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 泇运河起始点夏镇的“剔弊通商”碑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王伟 | 泇运河起始点夏镇的“剔弊通商”碑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    时间:2024-06-04      分享到:


编者按

微山县县城所在地——夏镇,作为大运河古镇之一,在明清时期曾商贾云集,繁华一时。为了它的繁荣,沛滕两地都曾做出过贡献。老运河清淤时发现的这块“剔弊通商”碑,有力地佐证了夏镇当年的繁华与当时的管理者们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所做出的努力。

提起徐州,老徐州人都会有一句俗话:“穷北关,富南关,有钱都住户部山”,这“户部山”正是因为有明清时期朝廷的“户部徐州清吏司”在此设立衙署而得名,而著名的运河古镇、泇运河起始点夏镇也有一句俗语“一河绕三城,三城有八景”。这“一河”自然是老运河,“三城”则是指戚城、部城和东城,戚城在老运河的北岸,是秦朝广戚县的县城,明清时期泇河厅等管河机构就设在戚城内;东城则在老运河的东岸,又称“东寨”,清朝咸丰年间曾经做过沛县的县城十余年;而处在戚城以南,老运河西岸的部城则是因为城内有工部夏镇都水司和户部夏镇清吏司两部衙署而得名。“八景”则是指明清时期夏镇的八个风景名胜,即:

三绝高碑透玲珑,泗亭问渡汉家封。贤孝坟中葬贤孝,清风潭下见清风。姜肱故里戚城在,运河环绕碧霞宫。昭阳渔船千百艘,飞云桥下水喷龙。

一个运河古镇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座规模宏大的城池,这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明末清初,随着漕运新渠的开凿成功和泇运河的畅通,夏镇逐渐成为邹滕峄和丰沛铜砀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成为周边辐射苏鲁豫皖十余县的商贸中心。直到民国时期,夏镇还有安徽帮、河南帮、山西帮和夏镇帮等四大商帮,安徽会馆、山西会馆就布设在运河两岸,一六街、顺河街、平正街、三八街、文昌街、盐当街沿运河分布,商贾云集、百货骈阗,到解放初期还有270多个老字号,当时号称“部城里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眼井;部城外三十二座庙,三十二个牙行”,足见夏镇当年是何其繁华!也正是因为如此的盛世繁华,明清时期夏镇就归属山东滕县和江苏沛县两县分治,“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这条大街就是现在夏镇贯穿南北的镇中街,当年由南三八街、北三八街、文昌街、盐当街和田李集组成,商铺在街的两侧鳞次栉比,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及本地的数百家商号叫卖声此起彼伏,街道东边的店铺属于滕县管理,街道西侧的店铺属于沛县管理,王顺兴酱园、隆庆当典、聚泰瑞钱庄、聚宝斋银楼、永泰布业、德隆百货、毕泰兴烟丝等都是当年的商界巨贾,而一河三城之间就建设了夏镇闸和杨庄闸两座运河船闸,在此等候过船闸的南来北往的船只更带来了数不清的八方宾朋。每到夜幕降临,“上有灯火,下有渔火”,盛况空前。在桨声灯影里更是风光无限,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在这里题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明朝的“后七子盟主”,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就写有下面的诗句。

一片云飞护夏阳,人传帝子大风乡。波分沂泗争大堑,沟号胭脂带汉妆。碧树断香销艳舞,青村含景入斜阳。年年飞輓趋京洛,王气犹经水一方。

清代诗人宋思仁《过夏镇》中也有:“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的锦句,则进一步见证了当年滕沛两县分治时的情形,而最有力的见证莫过于2023年5月在夏镇泰山庙西侧的老运河里清淤时发现的“剔弊通商”政令碑了,这块政令规条碑细致讲述了沛县县衙门在清朝时期参考和借鉴滕县对商户的管理经验,对夏镇的粮行、船行、斗行、脚行等重要行业商户如何进行营商环境优化治理的那段往事。

那么就让我们看一下这块十分难得的政令碑吧。这块碑保存非常完好,通体高214厘米,宽77厘米,厚度为24厘米,碑首四个篆书大字“剔弊通商”,碑的右侧题首为“署江南徐州府沛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贾”,正文为:

为通商便民出市晓谕事:据士民孙形璞、郑起秀、李贵珍、曾启明、王径、张铭彝等呈称切,夏镇地方地属滕沛,滨临湖河,水陆通衢之区,重空粮船往来经由,为万商云集之所。詎料日久弊生,而谋利之徒节外生枝,设法苛求商贾,苦其花费繁多、裹足不前,买卖日颓。若蒙商客前宪出者严禁,历今十有六载,牙侩人等藐违不遵,创立多條,强包硬揽,重课殃商,较从前为尤甚。客商居民适滕地为乐土,买卖贸易视沛市为畏途,皆行牙市侩苛求之所逼也,若不再行整顿,何以增客商而利地方?录呈各行议立章程及不敢节外多索,甘结联名公叩,伏乞恩准出示,整复旧规,永禁包揽,反废为兴,阖镇幸甚!上下叩等情前来查。夏镇地方,乃水陆通衢,民风素称淳朴,商贾云集,生资颇盛,洵与商民均有裨益,该行船埠均须公平交易,照例取用,不准格外苛求叠奉,前宪示禁有案。据禀,近年来,创立多条强包硬揽,藐歧商贾,裹足不前,推原其故,皆由牙侩人等,额外苛求所致,必须一律岁减,甚为妥善,除此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夏镇粮行、船行、埠头、斗户、脚行各牙户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须遵照议定后开规条,任客投行,收取牙用,不得节外生枝,多索病商,倘敢故违,仍蹈旧弊,一经访察被告发,定即从重究办。如有胥役人等藉端滋扰,察出一并严究。本县为兴利除弊起见,言出法随,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计开各行规条 篯里袁际昌書丹。

左侧还用小字镌刻了脚行规条、船行规条、粮行规条、斗行规条及外河埠头规条等五个规条,碑的末尾刻有“以上各条规勒石永远遵守,俾商民均有裨益,本县实有厚望焉”及“道光二十五年四月 日示夏镇士民公立”等文字,整块碑计1524字,字迹清晰工整。虽然不知在运河中沉睡了多少年,但仍能感受到当年这块碑寄予了商民多少深切的期望。

在这块碑的文字里,沛县正堂主官首先讲明了夏镇地属滕沛的特殊情况,也没有回避“客商居民适滕地为乐土,买卖贸易视沛市为畏途”的事实,并讲明了根源之所在:“皆行牙市侩苛求之所逼也”,于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进行营商环境的彻底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条,阐明了违反规条的严重后果,可谓掷地有声,这正是商民之所愿!相信这块碑在当年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至今被津津乐道的明清时期夏镇的繁华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这块政令规条碑,我们也强烈的感受到沛县与滕县两个分属江苏和山东的大县,在明清之际就在夏镇的管理上携手同心、相互借鉴,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清澈的旋律!

这块“剔弊通商”政令碑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20年),距今已有204年的历史了,但其兴利除弊的举措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今,它就立在微山县大运河博物馆,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的指引下,在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优化、政府服务、监管执法和法治保障等方面都探索和建设起十分完善的体制机制,“剔弊通商”也必将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