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杨庆均 杜心广 ‖ 明代乔家响场

来源:本站    作者:杨庆均 杜心广    时间:2024-06-12      分享到:


天下之事无奇不有,奇就奇在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少为人知之事。读者一看标题,可能产生疑惑,何为响场,怎样响法?待我一一道来。

元末明初的连年征战,致使作为主要古战场之一的兖州大地,饱受战乱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村庄人烟稀少,土地无人耕种。明代初期社会动荡基本结束,朝廷分几次从山西往山东等地大量移民。祖籍在山西洪洞县的乔氏,随大移民的队伍,来到兖州府滋山以西的杨家村定居。当年滋山一带的旷野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这里既有南北官道,又有宋代通往汴京运粮的赵王河,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近年来这附近发现的大沙塘,即是当年的河流故道)

占据这么好的地理条件,再加上乔家人勤奋创业、精明能干、善于经营,在不长的一个时期内乔家就成为这一带的富户,经营数百亩土地,建起了五进院落有楼房的乔家大院。院中遍布在建筑上的石雕、砖雕、木雕,雕工精细,彰显着乔家的富裕。正厅内条几上有精雕的五间名贵木材制作的神龛,出厦卷檐、雕梁画栋,前厦有垂珠,两旁有两个卍字窗,神龛内供奉着乔氏五代祖的牌位,神龛旁有族谱,供桌上有锡制蜡烛台和铜香炉。家中粮食满仓、骡马成群、雇工甚多,为本村的首富人家。

乔家当家人在富庶的物质生活日益满足之后,就想方设法追求精神上的娱乐享受。他好热闹、喜动静,从大缸埋在地里,能听到远方传来回音,这一原理上找到灵感,决定创建一座响场来达到既不误农活,又能得到娱乐这一忙中取乐的目的。

乔家当家人在村东北角,去济宁的官道西侧,自家大场院中间约1000平方米的地方,取掉约1.5米深的土层,夯实基础后,按大典缸(当地方言)的口径比例,在缸与缸之间砸下大圆木桩。买来数百个产自柘沟的约1.3米直径的大典缸放在木桩空里按圆形摆放匀称。然后在木桩上钉上一层厚木板,木板下对准每个大典缸的位置中间,再钉上一串铜铃铛。对木板进行防腐处理后,木板上填约30公分厚的黄土夯实、轧平。响场为中间稍微凸形,四面低,以便于防止渗水。一个响场就这样设计做成了,人站在上面一跺脚,颤动得地下的铜铃嗡嗡作响。

等到夏季小麦收割后上了场,乔家当家人就吩咐那个善于驾驭牲口、打鞭的能手,人称之为“号头”的长工:把每一匹骡马脖下,都掛上一个大黄铜脖铃,马脖子周围掛上十八个小一点的铜圈铃。马儿掛上铜铃后,金光闪闪的铜铃响起,马儿更显得精神、威风。每次轧场套牲口数量不等,或六匹或八、九匹,每匹马拉一个碌碡称之为一帮。号头站在场中央,把每匹骡马的牵绳分长短,按内外、先后、间隔有序、互不影响地握在手中,一个清脆的响鞭打下去,骡马就晃动着身上的铜铃,欢快地拉着碌碡在堆满麦稞的场院中跑起来。霎时,骡马身上与场院地下的铜铃同时响起,或清脆响亮,或嗡嗡地回音,彼此感应,此起彼伏,在大地上回荡,回音达十里之外,经久不息。

乔家当家人这时站在场园边上,他的心情无比的兴奋和激动,心中产生了莫名的快感!而这时虽然是麦收农忙时节,远近几个县慕名来看、来听响场的人很多。乔家当家人一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一边很得意地向围观的乡亲们,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创建的响场,那由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

他非常喜欢响场上发出的震撼人心的音响,非常喜欢这种感觉,给了他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他一生的最爱,以至于每年夏、秋两季响场上碾轧粮食时他逢场必到。直到他晚年跑不动了,还叫儿孙们用太师椅,把他抬到响场上去听去看。这里面既有乔家当家人的个人喜好,也有他以此向世人炫富、摆阔的因素。响场建成之后,每到年前年后,响场成了村民们的娱乐场所。

人们在响场上要龙灯、踩高跷、耍狮子,边娱乐边享受响场回音带来的愉快。明代的乔家响场在附近几个县,远近百里闻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常啦的趣事之一。在历史的车轮驶过五百年以后的今天,蒿庙村乔家人到外县与当地老年人交谈时,一听说是蒿庙姓乔的,就会向你谈起响场的故事。乔家发家之后,后代人过起了享乐的生活。当年乔家养了一匹名马“黄膘马”,日行数百里,马跑快如飞。乔家人叫长工骑马去济宁小闸口市场买活鱼,清晨去一会功夫马就跑回来,鱼全是活的,乔家人每天都能吃上活鱼。黄膘马去济宁驮鱼的路上,正好经过济宁大屯村马皇亲家大门口。

时间一长,马皇亲相中了乔家的黄膘马,想买此马。当年马皇亲家势力很大,财大气粗,济宁、汶上、兖州交界处有很多都是他家的地,还有两个很大的马场。乔家畏惧马家的势力,不敢不给黄膘马,也不敢要马家的钱。而马家为顾自己的名声,给了乔家一大亩二分河滩地,偿还了要黄膘马的情份。如今马家给的这片河滩地仍存在。明代,乔家人分家析产,有一支人去了江苏沛县定居。沛县乔家人后来有人考中举人,做了官,在沛县家门口立了旗杆后,为了祭祖、显官从沛县来人带来材料准备在蒿庙乔家大院门口立旗杆。

这时乔家已开始败落,当家人换成了一个既小气又吝啬之人,仅为在立旗杆期间,乔家得照应沛县来的族人吃几顿饭,便找借口说什么也不叫在大门口立旗杆,沛县来的乔家人只好悻悻而去。这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比起乔家先人当年为炫耀财富,建响场、盖大楼来,真是隔代人有天壤之别!若干年之后,乔家失天火败了家,大火烧掉了乔家楼的上层,救火时救下了上楼的木楼梯。这时村里蒿姓人家在村中贡献建庙土地与众多户村民集资建碧霞元君庙中的响铃阁二层楼,乔家人把楼梯捐出来建了庙。从此村名改为蒿庙村。

至今天响铃阁和里边乔家捐献的楼梯仍存在。该楼梯木质好,浑厚结实,扶手上雕刻着精细的木雕灵芝图案,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乔家是多么的富裕。蒿庙村乔氏因数代单传,现仅有两户十几口人。文革期间,乔家神龛和族谱被毁。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在村东北角挖养鱼池,还出土不少原来响场下面的陶缸残片,今天乔家后人乔兴文仍指认出当年乔家响场遗址和响场里用过的碌碡。从明代到现在五百多年过去了,乔家响场这件奇闻逸事,仍在附近老人之间描述着、传诵着,这在兖州大地上发生的趣事还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本文根据采访蒿庙村乔兴文(73岁)、杨庆均的录像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