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夜雨 | 一碗油茶忆乡情
金乡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油茶开始的;金乡人味蕾味觉记忆,是从一碗油茶开始的;金乡人关于城市的最初印象,也是从一碗油茶开始的。
客居他乡的金乡人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早早起来,大街小巷地寻觅那种根植于记忆深处、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
油茶是金乡的主要早餐汤食之一。细细的姜沫儿、葱花热油下锅,在高温中瞬间激发出中国饮食中最为熟悉、最为亲切的味道,香醇而朴素,至简至味,蕴大道于无形;小麦面粉经过水洗和千揉百捏提取的精华——面筋,是油茶的主要配料,撕成一丝一缕,趁热加入,吸取香醇之味,激发出原始的清香味道;产自于山东沿海的海带,也被切成丝儿,加入这诱人的大合唱,为油茶提供海鲜的味道;饱满的小粒花生,也在最后一刻加入美食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与鲜美!然后是加水,待水开之后,加入地瓜淀粉,增加油茶的稠度和质感。一个多小时的焖煮期间,再加入五香粉,特别是大量的黑胡椒粉,为油茶的复合香调中再增添辛辣之味!
油茶入口,细细品来,醇香是底味,清香是中味,略辛辣是后味,然后是面筋的清香、葱姜的香、胡椒的辛香、花生的甜香、海带鲜香,层层叠叠,迂回环绕,涌入口腔,贯通融汇,形成油茶和复合味道,入腹之后,四肢百髓便通达热烈起来,无不通泰。
八九十年代,金乡县城以东关万福河大桥为界,以东为农村,以西为城区。步入桥头,就算是进城了,故大桥也是城东农村百姓进城的交通要道,逢集赶会,人流熙熙攘攘,善研地利之便的小摊贩便聚集在东关大街两旁的街道旁营商取利,自发的形成集市,五金土产、百货、农具等各色货品俱全。“民以食为天。”人多了,自然要吃饭,于是,饮食小摊、小食店林林总总成了规模,几个油茶摊儿便间杂街道两旁。
冬天的清晨,东方天空还灰蒙蒙的,东关老街上便有了人和车辆的响动,早起大爷清嗓子的咳嗽声、环卫工人扫地的沙沙声,早起卖菜赶集的农民拉排车子车压过路面的声音,郊区公鸡司晨的“喔喔”声,金贵酒厂上班女工俏皮热辣的笑声,新的一天便开始了,老街也从睡梦中苏醒过来,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三三两两的农民从乡村赶到县城,长途跋涉带来的体力消耗和饥饿感层层叠叠,迂回环绕,他们不自觉得奔向油茶摊,在小木桌旁坐下,抽上一袋烟,等着一碗油茶、一盘包子端上来,慰劳肠胃、暖和身子。
盛放油茶的容器像一把超大号的传统茶壶,圆润的身子,带着长长的壶嘴儿,放在一个可以俯仰的底座上,来了食客,摊主招标过招呼之后,便拿起搭在肩膀上的白毛巾,擦擦手,再从碗摞上拿起一个来,比量着距离,放在壶嘴的正前下方,一只手将壶倾倒下来,让壶嘴低下去,如同倒茶水一般,滚烫的油茶便从壶嘴形成的狭小空间内激射出来,花生米、海带丝儿、面筋便一股脑的涌向碗里。熟练的摊主绝不拖泥带水、四下迸溅,最快的能在一两秒内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伴着一声“您的油茶来了!”的吆喝声,热汽腾腾的油茶便端到食客面前。
金乡师范对面的墙根下,是一位中年夫妻的油茶摊,摊主夫妇热情好客,每次给食客倒油茶时,都会附加一个晃油茶壶的动作,其目的是让沉淀在壶底的花生米、面筋等能够倒出来,让油茶能多出点儿内容来。这小小的举动,加上夫妻两个热情、嘘寒问暖,自是招徕了不少主顾。我便是夫妻摊主的常客。
回忆我的初中高中时代,不过十几岁的年纪,过早地品尝了农民的艰辛,每天天不亮就用地排车拉了四五百斤的瓜果、蔬菜去北关的市场或是西关的仇岗去售卖。那时一米七五的身高才一百一十多斤,比较瘦弱。我们村子距县城约五华里,到时北关9华里、8华里,负载前行,加之道路不好,很是辛苦。劳力伤食,早上空腹到了县城东关是需要补充一下食物,恢复一下体力的,一碗油茶,五六个包子或是两根油条,于我便是人间美味了!
鲜美的油茶、亲切的乡邻、热情的摊主,连同旧县城简单朴素的印象,都已留在了三十多年前的记忆中,真实而梦幻,那些场景都日积月累沉淀在内心深处,共成构筑成永恒的回忆!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曾经喂养你的食物,这些带有家乡符号的食物,通过岁月的沉淀,已经幻化为乡愁的一部分。乡愁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几间老屋,一口老井,一条老街巷,一段绿杨依依的河堤,影影绰绰的人,是不用刻意追忆便会在每个午后黄昏从你的内心泛起的情思!
- 上一篇:上一篇:王伟 | 泇运河起始点夏镇的“剔弊通商”碑
- 下一篇:下一篇:王继法 | 光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