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王继法 | ​光阴的味道

来源:本站    作者:王继法    时间:2024-06-04      分享到:


一段光阴的故事,铭刻了一首感恩的曲调。她,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活地执着奋斗;她,书写着那时那年值得回味的风俗年俗。

在任城区的乡村,过了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油。整个村子的大街小巷都飘着一股炸东西的香味。空气里飘荡的不光有炸货的香味儿,还有过年的喜庆味儿。而对于年过六旬的我而言,过油,更有一种光阴的味道。

过油就是做油炸食品。这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盛行不衰,承载着浓浓的民俗风情。从我记事时,过油习俗就是春节的重头戏。过油又称过酥菜,是将各种馅料与淀粉混合后,在油锅里面炸,过油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下的,一个捞的(兼烧锅)。

“你扒点水萝卜洗洗,然后剁成馅,我先刷刷笊篱和盆,再调馅,咱明天过油。”腊月二十七下午,我和妻子刚从她娘家走亲戚回到家,满头白发的妻子就给我这个“老小孩”下达了“命令”。于是,我和妻子一边做着过油前的准备工作,一边聊起了过油的话题:“爱云,今年都是酥什么?”“酥点肉,酥点鸡,酥点鱼,炸点菜丸子、粉条丸子,再炸点笑笑最爱吃的蜂蜜地瓜丸子和焦叶、江丝,再过点花生和藕夹、藕盒,年后来客人时当下酒菜。见样都炸点,每样不炸太多,过了年,想吃什么,再随时过”。,妻子边刷着盆,边回答我问的话。我洗着萝卜又问妻子:“你是什么时侯开始学过油的?”

“我刚记事时,每到过年,我就看大人们过油,奶奶边忙活,嘴里常说着‘过油过油,越过越有’; ‘酥鸡’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过鱼是说‘年年有余’;炸丸子的意思是‘团团圆圆’。我十几岁时,就帮着大人烧烧锅,再大些,就帮着捞丸子,控控油,慢慢地就学会了怎样调馅、怎么控制火侯和掌握时间。刚下菜的时侯,火可以大些,菜下到锅里就得小点,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鸡得在二十分钟以上,其它的十分钟左右就差不多。过整鱼时最费心,下鱼时要用左手托着鱼头先下锅,用右手托着鱼的后半部,慢慢下锅,待下面炸硬时,再用铲子把鱼翻个个。我第一次为主过油,还是咱结婚后。”

“哈哈哈,第一次听你说,这也就是说,你家是你学过油的学校,咱家是你的实习基地,这一实习一转眼就四十年了,真有意思。”

“哼,就你会说话!”妻子笑着瞪了我一眼。

我接着问妻子:“我记的小时侯,家里过油用的大部分是棉籽油,很少用豆油和其它油。”

“是,那时每个生产队都种了不少棉花。没分队前,我还在俺队里的弹棉花房里干过三年呢,是最后一批。咱姐姐此前也干过,棉花房共存在了二十多年。咱大队里有油房,就在咱家的东边,轧的油也是以棉籽油和豆油为主。”

我洗完萝卜,控着水接着说:“我童年的记忆最深的就是咱娘咱爹过油的场景。过油的材料预备好后,咱爹开始烧大锅,当时烧的柴禾以豆秸和棉花秆为主,点着火后拉着风箱,把油烧热。咱娘洗干净手后,把装着丸子料的大盆端到锅台边,一个接一个地把丸子下到油锅里。她右手抓起材料,攥上拳,一个圆圆的丸子顺利地下到油锅里了,并且所有丸子都差不多大小。不一会儿就像小乒乓球一样飘浮在锅里,咱爹拿起笊篱捞起丸子,控控油,把它倒进一个用柳条编的篮子里。刚炸出来的第一笊篱的丸子,父亲先上贡,然后分给盼望了一年的哥哥、姐姐和我吃。我们吃着丸子,品着清新的萝卜味,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每年过油时,我和姐姐都站在离锅台很远的地方观看。篮子装满后,咱爹把篮子挂到梁头上,说是预防老鼠,其实是防备我们这些小馋猫。因为当时太穷了,当时过油就是以菜丸子和粉条丸子为主。要是准备待客,才过点豆腐泡。常听咱娘说,豆腐豆腐,兜福兜福,酥肉、酥鸡,酥鱼很少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站在远处看着过油时,咱娘和咱爹各有分工,齐心合作的温馨场景,是我生命历程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这是对已故老人的怀念吧!也许这是对儿时过新年独有的回忆吧!也许这就是儿时光阴的味道吧!”

我看着正在调着过油用的馅的妻子问:“你家从前过年过油时,过的样数比咱家多吧?”“都差不多,我小时侯也没见过过鱼。咱结婚后,你到俺家拜年时,咱二叔是厨师。他过来做菜时,我打打下手,过鱼,过肉丝、肉片、花生粘,都是那时学会的。”

“咱娘生前常对别人说:‘爱云结婚后,做饭的事都是爱云做’。咱们是一九八四年正月结的婚,咱爹是当年后十月去世的。一九八五年春节过油就是你为主,咱娘打下手。二0一二年咱娘去世后,我给你打下手。这期间,咱娘看着咱成家立业,咱陪着咱娘渡过了她幸福的晚年。你和咱娘一个锅上一个锅下,有说有笑过油的场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咱们从青春岁月,到中老年阶段光阴最浓的味道。”

“过得真快呀,咱俩忙过油也十多年了。”

“是呀,2013年,我当配角过油时的年龄正同我记忆中咱娘、咱爹忙年过油时的年龄差不多。”

“都备好料了,明天是腊月二十八,咱一早就过油!”

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想:过油就是一代代中国人光阴的味道,这味道就是传统文化和民俗底蕴;这味道寄托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根的铭记;这味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