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杨建东 ‖ 微山湖畔“文公祠”和明代圣谕碑
微山湖畔“文公祠”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坚持抗元,捍卫国土,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他的宁死不屈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他的那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英雄气节,成为后代无数人的榜样。
微山湖北部的南阳镇曾有一座文公祠,就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
据说1276年文天祥奉旨到元军营中议和,遭扣留,在江苏镇江脱险,到福建与张士杰、陆秀夫率兵抗元。1278年他在广东五岭坡被俘。文天祥被元军押赴大都(今北京),途中在淮阴一带乘船沿泗河北上,经徐州来到济州鱼台县南阳镇(1953年划归微山县),在镇上停歇。
文天祥在此写了一首五言诗《发鱼台》:“晨炊发鱼台,淬雨飞击面。团团四野周,冥冥万象变。疑是江南山,烟雾昏不见。岂知此中原,古今经百战。英雄化为土,飞雾泗郊甸。天寒日欲短,游子泪如霰。”抒发了文天祥的悲壮情怀。
此诗是留在南阳还是被文天祥带走,目前无法考究,但《济宁州志》《鱼台县志》《微山县志》都曾记载此诗。
文天祥被囚几年终不肯降,1283年在大都被斩首。
明代嘉靖年间开挖新运河时,将泗河改为运河,南阳镇因此成为运河重镇,明清时期在运河两岸建了许多大型建筑。有人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停歇处,将民房改修为文公祠,供奉画像,悬挂文天祥诗,让行船的客商登岸凭吊文天祥。如今,南阳镇上又新建了一处文公祠。
微山湖畔明代圣谕碑
微山县傅村镇东汇子村立着一块明代圣谕碑,高2.23米、宽0.7米,圭角,中间断开,碑面呈棕黄色。此碑记载着明代一个乡绅员外仗义疏财、救济灾民的故事。
东汇子村北是古薛河,西边是微山湖,这一带古属沛县,1956年划归微山县。《微山县志》记载,明正统二年黄河泛滥,黄水自西北而来,淹了几个县。前水未退,后水又来,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沛县官府无粮赈灾,惊慌失措。灾区的十二位乡绅员外协商捐粮赈灾。东汇子村的员外王原深明大义、仗义疏财,捐一千二十石粮食救济灾民。官府大为感动,将十二位乡绅员外的义举层层上报。此事报到朝廷后,明英宗让沛县官府给这些员外封官。王原不受,说救灾不图名利,倘受官职,百姓岂不以为我是沽名钓誉、捐粮换官?官府又上报,明英宗大为感动,圣谕旌表,免王原全家五年赋税和杂役。官府奉旨在王原家门口建立石坊,并将谕旨刻在碑上,立于官道旁,文武官员到此下轿下马。
碑额刻“圣谕”二字,左右雕龙,上面说:
敕直隶徐州沛县民王原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麦一千二十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关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泛差役五年,尚允囗忠享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正统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明嘉靖年间《沛县志》记载,正统五年,灾区十二位义民各出麦千石余赈济饥民,奉敕正坊,旌异其门。明万历、清乾隆、光绪和民国年间《沛县志》皆载此事,可谓慈心善举、青史留名
- 上一篇:上一篇:「非遗传承」陶成桥 ‖ 嘉祥茗远大缸咸菜:传承与创新的味觉传奇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周英 ‖ 道具——戏曲舞台上灵魂的穿针,生命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