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周英 ‖ 一台跨越历史记忆,且能传承久远的祁剧——记《清官李蛮牛》
这次参加第8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大型剧目的评委工作,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两台让我久久回味的祁剧——《清官李蛮牛》和《一旦银元》,尤其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清官李蛮牛》。这两台祁剧同时获得了田汉大奖。
文本是一台戏成为精品最可靠的保障。首先该剧名字,其实既代表了蛮牛,更让我们看到了湖南人的蛮劲儿。无论从政治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到艺术家田汉和欧阳予倩,在他们人生成功道路上,都缺不了这个蛮劲儿。编剧很聪明地让我们对这个题目深思联系到湖南独特的根上。可以说编剧寻找到了一个湖南人的形象种子,并让这个种子在李蛮牛身上发芽开花、结果,从而把李蛮牛这个人物活生生地立在了舞台上。让这台戏有了无穷无尽的二度艺术创作的可能,以及跨越历史的记忆。
经典所以是经典,就需要有能够经在这个时代中与众不同的程式化再现。这台戏说好,不是评论家说的,甚至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评论的。一台戏真正走到经典,需要不断精心打磨,用时间去检验,才能让这出戏的传承下去。
虽然看祁剧《清宫李蛮牛》有一段时间了,但我还清晰的记得我走进剧场的那时那刻。当我一走进剧场就感觉到这台戏的与众不同,舞台上那简约而不简单的空间营造使我的内心就被打动了,它让我在极大的期望中认真寻找到每一个创新源点。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生理上好奇与灵魂出窍的感染。
祁剧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古老而珍贵的湖南地方戏的大剧种,五百多年源远流长,它不仅是湖南的地方戏中的明珠,也是三百八十四个地方戏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
说祁剧,不能不说其手,用手之语代替了语言之外对演武角色扮演不能表达之外的表达的角色灵魂的人物伴侣。 “出手不凡”,祁剧《清官李蛮牛》一开场就给人一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手”是人类最早期的语言和生产生活交流的工具。手的语言比语言更丰富,她连带着内心的表情,灵魂的表征和精神的表达。祁剧就是在这种表达中形成抒发生命力的点石成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戏曲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形成了戏曲,最早的戏曲就是用手来表现的而这种表现常常在生活中和劳动者的交谈和交流中用手表达,从而我们可以说祁剧这时段就是手是表演的开始,所以说它有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
祁剧《清官李蛮牛》让祁剧有了提升灵魂,散发精气神的前所未有的异样精彩的好戏。这台戏让我看到了祁剧艺术在湖南大地之上之源远流长。
传承是在创新中寻找到传承的精准的精神之手的妙手的奇迹回春。祁剧的通常的说法叫“祁阳戏”“楚南戏”,主要是在湖南发展的传统地方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从明代中叶,弋阳腔传入祁阳,也是形成今天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前世今生。从《清官李蛮牛》这个演出阵容,就可以看到湖南真正的把祁剧,成为湖南三大剧种之一的态势更加有了凸显,形成了以肖笑波、罗文、罗芹、罗俊良、江中华等代表的一代祁剧人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祁剧发展过程中,祁剧形成了永河、宝河两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阳官话进行表演。祁剧唱腔中包含高、昆、弹三种声腔,演唱声调高亢嘹亮,辅以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乐器伴奏。在此状况下,须生演唱时用沙音以显苍老,小生用子音以显文秀,旦角用窄音以显秀媚,花脸用霸音或喝音以显粗豪。 观众可以在《清官李蛮牛》中淋漓尽致的享受这一切的部分表演形态各异人物。
可以说祁剧《清官李蛮牛》是近几年出现的地方中的一台精品。
无论是在精准传承方面还是在创新力上,都有许多我们未来可期的经典作品的出现。如果把这台戏继续提高的话,会引领地方戏创新热潮。这台戏在灯光设计与演员的表演上,都有不一样的新样态。男主演罗文在李蛮牛这个角色的塑造上还有一定的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剧情高潮的动人心弦处和深刻挖掘人物角色上没能达到眼前一亮的效果。如果从文本开始把一号的男主男的文本着力点转换一下,让秀娘这个角色为这台戏的主要角色会更好一些,因为肖笑波在演出功力和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上更胜一筹。
其实剧本的主要角色和文本故事中的人物可以互换,这样也许让故事的情节更生动有趣和更让观众耳目一新。一台好戏需要不断的包装,才能真正的成为精神。精品是一个时代的好作品的选择,而经典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经过我们的后人不断地传承,在继承和创新中再传承。祁剧《清官李蛮牛》有这样的品质,不断地打磨提高,会跨越历史记忆,且能传承久远。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高俊喜 ‖ 诗画中的《兖州八景》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高俊喜 ‖ 兖州明代鲁王府与佛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