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高俊喜 ‖ 兖州明代鲁王府与佛寺文化
佛教文化从西域传到中国已逾两千年的历史。经儒、道、释三教互为碰撞,互相借鉴,逐渐已趋于中国式的佛教文化。虽然佛教文化经过隋、唐、元之后,呈逐渐衰微之势。但到了明朝曾一度中兴。明朝立国,在政治上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在思想上的特色是儒、道、释三教高度地融合。这种制度与特色也直接影响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使的僧管制度高度完善,佛教理论与理学明显趋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对佛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整顿着重在控制的手段,使佛教在明王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合理发展。”(《图说中国佛教史》吴平著 第126页)
明朝鲁藩之国兖州府,自古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兖州是北朝佛经刻经的中心地区之一。”(赖非先生语《兖史考略》第185页)府辖之地更是名寺众多,善士如云。唐代诗仙李白为崇明寺撰写《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颂并序》。“鲁郡崇明寺南门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者,盖天下之壮观……”(《兖史考略》第201页)宋,王禹偁为《重建兴隆寺三门记》撰记“兴隆寺者,东兖招提之甲也。先是三门建于大中年间……”(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第五十四页)明初高僧姚广孝驻锡兖郡尊胜寺。“明永乐六年(1408年),道衍随圣驾回北京。永乐朝总领佛教事务的最高长官,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广孝,正是沿途视察佛教寺院的最佳时机,当途经鲁藩兖州府,不休王府驿馆,却驻锡尊胜寺,并刊石“咏叹其胜,徘徊不忍去。”(《兖州春秋》第九期宫观,钟鑫缭绕,拜佛求仙,祈祷上苍,护国佑民,兴旺昌盛。繁衍子嗣,瓜瓞绵绵。也是鲁藩王府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社会大环境。
当下,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由明鲁藩后裔精英及社会各界贤达,不辞劳苦,呕心沥血,编写出版《诗意鲁王府》专著。使“六百年文化重光,千万代薪火相传。”全面展示出明代兖州鲁王府文化艺术创作成就。为今天我们研究那个时代诸多种类文明与文化,铺垫了一段捷径。笔者前期完成的:明鲁藩两代鲁王与三代高僧,——《诗意鲁王府》古诗浅释之一。做为首篇,以《诗意鲁王府》诗作为基础,研究了鲁王府在明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历史阶段的佛教文化。今天仍然是以《诗意鲁王府》诗作为依据。进一步研讨亲王贵胄们与兖州石佛寺、兴隆寺、诸天寺的佛寺文化,是鲁王府从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明代中后期佛教兴衰发展趋势,做为第二篇章,以飨读者,共同商榷。
石佛寺 圣井 灵石
鲁城杂咏(七)
作者:朱当㴐
石佛谁名寺,灵源海底通。
一泓寒浸玉,千丈倒垂虹。
草色栏边生,天光镜里空。
银瓶分素练,端可济疲癃。
(《诗意鲁王府》第26页)
(1)作者简介:朱当㴐,字望洋,嘉靖时人,是鲁王府巨野王支的辅国将军,镇国将军朱阳铢第五子,朝廷曾敕旌他“敏学”(赐予匾额或牌坊,后由敏学书院当为由此)。万历二十四版《兖州府志. 艺文》收有他的《鲁城杂咏》八首。
