭”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幅柱联尤为醒目:“静坐但闻樯燕语,闲游更赏岸花开”。

一看便知,此即按杜甫《入衡州》诗意而作。诸多游客在此观赏谈论,拍照留念。7、凿石浦杜甫草堂杜甫离开湘潭,逆湘江进入株洲凿石浦。仲春二月,风景秀丽。但逆风逆水,前行艰难,故而早宿。江边风大浪急,不敢系船,而移入回堂以避之。

时日月无光,暮色降临。故其《宿凿石浦》诗云:“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飘风过无时,舟楫不敢系。回塘澹暮色,日没众星嘒……”。次日登舟起程,又赋《早行》一首:“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

杜甫夜宿凿石浦庆霞寺,留下两首不朽诗篇,有关史志多有记述,并引来不少文人骚客,挥毫泼墨以示记念。《湘潭县吕志》载:“凿石浦,在县南七十里,源出山塘坳,合马家坳水入湘”。对于少陵草堂,嘉庆丁丑年版《湘潭县志》称:少陵草堂  在凿石浦。唐杜文贞公往来衡湘间,舣舟宿此,有诗。宋米芾书“怀杜处(崖)”三字,镌岩上。湘潭人士为建草堂。国朝高其任刻诗,王廷绶绘象,董廷恩集杜以见志。乾隆己卯、庚辰间,知县秦铢、邹健捐俸募修。谨按《宛委余编》:“偶阅张伯雨赠纽怜太监诗跋云:‘曾疏请以蜀文翁之石室,扬雄之墨池,杜甫之草堂,皆列祀诗人典,又为甫请得赐谥文贞。虞奎章集纪其事。’”

因唐大诗人杜甫到此一游,邑人为之修建草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挥毫书“怀杜崖”三字,刻于硝壁之上,历代文人闻风而至,撰文赋诗。清代株洲文人易慎谷撰《重修石浦草堂小引》,清代诗人杨昭楷撰《募修石浦草堂序》,晚清名士郭寿谖题写《怀杜崖记》,清乾隆年间工部屯田司主事石鹏翥《和韵》诗云:“凿石稜稜送水阿,少陵身世半蹉跎。危樯细草吟思苦,缺月青灯旅恨多……”。此时,云南新兴知州张泓亦撰《凿石浦》诗:“百年桑海余湘浦,千古江山对草堂。烟雨几荒梁傅宅,薛萝常护杜陵庄……。”株洲人民为纪念杜甫,将每年重阳节定为“工部纪念日”,并将凿石浦学校改名为“石甫中学”,以示纪念。

晚清株州名士郭寿谖编《凿石浦志》,将凿石浦之庆霞寺、杜甫草堂、怀杜崖之始末以及历代文人墨宝收编其中。两广总督谭仲麟为其题序,清光绪甲辰年(1904)南山书舍正式出版。

对于株洲凿石浦杜甫草堂的历史与现状,《杜甫与株洲大事记》记载颇详:北宋960~1082年间,湘潭乡贤在凿石浦庆霞寺右侧建“凿石浦少陵草堂”;康熙二十二年(1694)秋,衡阳刺史高其任首次维修少陵草堂,并泐刻杜甫画像和杜甫《宿凿石浦》诗;乾隆二十四年(1760)湘潭知县秦镕、邹健第二次维修,泐刻杜诗81首;嘉庆丁丑年(1817)、同治十年(1871)、光绪七年(1881),又曾第三,第四、第五次维修。然至1949年,仅存残垣断壁。2006年株洲市城市整体规模拟订在凿石浦片区俠复庆霞寺和杜甫草堂等古迹。2018年11月28杜甫草堂重建项目正式启动。

