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高爱国 ‖ 敬贤尊贤功德记

来源:本站    作者:高爱国    时间:2024-12-02      分享到:


自古以来,对于乡村贤士无不敬仰之,褒赞之。近日,笔者在巨野县前昌邑集旧乡政府南看到两块功德碑:一碑上书“皇清诰封奉直大夫赏戴五品花翎五品员外职薛公敬贤述德碑”,字体为馆阁八分体,书法端整秀润,一笔不懈;另一碑上书“例贡生薛二先生讳法伋字尊贤德望碑”,字体为馆阁体隶书,书法如翼翱翔,俊美飘逸。

通过拜读碑文,知为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昌邑乡贤士绅为薛敬贤、薛尊贤两位老先生所立的功德碑,立碑者都是昌邑周边巨野、金乡一带的士绅百姓。

当时,太平天国在广东暴乱,定都天京(南京),拥众北伐,所经之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被称为粤匪。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十四日天下大雪,粤匪夏官正丞相曾立昌、朱锡锟等带领匪军7500人,于十七日来到巨野城外,强悍攻城,经过几天的作战,巨野县城二十四日失守。粤匪惨无人道地见人就杀,抢夺百姓的财物。城破后,残遭屠戮的百姓不计其数,很多都是一家老小被屠戮殆尽,粤匪之残暴,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合城战死军民有姓名记载的1312人,史称“甲寅之变”。

《巨野县志》记载,甲寅之变中,巨野县令朱运昌、教谕辛本杶、典史孙骏、城汛张永隆、外委恩恤云骑尉傅君平5人殉难;恩恤云骑尉姚体休(廪生、战死金乡孟家铺)、田振清(武生)、史炳文(庠生)、刘润身(贡生)、毕竟高(监生)、李于函(增生)、李于上(岁贡生)等入籍生员殉难26人;幕僚书吏有王雨林、严梦松、张笏山、马云庄、姚济生、陈松云、韩载庚、金小仓8人殉难。薛氏族人有薛振清、薛二凤、薛黑旦、薛继春、薛龙兆、薛九文、薛秋、薛小小、薛九常、薛朝凤、薛衍义、薛九山、薛廷岐、薛九荣14人殉难。

临危受命的僧格林沁带领清军,从天津一路追杀,奋力反击,匪军节节败退。安徽、河南籍兵源返回贫瘠的家乡,思恋鲁西南的富庶,纷纷结伙为匪,众匪合在一处,仿照太平军建制,以捻和旗为单位,动辄数万人渡过黄河抢劫鲁西南的老百姓,山东人以籍贯而呼其为“晥匪”、“ 豫匪(南匪)”。他们俨然把鲁西南地区当成了他们抢劫的自家后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鲁西南老百姓带来了无限灾难。

同时,侵扰鲁西南的还有捻匪,“捻”为淮北方言,意为“一股一伙”,此匪为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再传弟子,是晥匪、豫匪代师授艺教出来的同门小师弟。不仅如此,当地还有一些以绑架勒索求取钱财的土匪,老百姓称之为“老缺”,他们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在当地掠人钱财,喊门叫户,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自从粤匪经过后,他们算是长了见识,也学粤匪一样将老缺们联合起来,持枪弄械、明目张胆、有计划、分批次地向富户勒借、喊巷、架户或者抢掠百姓,小捻结成大捻,一个村一个村的抢劫掠夺,这成了鲁西南地区的一大祸害。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自保,薛法仲(字敬贤)、薛法伋(字尊贤)兄弟两人与父亲薛勉亭商量,一定要按照朝廷的要求举办团练,方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众人推举薛敬贤任团长,组织“昌邑保”青壮年农时忙事,闲时练武;白日劳作,夜晚习武。以昌邑村为根据地,四周筑起坚固的寨墙,只留南门,一旦遇到匪事,全保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都躲进昌邑村薛家大院内,一切费用都由薛家供给。