宋石佛寺灵石,在城北二里。寺隋时建,有大石佛像。殿前为圣水井,井有灵石。石方不盈尺,一面刻咒水变成甘露真言。咒云:“咒曩莫苏,噜摇也积他哆也但侄他唵苏噜坡缚呵”。末刻大字“淳华五年五月五日记”。(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卷六,古迹,金石第六页)淳化五年为公元994年。石佛寺大致毁于清中时以后,其遗址在今城东北豆腐店村北,铁路东侧。石佛寺在明清时均为兖州的名胜之地,“石佛灵泉”为滋阳八景之一。
(2)鲁城杂咏(七)诗作浅释:
《鲁城杂咏》共八首,全是五言古诗,今对(七)探讨浅释。诗作主题赞美石佛寺圣井灵泉。此诗语言洗练,旨趣高远,朗朗上口,有凉爽扑面而来之感。首句“石佛谁名寺”,一个“谁”字,将悬念留给读者,名寺如何而来?接着“灵泉海底通”,是给读者一个答复,石佛寺固圣井灵泉而名声远扬。灵泉源通东海,甘甜清澈,永不枯竭,联三、四句,颔是对灵泉之水“质”地更深度的表述:一泓寒浸玉,千丈倒垂虹。一泓对千丈。寒浸玉,沁心甘甜。倒垂虹,夸张、比拟,灵源通海底,岂不深千丈;圣井映虹。颈联两句是对圣井精辟论述:栏边绿草,圣水如镜。尾联“银瓶分素练”,瓶装素练,再恰当不过。分,是分成多份,干什么用呢?“瑞可济疲癃”。癃,(long)古书上指年老衰弱多病。大家都来取圣井灵水治疗疲癃之症。全诗语言简练,将石佛寺咏为五言诗寓意深厚。诗中不写人物,一个“分”字,用的“无声胜有声”。名寺胜景,文人骚客,志士名人,雅兴游览。善男信女,孝悌贤孙,进香拜佛,取圣井灵水,为家中老人尽一份孝心。含盖了儒、佛文化,彰显了儒佛文化以孝道为核心的内涵。
张郡伯五鹿取灵石祈雨有应
作者:朱颐媉
埋轮声价汉才贤,一念精诚格上天。
奇石有灵云漠漠,甘霖如望昼绵绵。
云翻麦浪垂金穗,陇覆秋禾拥翠烟。
阖郡饥民欢载道,愿将歌颂祝尧年。
《诗意鲁王府》第171页
①作者简介:
朱颐媉:约嘉靖年间—崇祯末年人(约1548—1640),字江亭,号市隐居士,鲁藩皇室,著有诗集《市隐堂诗草》五卷,崇祯十四年(1641年),诗集刊刻成书。作者用九询毕生精力完成了这部堪称“鲁藩诗史”的现实主义巨著。
②有关灵石祈雨之说:
据明代《宁阳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大旱时,兖东分巡道曾经命各州县到滋阳石佛寺迎请灵石祈雨。据说还“所到辄应”十分灵验。而且事后,宁阳县还照样仿制了一个灵石放在城隍庙的井中,以备后用。这个记载不仅是佛教历史上的资料,而且具有了社会学价值,清嘉庆时滋阳文人张性梓作《重修石佛寺灵石井亭序记》其中说石佛寺泉水底有石,石面刻字,发旱祈雨辄应。《滋阳县志. 艺文志》载咸丰时县令莫炽的《迎石佛寺灵石》诗。可见,明清时代,大旱之年取石佛寺灵石祈雨是常有的事情。
③张郡伯五鹿取灵石祈雨有应,诗作浅释:
这是朱颐媉《市隐堂诗草》卷四,七律诗一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社会干旱无疑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久旱无雨所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以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面对抗旱人们所能做到的,也往往只是对神灵的祈求,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佛教密宗的持咒祈雨,就是一种祈求神灵的方式。题中的张郡伯五鹿,可能是一位有业绩的地方长官,在《市隐堂诗草》集中多次出现。作者是用七言律诗记录了这位“张郡伯为民取灵石祈雨有应”而作。应当是一场真实的灵石祈雨抗旱活动。