2023年10月20日,本人前往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栗雨街道办凿石浦村考察新建的杜甫草堂。进入施工现场,只见一座四角凉亭高耸,数百平方米白墙黛瓦的亭、廊、馆、所,错落有致。惜工程尚未告竣。在附近的河西风光带资福寺内尚有一通2015年11月彭水明、苏向阳等人所立的“株洲少陵诗圣杜甫画像碑”。碑背面阴刻《株州少陵草堂诗圣杜甫画像碑泐记》。8、渌口杜甫浮雕像及诗刻杜甫离开凿石浦,南行三十里许,就到了渌江汇入湘江的入口处,今渌口镇。到了这里,距离南岳更近了,时值二月底或三月初,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杜甫心旷神怡,即兴写下了《过津口》一诗。渌口津口,也许诗人当时把渌口当津口了,因为湘江沿岸,另无津口之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2017年,株洲县渌口镇在伏波岭制作了一尊杜甫半身青铜浮雕像和青铜制作的杜甫《过律口》全篇诗文。2023年10月20日,本人到此考察,几经打听,方知杜甫半身青铜浮雕像和《过津口》诗文刻制在伏波岭伏波庙外围墙上。虽历经数年风雨,但仍清晰可见杜甫忧国忧民的神态和《过津口》全篇诗文:“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佳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9、空灵岸杜公亭渌口溯湘江而上10里许,即达空灵岸。今空灵岸风景区位于株洲市天元区雷打岩镇伞铺村盘石自然村。此处曾有纪念诗人杜甫的草堂和杜公亭。清嘉庆丁丑年版《湘潭县志》载:空灵岸  即空泠峡,在县南一百三十里。地踞湘江之滨,巨石矗立,左右斗绝,呀然张口。现大洞天中奉大士象,则为观音岩焉。又因少陵《空灵岸》诗“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句,建祠岩左,岁久就屺。

嘉庆九年邑人胡官锦纠众人修建,刻文贞公行象,用巨轴墨其诗于旁,前贤遗迹,仍复旧观。清代教谕唐凤翔曾撰《空灵岸重修楼阁记》载:唐大历四年,杜文贞公溯湘流而上,以诗纪游曰:“空灵霞石峻”,故又曰空灵岸。薛梦符注以归州之空舲峡当之,亦误。今夫山川之灵气,结为奇状,自天地开辟而已。循岩左下不二百步,一石回抱,上耸纵横约三丈许,复以亭,扁曰:“杜公亭”;奉刻公诗于壁,志景仰也。清代名将彭玉麟曾有《题空灵岸杜甫草堂联》:“舟楫渺然怀古竟随癞米拜  经过偶尔寻幽如到浣花居”。清代八指头陀《泊空舲岩上杜公亭》诗云:“杜老留题处,征帆又此停。水痕侵岸白,岳色向人青。墙燕飞何处,江猿不可听。朅来一凭眺,落叶满空亭”。2022年7月21日《株洲日报》所载《千古风流空灵寺》和相关资料介绍:清嘉庆九年(1804年),邑人胡官锦为纪念杜甫游空灵寺并赋《次空灵岸》诗而倡修“杜公亭”于寺北。清光绪五年(1879)冯镜川组织乡民捐款重修楼阁,扩大规模,对山门、殿堂、杜公亭等全面维修一新。民国元年(1912),刘道学等维修杜公亭,重刻杜甫像,镌杜诗于亭内。然而至1968年,寺、亭相继损毁。1986年以来,株洲市相继维修相关设施。

2023年10月20日,本人到空灵寺景区参观考察。下车即见空灵寺山门,旁有说明:空灵寺始建于梁天监七年(508),后几毁几兴。进入山门,即是一座香烟缭绕的大殿。到殿后,沿着一条峭壁下的栈道往前走,只见岩石百态,如狮如虎,洞洞相连,流水潺潺,座座庙宇似悬挂在悬岩峭壁之上,雄伟而壮观,沿线延续六七百米。可惜杜公亭未见踪影,管理人员说正待恢复。但在一块高3米,长10米左右的石壁上,阴刻着杜甫《次空灵岸》诗全文:“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虽“杜公亭”尚未恢复,这龙飞凤舞的一篇诗刻,也算是对诗人到此一游的纪念吧!