薛家为当地书香门第,有粮田千顷,开店铺,经营酱园、醋坊,与临近的官宦世家姚家为姻亲关系,薛勉亭老夫子为姚体备的娘亲舅。姚体备,字万子,号秋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跟随朝廷一品大臣、两江总督曾国潘在南方剿匪,屡立功勋,官至池宁、太广兵备道按察使,衔恤光禄寺正卿。享有崇祀“江南忠义祠”、“江西安徽名宦祠”的殊荣。薛勉亭夫子筹办“百荷明经馆”,自任老师,姚体备跟其读书,步入仕途。姚体备兄姚体俨,字西楼,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进士,东昌府教授;一弟姚体休,优廪生,举办团练任团长,在马庙孟家铺一役中为国捐躯;一弟姚体份,举人出身,历任江西临江、南安知府;一弟姚体俍,增贡生,由兵部员外郎选浙江严州府同知;还有一弟为姚体隽,解元。他们都是薛勉亭夫子的学生,唯有秋浦先生留诗怀念长舅、恩师一首。“巨野第一名门望族”姚家在朝里为官的有数十人,光绪年间,姚舒密考取进士后,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坊间皆称之为“姚翰林”。

薛氏父子虽然没有将帅之权,却威望甚高,一呼百应。他们虽家财万贯,却从不骄横跋扈,反而办了很多善行义举之事,深受官民褒赞。为了“昌邑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父子想方设法加强战备,组织团练队伍练兵习武。薛敬贤团长与巨野境内的姚体休、魏笃、奚体乾、谢为橘、唐守忠、姚莪观、田殿珍、康世怀;金乡邵金莪团和田竹坡;菏泽的李少泉、牛汶东、王之璋;郓城的季锡鲁和赵康候;曹县的袁炉以及鱼台等周边诸团长相互通讯,互帮互助。这些团长们都是忠贞爱国、爱民之士,文、武生员出身,最为朝廷所倚重。

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晥匪孙葵心部、豫匪苏天福部计二万余众入寇鲁西南,为了抗击匪徒,姚体休团长将生死置之度外,身先士卒率领全团不到千人驻扎在金乡马庙镇孟家铺前来助战,匪徒以两万之众两面夹击姚团,敌众我寡,不幸惨遭团灭,团长姚体休以身殉国,壮烈牺牲。豫匪乘胜挥师北犯,气势汹汹直奔昌邑集而来,面对凶悍的豫匪,薛敬贤团长沉着迎敌,预先把老弱妇幼等妥善安置在昌邑寨内,组织全团壮士严阵以待,看到黑压压蚂蚁一样的匪徒,团练勇士悉听薛团长号令,以几百人乡勇抗击数万人入侵,以一当百,同仇敌忾。薛团长身先士卒,左挡右砍,所过之处,匪徒非死即伤,纷纷后退。乡勇更是奋不顾身,戮力杀敌。匪首誓夺村寨,鏖战终日,没有成功,因此,乡勇士气大增,匪徒怯阵。交战中,匪徒被杀死几百人,乡勇也死伤多人。这一战,惊天地,泣鬼神。面对数万匪徒,薛团长镇定自如,采取“坚壁清野、固守村寨”的策略,退据彭河,与匪徒形成对垒之势,形式非常紧迫。傍晚,援军魏笃团、谢为橘团从北边杀来,两团分兵四处,包围匪徒,薛团长大开寨门,率众杀出,里应外合,杀得匪徒抱头鼠窜,死尸留下一片,至夜,匪徒遁去。昌邑保卫战获得胜利,激励了清政府剿灭匪徒的斗志。

咸丰十年、十一年,豫匪(南匪)看到薛敬贤团长是一条好汉,有心想拉拢他入伙,就暗通本地势力,让他们劝说薛团长归降,并用高官厚禄和金银财宝来诱惑他,薛团长对此不屑一顾,晓以大义,严词拒绝。那些前来劝降的地方势力深受感动,随后与豫匪划清界限,也学薛团长那样坚筑寨墙,守御乡村,保护乡邻,最终得以保全。

同治元年(1862),忠亲王僧格林沁坐镇济宁州长沟(今任城区长沟镇),在长沟大营(一说在张氏老宅)中指挥作战,他下令剿灭一切乱匪。薛敬贤、魏笃、谢为橘、奚体乾等团长在昌邑商议,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手段剿匪,“剿、抚”并用方为上策,对顽固不化之匪,坚决清剿;对胁迫为匪者,劝其归降,弃暗从明。这样,既能消弱敌对势力,又能减少剿匪阻力。于是,特派谢为橘团长迅速奔赴长沟,面见忠亲王僧格林沁,忠亲王欣然采纳了他们的剿匪措施。