首句用“埋轮声价”赞誉张郡伯似汉朝贤才,突出祈雨必须具有“一念精诚”的品格,才能感动上苍。颔联三、四句是诗的主题,由第二句因郡伯持有的“一念精诚格上天”,转韵第三句的“奇石有灵”,人的精诚与佛教密宗的灵石咒语,合力的灵验,才产生“云漠漠”。才会有应“甘霖如愿”,虽不是雷鸣闪电的骤雨,却如甘霖下了一天一夜连绵不停的雨。久旱逢甘霖,诗的中心全在叙祈雨有应“云漠漠”与“昼绵绵”。颈联是喜出望外,云翻麦浪垂金穗,夏粮确保。而且,陇覆秋禾拥翠微,秋收有望。兖州的饥民百姓们为张郡伯取灵石祈雨有应,而感恩戴德,欢声载道。用末句“愿将歌颂祝尧年”,做为全诗的收官。手法平淡清新自然,没有跌宕起伏,也无波澜不惊。为民祈雨精诚,灵石有应如望。人诚、佛灵,上苍感动,人民感恩,虽不乏有赞誉之意,但事出有因,真实反应了明代中后期人神共治,儒佛相互补的社会背景与兖州广大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诗来源于生活,洗炼后又高于生活,诗人做到了。为我们今天研究鲁藩及地方官员为民“迎石佛寺灵石祈雨”,留下了真实的佐证。
丁已元夕偕玉铉宇凤池兴隆寺观塔灯
作者:朱颐媉
梵宇雄东郡,浮图坎位偏。根深蟠厚地,绝顶入廖天。扫垢明心印,张灯结胜缘。放光舍利现,倒影火龙悬。月鉴高低映,星珠上下连。千龛佛显圣,一念主增贤。合郡欢趋睹,八方望欲穿。歌锺声络绎,车马势喧阗。净土成炎土,香烟霭瑞烟。金银生气色,锦绣拥婵娟。影颤菩提树,花开金步莲。盈盈燕国秀,皎皎洛川仙。灼烁华簪耀,铿锵玉佩联。尘随罗襪起,风逐射兰旋。醉客挥歌扇,游童拾翠钿。乐哉跻寿城,快矣出迷川。共籍慈航度,谁登彼岸先。兔沉法揭晓,鸡唱世缘牵。会际上元夕,世逢丁已年。永传千载后,绝胜九枝燃。
《诗意鲁王府》第158页
(1)兖州兴隆塔史话
“佑国祚民生,千秋塔影佛光远;
伴慈云慧日,一朵莲花玉宇清。”
这是北京孟广祥先生入选《九州联谊》为兖州兴隆塔撰联。说明兖州兴隆塔历史悠久。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正月二十三日,第二次下诏在全国五十一个州起塔供养舍利。兖州是被选之州,当时称普乐寺。经过唐、宋、金、元朝代的沿革,由最初的普乐寺、龙兴寺、至明清的兴隆寺。2008年9月兴隆塔地宫出土:宋,释迦牟尼佛涅槃图鎏金银棺。宋,罗汉像盖瓜菱形金瓶及金顶骨真身舍利。这些佛教圣物国家一级文物,为宋嘉祐八年,碑刻上有“龙兴寺泗州院”佛塔修葺地宫供养瘗埋。明鲁藩辅国将军朱当眄有“铃声闻十里,鹤迹阅千年”,诗句赞誉兴隆塔。建国后,兖州人民政府多次对兴隆塔修葺。“塔上塔,塔藏多少古都故事;影中影,影映几分时代新风。”(《九州联谊》何金棠联)兴隆塔不愧是兖州胜景与人民的骄傲。
(2)诗注与创作背景:这首五言排律诗约在万历四十五年,是第九代鲁王朱寿任内(1601—1636),初封常德王,万历二十九年袭封。崇祯九年薨,谥宪王,泗水桥就是鲁宪王所建。“绝胜九枝燃”是指皇明九代孙鲁王朱寿。
(3)、诗作浅释:
诗题:是作者偕契友(杨)玉铉、熙宇、凤池四人丁已年上元夕,在兴隆寺饮酒观塔灯。用五言排律从宏观到微观叙述了上元节塔灯会的全过程。全诗共40句,每四句应为一个层次。按顺序从元夕至鸡唱,充满喧阗一夜的佛塔灯会。
首联四句,清晰、准确、勾勒出兴隆寺的位置,梵宇对浮图是佛门圣地。雄东郡,坎位偏。府寺所处,精确到方位在“八卦之六”坎位有点偏,用心独到。兴隆寺历史悠久,鲁藩亲王级别享用蟠螭。用“根深蟠厚地”,兴隆塔才能“绝顶入廖天”,寓意恰当。
颔、颈联八句,用两个层次,循循渐进的铺垫,因张灯需扫垢,因为正月十五结胜缘。灯悬似火龙,舍利放佛光。月明映神州,星灯相辉映。“千龛佛显圣,一念主僧贤”,九代皇孙鲁国主心系民生创伟业。佛祖护佑鲁藩之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腰联五个层次共20句,是上元灯会的主要内容。第一个层次四句,灯会的气势,用合郡、八方说人,用络绎不绝的歌声,车水马龙的喧嚣烘托气势。第二个层次至第五个层次,是狂欢的实况。佛门净土,因上元灯会成了乐土。此时千龛佛前祭神礼佛燃香,千万盏灯烛燎燃的香烟,江城瑞烟霭云,祥云绕塔,金身佛像,梵宇辉煌,一片锦绣拥婵娟,拟人喻雾,相得益彰。菩提树,金步莲,燕国香,洛川仙。人乎!灯乎!叠字点睛,盈盈皎皎美貌如仙。贵妇华簪珠光耀,王孙公子玉佩联,人头攒动游客如云。风起射兰香,尘落丝衣袜。契友四人推杯换盏,即兴辞赋,酒不醉人人自醉,骚客挥扇乐逍遥,游童低头时翠钿。乐哉!快哉!齐登寿域,快出迷川。