10、花石戍杜甫草堂杜甫在湘江上一路前行,又来到了空灵岸上游35里许的花石戍,即今龙船镇(原王十万乡)花石村。杜甫《宿花石戍》诗云:“午辞空灵岑,夕得花石戍”,“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诗人经半天时间,傍晚时分来到花石戍。上岸到村庄走一走,只见村野荒凉,民罢征戍,穷迫之极,顿觉阵阵心酸。不禁发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的呼吁。清嘉庆丁丑年版《湘潭县志》载:“花石戍,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为王莽屯兵处,今名小花石”李佐棠先生所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株洲杜甫草堂史话》引《序花石杜甫草堂》称:“后人步其行,于系舟登山之处,兴建杜甫草堂,并树青石明文碑刻,上刻杜甫画像,下刻《宿花石戍》全诗,以为纪念。之后又筑室扩建,颇具规模,清代维修人员及捐募银两,均清晰可辩,足见草堂历史之悠久,花石人文之辉煌。”可惜草堂后来被毁。2001年,年逾古稀的当地刘兰芝女士一家为纪念诗人杜甫,耗资30万元,在花石戍重建杜甫草堂杜公亭等。

2023年10月20日,本人前往考察。草堂耸立在湘江岸边30多米高的石壁之上。沿数十步台阶拾级而上,迎面就是株洲金石学家李立所题“杜甫草堂”扁额。大门两边对联为“念一舟独系  承万代忠贞”。入门进入厅室内,画家贺安成绘制的杜甫画像呈饱经风霜状,画像两边对联为:“水清鱼读月  林静鸟谈天”。草堂左廊立在悬岩之上,连通一石洞,洞高约两米,面积8平方米许。洞口立一青石碑,书杜甫《宿花石戍》全诗。草堂之左,有一水塔,在水塔之上建“杜公亭”。亭高5米许,上盖浅红色琉璃瓦,亭为六角状。亭联为:“达官显贵肃然下马  布衣学子纷至沓来”。

刘兰芝老人精神可佳,难能可贵。然仅凭一己之力,设备设施,略显简陋,尚待完善。11、耒阳杜甫墓大历五年(770)初夏,杜甫去郴州投奔舅氏崔伟,逆湘江,再逆耒水,时值雨季,河水暴涨,船泊方田驿(今耒阳市新市镇龙田村),五天不得食。耒阳聂县令闻讯差人送来牛肉白酒。杜甫去郴州受阻,只好北返。几天后,聂县令派人寻找杜甫,未见踪影,仅得遗靴一只,以为已溺水而死,故建坟墓一座以作纪念!对此,乾隆五十五年户部主事前史官冯敏昌在《复至偃师西北三十里土娄村后谒少陵先生墓》中说:“明人作耒阳工部祠记略云,子美抵耒阳为惊湍所溧,仅得遗靴,因土葬之云云。”北宋宰相张齐贤(943~1014年)撰《杜工部祠堂》云:“余嘗闻工部死葬于耒阳县。县乃衡之属邑也。《图经》云:工部墓在县北郊内二里。后晋开运中,县令黄庭翰重兴祠宗。”《嘉庆一统志·衡州府》载:“杜甫墓,在耒阳县靴洲之上。”

2007年6月7日,本人专程到耒阳一中校园拜谒杜甫墓。墓冢位于耒阳一中“杜陵书院”院内,书院为坐北朝南三合院。墓前为2002年所立杜甫黑色花岗石半身雕像。次为《重修杜公墓碑记》。碑记明载: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湖南省政府主席××(原姓名已被铲平,有关资料记为薛岳)谨记(见附件)。