姚体休、薛敬贤等人的事迹被跟随曾国藩的钦差姚体备知道后,姚体备大人立即把他们的功劳记录下来,上报给朝廷,朝廷因此封赏了他们。薛敬贤被封为奉直大夫赏戴五品花翎五品员外职,姚体休以及那些跟随他抗匪阵亡的英魂都在忠义祠内享受祭祀。虽然外匪败去,但是当地还有隐藏的内匪,薛敬贤团长防止他们死灰复燃,暗地里察找内奸,打击那些无赖强暴之徒,扶持那些善良、弱势的老百姓,确保了一方平安。

光绪十八年(1892),敬贤、尊贤两兄弟出资重修了昌邑仁义桥五孔石拱桥,又创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取名“普济桥”,意为普遍帮助众人行走。这两座桥所需银两,定然不菲,薛家能慷慨解囊,堪称一方豪杰壮举,周边万民岂不欢颂?昌邑一带,如果因为家庭邻里有争执之事,只要薛敬贤先生出面一说,两家自然言和,因此,几乎没有争斗、吵架、诉讼的事情发生。许知县了解情况后,亲手书写“德比彦方”四个大字于牌坊上,立于薛家门旁,以此作为褒奖,使薛家光耀门庭。至于在“抢借抬勒民不聊生”的乱事中,薛敬贤先生则会义气千秋地把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者迎入寨中躲避,保护他们的安全,供给他们衣食。遇到逃难者、贫困者,总会伸手相助。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练乡勇挑挖彭河,修建庙宇,深受世人爱戴。几十年来,老百姓都争着依附于他们。

薛敬贤团长去世后,他的弟弟薛尊贤义不容辞接过团练大旗,继续保家卫国。姚体备之子、交河县知县姚豸得知详情后,曰:“薛君其得于乡之人者,深哉!生则群然戴之,历久不变矣;殁则群然怀之,逾远而不忘矣。此岂强而戴之,迫而怀之哉?则德足以长人也,智足以治人也,功足以庇人也。夫如是,是以可以铭诸碑。”姚知县非常痛惜地为薛敬贤先生写了《薛公敬贤述德碑碑文》,当地绅民联名为先生立功德碑,以扬名育人。

薛尊贤秉承父兄之志,做善事,行义举。当时,巨野著名书画家、岁贡生、候选训导魏自励先生,与薛、姚两家关系友善,他经常到薛家的“百荷明经馆”中解惑释疑,对薛家的善行义举了如指掌。薛尊贤先生去世后,地方士绅再三请求魏先生为薛尊贤先生撰写《德望碑碑文》,魏先生非常谦虚地说“逮观姚先生大著,珠玉在前,自惭形秽,奚啻小巫大巫之列哉?不敢重违诸君雅意。”最终还是非常恭敬地沐浴为先生撰写了《薛尊贤先生德望碑碑文》,魏先生评价曰:“若敬贤先生之昆弟尊贤先生之父子,一门之中,棣萼联辉,桥梓齐美,三者皆备,双碑并列,询足增国史邑乘之光矣。”

有一次,兵备道按察使姚体备回家省亲,专门到昌邑薛家林墓上去祭扫恩师、长舅薛勉亭夫子,此事记载在民国《续修巨野县志》上,姚体备怆然吟诗《昌邑拜先师薛勉亭夫子灵几---余元舅也》一首:

哀王南郭雪绵绵,鸡絮焚来酒似烟;

门下诸生一身到,关西夫子断碑连;

愧非阿士传薪火,可有侯芭筑墓田?

重揭缝纱母仪在,飘零白发话当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薛勉亭老先生即是姚体备进士的恩师,又是他的娘亲舅舅。姚进士看到因连年匪事造成的恩师墓碑毁断,联想到薛先生众多门生都在各地为国效力,没有一位学生继承他开馆授徒、传授学术的薪火,更没有一位像“侯芭”一样的学生来为恩师扫墓祭奠,读物思情,情何以堪?用手抚摸着衣服,又思念起自己慈祥的母亲,如今,自己业已年老体衰,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昌邑薛氏宗族繁衍生息已有四五百人,他们秉承先祖遗德,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社会建设浪潮中,敢为弄潮儿,为社会主义大厦增砖添瓦。

 

作者简介:高爱国,任城区作协副主席,主编出版《谈古论今话长沟》,编著出版《长沟民间故事》。主编中国名镇志丛书《长沟镇志》,已完稿。著《大汉昌邑王传》书稿,尚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