第九个层次前两句,阐述佛教理论,教义中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来说,都有强烈的吸引力。整个社会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宗教氛围,更何况鲁藩贵胄们呢?“共藉慈航度,谁登彼岸先”,后两句:明月西坠,法门欲晓。鸡鸣雾散,从佛门又回到人间,塔灯因世缘而牵。
尾联四句是全诗的总结。今年的上元节,时奉丁已年,皇明九世孙朱寿举办的这场与民同乐的上元塔灯会,将“永传千载后”。此次的塔灯会,虽不能与张岱所述《鲁藩烟火》相媲美,终因国力渐衰,不得不借助法门兴隆寺之力来举办上元节灯会。用五律排诗,将在梵宇浮图之处举办塔灯会,表述的气势恢宏,细致如微。其中“盈盈、皎皎”写作手法与辛稼轩的“青玉案.元夕”中“笑语盈盈”、“灯火阑珊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多了些佛教文化,应是逸品之作。
鲁藩“诸天寺”与佛教文化兴与衰
(一)鲁城十望(七)诸天寺
作者:朱颐媉
招提重创古城隈,贝殿珠宫霄汉开。
我欲逃尘住幽境,万缘消尽见如来。
《诗意鲁王府》第114页。
注:鲁城十望:燕京、泰山、东海、峰山、洙泗、舞雲台、诸天寺、灵光殿、元君祠、平阳厂。《市隐堂诗草》集卷一,七言绝句。
(1)、关于诸天寺:
清光绪十四年版《滋阳县志》载:“诸天寺,在南关迤东,雩雨台西,明鲁敬王建”,(卷六.古迹志第八页)
鲁敬王:朱寿鏳,鲁恭王朱颐坦庶六子。明万历九年(1581年)四月,初封富平王。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袭封鲁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薨,无子。(《兖州明代鲁王府》第52页)
笔者曾与2016年参加兖州民间文史研究会撰写《诸天寺村村志》活动。村因寺而得名,是历史文化名村。曾流传着鲁王先建诸天寺,后建泗水桥之说。鲁敬王朱寿鏳袭封鲁王后,踌躇满志,心系民生,想在泗河官道渡口处修建一座大桥,做一番惊天伟业。因泗河水泛滥不成,经高僧指点,须在建桥处修建佛寺,求佛祖保佑,才能建成泗水桥。鲁敬王在位四年(1597年—1600年)内建成了金碧辉煌的“诸天寺”。天不遂人愿,宏图未了,撒手人寰。新建诸天寺却给鲁藩之国又增添了一处胜境。王孙布衣朱颐媉,鲁城十望应是诸天寺竣工之后而作的。
(2)明朝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在位46年的嘉靖时期,崇道排佛,使明中时的百余年间,将佛学界死气沉沉达到了低谷。到了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在位47年的万历时期,使明后期的佛教文化一度中兴。由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慈圣太后信佛,万历二十七年,神宗皇帝为庆祝母亲的寿辰,便敕书峨眉山白水寺,建高大无梁砖殿,将普贤瑞像保护起来。于是僧人按天圆地方的古老学说,设计了这个上圆下方,顶状穹隆砖拱结构的无梁殿。万历皇帝又赐额为“圣寿万年寺”,以祝母亲,圣寿万年。万寿寺从此沿称下来。(《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名胜典故》第193页)明万历年间又呈现“礼佛上自帝王,下至贫民百姓”社会氛围。鲁敬王顺应时代潮流,创建“诸天寺”也许是明智之举,或许是与朝廷保持一致的一种 策略吧。
(3)诸天寺:七言绝句浅释:
鲁城十望,是一组七言绝句,选胜地之境。作者以深厚的佛学功底,如叙常语,平淡中见深奥。选用视角是站在兖州城头上,放眼四望。首句就意味深长,招提是寺院别称;“重创”二字体现了经嘉靖佛教文化跌到低谷,又迎来万历崇佛的新气象。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在这里“古城隈”。第二句佛学典故:贝、螺都是佛家法器,那么珠呢?“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梵文“明珠”的音译,比喻圣人”。(《图说中国佛教史》吴平著,第228页)用贝殿、珠宫,比拟可见作者对佛学研究的程度。