再其次为墓碑及坟冢,碑面主行书“唐工部杜公之墓”七个大字,上款记:“景定祭亥夏立”(注:景定祭亥为宋理宗时1263年)。下款记:“县令王乐立石”。然而2021年8月28日再去耒阳杜甫墓考察时,可惜此碑已不复存在,仅存《重修杜公墓碑记》石碑,外置玻璃护罩。墓以石栏相围,墓高1.3米左右,直径4米有余。墓周砌麻条石,中填黄土。坟墓左右摆放两尊石龟。此处原有廊亭、诗圣亭、杜公祠等。杜公祠现已改为耒阳一中物业公司和杜甫陈列馆。馆内展出《杜工部诗集》等文艺作品和名人诗作。

最为著目的是唐朝韩愈《题杜工部坟》长诗,中有名句“我常爱慕如饥渴,不见其面生闲愁。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廊亭内有一块《重建杜工部墓》标示牌,标明建设单位为耒阳市第一中学,竣工时间为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日。廊亭内尚展示着古今诗人关于耒阳杜甫墓的佳句。其中五代孟宾《于耒阳杜工部墓》云:“南游何感思,更甚叶缤纷。一夜来江雨,百年工部文”。五代裴说《经杜工部坟》称:“皇天高莫问,白洒恨难平。悒快寒江上,谁人知此情”。

尚有明代解缙遏耒阳杜甫墓诗:“蔡伦池上雾如纸,杜老祠前秋日黄。为问靴洲江上来,流船几日到衡阳”。陈列馆人员介绍说这些设施均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知县马宣重建。院中还立有“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碑记:湖南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十月七日公布,耒阳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立。在耒阳县城郊河洲之上,尚有耒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11月所建的“杜甫公园”。立有杜甫汉白玉半身雕像。杜甫墓葬,全国八处,孰真孰伪,众说纷纭。

究其原因,正如冯建国先生所说:“论者或偏于一己之见,曲为巧辩;或溺于乡土之私,昧为别解。”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讹传讹。唐人郑处海的《明皇杂录》和《唐书》《新唐书》之《杜甫传》均说杜甫卒葬耒阳。韩愈、孟宾、裴说之诗作亦说明耒阳有杜甫墓。但陈冠明之《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冯至之《杜甫传》、段炳昌之《杜甫》等诸多史料记载,耒阳阻水,杜甫北返,欲回两京。

并有诗作《回棹》《过洞庭湖》《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长沙送李十一》《风疾中栿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六首诗,《杜诗详注》注:作于大历五年(770)夏、秋、冬,即自耒阳北返之时。因此,杜甫非卒葬耒阳,耒阳之墓仅为纪念墓而已。附:薛岳撰《重修杜公墓碑记》维民建極二十有九载,既重修杜工部员外郎杜公之墓,将具石勒文。或告予曰:“《旧唐书》杜公本传载:‘公居耒阳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盖采自《明皇实录》。而实录乃因公赠耒阳令诗题有‘致酒肉疗饥荒江’语,附会而成。遂谓公卒于耒,葬于耒,可欤?元徵之作墓志谓:‘公旅殡岳阳,其孙嗣业,收骸乞归葬于首阳。‘今平江县境有公墓,平江故隶岳阳,旅殡岳阳之说殆可信。然既日归葬,则平境且为空冢,而况耒阳”。

予曰:此不足深辩,予意固别有在也。公夙以稷契自许,欲得位教养斯民,每托志篇章,而惓惓忠爱之诚,于安史祻唐时尤著。此不宜视为诗人,即诗人亦三百篇诗人,匪后世所云诗人也。诗亡而后春秋作,以美刺寓褒贬,独不可曰:春秋亡而后诗作乎!屈原自沉汩罗,千载庙祀,奚必有墓乎?有墓而莫或过问者多矣。墓宁尽伪乎?使士皆上慕稷契,不得志亦忠爱逾常,国即危,万无亡理。东夷猾夏,祻甚安史,读书识字者,曷弗以公自勉乎!此予汲汲修墓微意也。即以墓论,《寰宇记》载:“公墓在耒阳县北二里”。

