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高俊喜 ‖ 名留简册几千春 ——会稽女子李青莲新嘉驿题壁诗新解

来源:本站    作者:高俊喜    时间:2024-12-21      分享到: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兖州府新嘉驿发生了“一句诗成千泪垂”,“会稽女子新嘉驿题壁三诗”的事情。此女子虽红颜薄命,却“词赋铿锵音韵悠。”她留在驿壁上的三诗,赢得了无数人的同情,不少文人墨客吟后纷纷唱和,一时成为诗歌唱和的奇闻。

万历四十七年,正是明鲁藩皇明九代孙第十任鲁王朱寿鋐任内。“朱寿鋐,万历三十年(1602)封王,甚贤,每遇灾荒,他都“必为赈济”,及时向灾民发放粮款,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神宗皇帝颁旨向鲁王朱寿鋐赐玺书褒奖……正是神宗皇帝的这次褒奖,才使得朱寿鋐毅然决定捐二十年俸禄,修建困扰历代鲁王二百多年,连接南北七省通衢的泗水桥,以实现自己造福天下的宏愿。“《兖州明代鲁王府》(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十六辑,第119页)泗水桥称为明代全国二十四名桥之一。“鲁国石虹”誉满神州。

创建泗水桥历时五年(604—1609),十年后万历四十七年(1619),会稽女子随夫返燕,正是过兖州府泗水桥,夜宿新嘉驿,才发生了“以泪和墨,题三诗于壁上”。她虽为一匆匆过客,因中国的“诗林清韵”而能“名留简册几千春。”

四十年后,清顺治十六年(659),山东提学施闰章慕诗而来新嘉驿,询驿卒秦登科,能诵其诗,施闰章作文和诗“可怜一夕销魂尽,博得千年客泪垂”。予为连同他人的唱和诗,刻成碑,建亭护之。凄婉的动人故事,因诗而流传,将这位无名无姓的弱女子,推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竿头。

在兖州,唱和诗不仅刻石成碑,而且载入清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志·文艺志》与清光绪十四年《滋阳县志·杂记志》中,流传有续。兖州文史学者樊英民先生著《兖州史话》(兖州文史资料第七辑)将这发生在明代的遗闻轶事整理入书。并在樊先生主编《兖州历代碑刻录考》(兖州文史资料第十辑·第439~440页)“新嘉驿会稽女子题壁诗刻石(女儿碑)2件”作了更详细的介绍。时光荏苒,金石也会湮灭,施闰章的刻石已佚,无影无踪。好在有幸王大中先生主编《兖州记忆中》(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二十三辑.第331~334页),以“古迹传说”编辑入书。使会稽女子的题壁的故事,仍然不时拨动人们的心弦。

中国是一个文明与诗的国度,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是才子,词是佳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古典诗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它如江河泻地,日月行天,经千年而不朽;似星耀河汉,玉润灵山,历百代而璀璨。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述:“诗歌在中国已经替代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修辞方式)和诗卷(思想内容)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它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人间辞话、古典诗词修辞例语》(田望生著,绪论、第5页)

会稽女子“幼攻书史”,年方及笄。却嫁错了郎,而且是小妾。不堪忍受“河东狮吼”与“鞭箠乱下”之辱,下定决心“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灭无闻”。是诗的力量,促使她“以泪和墨,题三诗与壁上”。庶知音读之,悲予生之不辰,则予死且不朽。

录题壁三诗:

(一)银红衫子半蒙尘,一盏孤灯伴此身。恰似梨花经雨后,可怜零落旧时春。

(二)终日如同虎豹游,含情默坐恨悠悠。老天生妾非无意,留与后人作话头。

(三)万种忧愁述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此时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一位饱受林下之风熏陶的会稽女子,以三诗题壁,不仅赢得天下文人墨客对她凄苦悲凉的身世与处境所惋惜,更得“知音”竟相唱和。凄婉的故事已成传闻,也使兖州新嘉驿名扬天下。诗虽不朽,题诗人是谁?却无人问津,如同一团迷雾,一直缭绕至今。