霄汉开:据说诸天寺前大殿中间供奉佛祖塑像,两侧共塑三十二尊诸天佛像。后殿正中供奉佛祖,两边各塑十八罗汉。佛教称佛的上足弟子为罗汉。重创的招提称“诸天寺”再合适不过了。这都是笔者根据资料所浅释。而作者只是远望“贝殿珠宫霄汉开”,宏观的手法让读者去揣测。上片两句说的是新创佛门圣地,下片就是居士众生。我,既作者,欲逃尘,脱离尘世间,住法们静地修行。但必须“万缘消尽”才能成正果见如来。这末句是对“贝殿珠宫”一个准确的答复。这首七言绝句,简约不失精炼,用一个“望”字,只写轮廓,不加细琢,其内涵颇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读者的想象空间可以任意的伸缩与扩张。
丁已秋霁访玉铉词丈
游诸天兰若晤美方上人
作者:朱颐媉
孤城八月初,苦遭风雨困。市朝波澜阔,断绝故人信。凉云开新霁,广陌泥潦尽。来访子云庐,茶烟浮竹润。主人迎我咲,咲我霜满鬓。各言离居苦,何处堪逃遯。步出东郭门,水木破积闷。南登大石桥,路绕诸天近。山门枕泗流,野殿古槐荫。上人时禁足,风姿秀而俊。夙赋聪慧性,禅理妙谈论。万象悟真空,三乘了疑问。楼台倒影名,钟梵扬清韵。重订后游期,皎月天心印。
注:词丈:对前辈诗人的敬称。庐:房舍、茅庐。遯:遁,逃避。
大石桥:贤王桥,鲁义桥,泗水桥。
(1)词丈杨玉铉:在《市隐堂诗草》集中出现最多。年龄比作者稍大。前面“丁已年兴隆寺饮酒观塔灯”也出现过,那是正月十五,这是七月苦雨八月初,应为同一年的诗作。在“长歌行赠杨玉铉契丈”中有“磊落杨夫子,风流独尚去。君门献三策,未遇一凄然。”之句……“归来励志志转坚,三坟五典勤精研”“舞雩圃分韵挥毫,市隐堂一醉忘形”。末尾有“与君胶漆,早年投意气,金兰晚相保”。应是这位王孙布衣一生的诗文契友。
(2)宪王朱寿鋐建泗水桥:
鲁宪王朱寿鋐,端王朱颐坦庶七子,万历九年(1581年)四月初封常德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袭封鲁王,崇祯九年(1636年)薨,在位35年。继承王兄遗志,连续六年去诸天寺进香奉供,祈求佛祖保佑创建大石桥。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敬王与宪王的诚信,感动了一位高僧,高僧对鲁王说:今后五年内不旱不涝,泗河不会发大水,苍天助你五年内可建成大桥。宪王朱寿鏳捐出自己20年的俸银数十万两,并率领鲁王府百官再次到诸天寺祭拜诸天佛祖,招工备料,择日开工。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历时五年泗河大石桥准时竣工。兖州鲁王创建泗水桥,受到神宗皇帝的赞赏,封泗水桥为全国二十四座名桥之一。钦派礼部尚书王铎来兖州,亲书“泗水桥”镌刻在龟蚨螭首御制碑上,立于泗水桥头。建桥之初,兖州曾一度称大石桥、贤王桥、鲁义桥。泗水桥一直沿用至今。
(3)诗作浅释:
《诗意鲁王府》第124页这首五言古诗,作于丁已秋,应是明万历四十五年,全诗二十八句应为七个层次。前片三个层次十二句是访友,后片四个层次十六句内容是游诸天寺会晤美方上人。
七月涝雨成灾,城外汪洋一片,城内积水难泄,市街波澜,府城水围城孤。前四句写因遭苦雨困,断绝故人信。
八月初,凉云开新霁,久违的太阳使泥潦尽,抓紧去子云草舍访故人、契友。草舍竹林,因雨疯长,待客的茶中泠着竹润清香。第三个层次四句:胶漆之友,金兰之契,几日不见如隔万阻。玉铉笑我白了双鬓,客叙离困之愁鬓才染霜。这场苦雨呀,连逃避的地方也没有。“各言离居苦,何处堪逃遯”。
下片四个层次十六句:访了杨词丈叙了离困苦。步出东城门,向大石桥方向走。水清木秀,多日积闷顿消。今日访诸天寺离诸天寺创建已过去尽20年。光阴似箭,岁月催人老,吾已两鬓染霜。鲁城十望,是宏观的表述,今“南登大石桥,路绕诸天近”,不仅实游,而且会晤上人美方。诸天寺坐北朝南,巍峨不失皇家色彩,得泗水润泽,奇木参天,古槐夹道,莲洁修竹茂,梵宫角铃悠。荫中韵着野,野中泛着幽,方丈云游远,上人迎施主,仪表姿里秀,天赋聪质慧。“慧、性”既佛门讲的八正道。何谓八正道:一个人怎样才能从苦恼中解脱出来呢?