韩文公且有“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之句。韩固唐人,过来时距公卒三十余载,后人更安得谓公墓不在耒哉!古今忠义遗迹,一木一石皆可宝,况赫然丘墓也。客退,遂述以为记。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立石敬记12、平江杜甫墓祠杜甫去耒阳投靠崔伟,因水阻方田驿,只好回棹北返。出耒水,入湘江,顺流而下,“将适汉阳”。其诗《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云:“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又赋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云:“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

由此可知,气候恶劣,诗人食不裹腹,病情加重,举步维艰。故决定进入汨罗江,去平江投靠友人维持生计,求医治病。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因病卒于汨罗江上,县令得知,派人将其葬于平江原县城所在地中县坪南岸小田天井湖。《湖南通志》卷三十九亦载:“工部员外郎左拾遗杜甫权葬墓在(平江)县南二十五里小田”。北宋吕大防编《子美诗年谱》记:“大历五年辛亥(注:应为庚戌),有《追酬高适人日》诗,是年夏,甫还襄汉,卒于岳阳”。北宋王得臣编《尘史》亦云:“近时故丞相吕公为《杜诗年谱》云:‘大历五年辛亥,是年还襄汉,卒于岳阳’,以前诗文及微之之誌考之,为不伪”。清人李元度自编《天岳山馆文钞·杜工部墓考》记:“元《誌》称:‘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岳属则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

2006年12月15日,笔者前往平江县考察“杜公墓祠”。此处位于平江县东南16公里的大桥乡小田村。前为“杜文贞公祠”,为一座灰墙青瓦的江南建筑,虽不高大,但显古朴。始建于唐,历经修葺。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修,2002年再修,历时三载,修旧如旧。祠门正上方悬青石匾刻,上书“诗圣遗阡”四字。祠内有杜甫铜像一座,上书“诗中圣哲”。祠内现存官厅、铁屏诗社、僧舍等、官厅是接待来此拜谒、祭祀杜墓宾客的场所。铁屏诗社由平江著名文人李元度、张岳龄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祠内展示杜甫生平和家族世系等资料。所示世系传承依次为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灵启、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依艺、杜审言、杜闲、杜甫。笔者与墓祠管理所梁艺新所长互相商讨,本人认为此世系似乎缺少了杜鱼石一代,且灵启、乾光亦非父子。

祠后为杜甫墓。癸山丁向,一室二耳,围高1.2米,径3.5米。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重修,改为扇形麻石结顶,碑为青石。碑面主行书“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上款为“光绪九年癸末(1883年)冬十月吉日”。下款为“署平江县事武陵县知县李宗莲题”。

六十年代初,杜甫墓顶及墓围红石,东边附碑及碑柱,被挖去修水利。“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挖开了杜甫墓室东边的封门砖,可是里面别无他物,只见一堆腐朽的纸片和两个腐朽的藤球,据说红卫兵还拿走了两盏陶灯。1973年夏,岳阳地区文化局文物普查组下到这个墓室进行考察,发现墓室一人一伸手高,宽1.3米,总长3米多,顶头有两个放置买地券或墓志的方形龛,说明是一座二次葬的合葬墓。按以上诸多史料所载和现场考察可见,杜甫卒于平江,葬于小田,应属历史事实。然元稹志云:“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生子美殁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且清乾隆五十六年偃师知县汤毓卓重修杜甫墓并撰文《重修唐拾遗杜文贞公墓记》。意即甫柩已迁偃师。但清嘉庆年间《平江县志》却载:“杜宗武,唐工部员外部甫次子。宗武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嘱其子嗣业归附偃师未果,流寓于此遂家焉。”意即甫之柩未迁,且嗣业亦流离平江。故杜甫之柩仍在平江未迁,还是当时已迁偃师,两说并存。

2023年11月于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