释迦牟尼为人们指出八条正确的道路,即: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八正道又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正见、正思维属于“慧”。正精进就修持的态度而言是全面的,正精进也是“慧”的一种表现。(吴平著《图说中国佛教史》)因为美方上人是“夙赋”的聪慧,虽年轻却能口吐莲花,妙谈禅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已久,不仅被中国人所接受,逐渐趋向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南北朝时就有了“南义”与“北禅”之说。即:北方重禅宗,禅的精髓在“悟”。美方合掌道:万象悟真空。施主又请“三乘”之秘?乘是“承载”或“道路”之意,大乘佛教则以普度众生,修持成佛,建立佛国净土为最高目标。小乘佛教:偏重自我解脱,已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三乘了疑问”,禅茶本一味,上人点迷津。
诸天寺在泗河堤隈,七月涝雨积水成泊,秋霁初晴,贝殿珠宫楼台倒映,钟馨梵音清韵悠扬。当年“我欲逃尘住幽境”,今日听禅犹未兴。再约游期:月圆仲秋,“皎月天心印”。
诸天寺
作者:朱颐媉
古寺无僧住,高秋有客过。
寒烟墟野殿,荒境掩松箩。
龙去风云吟,鹤巢岁月多。
斜阳空伫立,骚首独长歌。
(《诗境鲁王府》第150页)
(1)创作背景:这是笔者选录的《市隐堂诗草集》卷三,五言律诗,是第三首有关诸天寺的律诗,推测应是崇祯年间。第一首是鲁敬王建诸天寺,应在(1596—1600)年,历鲁宪王(1601—1636)35年,鲁肃王(1636—1639)年,鲁安王(1640—1642)大约诗作于鲁肃王朱寿镛与鲁安王两任之间。作者已是晚年,与第一首已过去40年。
(2)诗作浅释:
诗风老拙,开门见山,古寺无僧。节令高秋,客为江亭,市隐居士。颈句联是实写,寒烟为虚,荒境为实。梵殿荒墟,月台松箩。寂静显空旷,幽野生寒烟。昔日的“贝殿珠宫”龙去风云吟,辉煌不在。古松棲鹤,宇墟寒烟,谈禅说悟的美方,不知去何处云游?寺庙挂单?使“古寺无僧住”。尾联二句:空与独字是全诗点睛,是主旋律。整个诸天寺只有客一人。斜阳,既比喻客,已风烛残年。每个人都是过客,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谁也无力回天。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只能面对古寺墟殿空伫立,独自叹息“搔首独长歌”。诗是心声,诗言志。虽未鲁藩皇室,却似王孙也布衣,他饱读儒学经书,无愧于天地,用他的毕生精力“九十春光,回头处,多少繁华消歇”。亲眼目睹了明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来自北方女真族是民族侵扰,鲁藩之地也是动荡不安。仅从“诸天寺”三首诗篇中就不难看出,明末半个世纪佛教文化,也因大明王朝的衰落而又陷入低谷。王孙布衣江亭公,只能用诗来释放他心中的块垒,虽然他带着遗憾,先登彼岸,出了迷川,他却毅然的将《市隐堂诗草这部》这部“鲁藩诗史”的巨著留给后世。并将四百多年前明代鲁藩之国诸多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传给后人。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当年的皇城王府已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记依然留在这片孔孟之乡的沃土之中。泗水桥依然如故,诸天寺墟殿山头被妥善保护,街名沿用,中御桥拓宽重修。诗意中的鲁王府诸多文化移韵始终滋润这兖州这方圣土。
“怀古以励志,掩卷当奋发”,我们生逢其时,担负责任,力尽绵薄,为文化传承,为情理之事,将兖州明代鲁王府与佛寺文化——《诗意鲁王府》古诗浅释之二,匆匆完稿,以飨读者,不当之处,敬请万家读者赐教。
2022年4月18日第三稿 于银宇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