笔者退休后多年致力于兖州民间文史的研究,同时注重对兖州明代鲁王府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曾参于《兖州明代鲁王府》的撰写工作。当地人研究当地的文史,不仅有特定的优势还充满着对历史的尊重和浓郁的情怀。去年有幸得到一册《诗意鲁王府》,我怀着激动与崇敬的心情多次拜读,竟有意外与惊喜的发现四百年前“会稽女子”是谁?今天终于迷雾撩开,拨云见日,历史的疑问,终究得到历史的佐证,才能得到答案。

这位能揭秘历史疑团的人物,是明代兖州鲁藩皇室朱颐媉,字江亭,号市隐居士。史书上几乎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他大约生活在明中后期嘉靖至崇祯年间。他寿高九如,以一生的丰富阅历凝结成五卷本诗集,为其名曰《市隐堂诗草》刊于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明万历四十七年,江亭公年逾七十,《市隐堂诗草》卷二,收录了“和会稽女子李青莲三首”与“挽歌三章为李青莲作次前韵”诗作。

登录如下:

和会稽女子李青莲三首

(其一)红颜薄命逐征尘,谷底幽兰暂寄身。满眼东风桃李月,孤根不识艳阳春。

(其二)早师李杜友苏欧,词赋铿锵音韵悠。圣主恩宽容入试,定魁金榜占鳌头。

(其三)颖敏才情俊秀姿,五车读尽正芳时。君王若早知名姓,召入宫中作女师。

挽歌三章为李青莲作次前韵

(其一)青莲玉骨早成尘,狼虎丛中难寓身。坟掩蓬蒿三尺土,名留简册几千春。

(其二)烈女香魂何处游,蓬莱仙路去悠悠。知音词客堪垂泪,负腹将军不点头。

(其三)惠性兰心玉树姿,风霜蚤折使人悲。   词林胜有怜才泪,不为青春少妇垂。(《诗意鲁王府》、第11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国人骄傲和荣耀的就是古典诗歌,如果没有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化将不知褪却多少光彩。中国文学的亮点也在诗歌,古代中国人深厚的思想感情讲道义的人文情怀,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内涵,在诗歌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会稽女子在新嘉驿之诗题壁引发的凄婉故事,首先在兖州府迅速传开。是诗的魅力,使弱女子“一句诗成千泪垂”。鲁藩皇明第八代孙朱颐媉,应该是最早闻讯的兖州府诗人,年已七十余岁,西赴新嘉驿,先吟为快,是最早记录会稽女子题壁三诗,并清楚的知道作者是李青莲。回市隐堂挥毫和之。江亭公即羡慕会稽女子的“五车读尽正芳时”才华,称她为“谷底幽兰”与“颖敏才情俊秀姿”。虽然未承相见,以诗论人,应为虚写。江亭公以忧国忧民之心,倾悲壮惋惜之情,采用细腻婉约之韵为李青莲和诗三首。也许后来听传闻“青莲玉骨早成尘”。又挽歌三章为李青莲作次前韵。倾述了知音们“词林胜有怜才泪”,悼念才女李青莲“坟掩蓬蒿三尺土,名留简册几千春”。这位天潢贵胄的诗人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知音词客堪垂泪”的共鸣,用惜才的之墨“惠性兰性玉树姿”大书对李青莲的赞美。朱颐媉应是最早为会稽女子李青莲和韵唱和的兖州府诗人之一,将三首和诗、挽歌三章收入《市隐堂诗草》第二卷内。

四十年后,清顺治十六年(1659),山东提学施闰章过新嘉驿,会稽女子题壁诗被风雨剥蚀,早已无迹可存。询之,幸有老驿卒秦登科,虽年七十余也,只能诵其诗,而不知其名。施闰章只能随韵和之“泪入邮亭三尺土,莫教芳草更生春。“只能对会稽才女惋惜”可怜一夕销魂尽,博得千年客泪垂。”并且“予为刻之于石。正是由于施闰章及许多知名词客的争相唱和,故会稽女子绝命题壁诗才能传于后世,其功莫大焉。遗憾的却始终不知会稽女子的芳名。

风云已去,时光过隙。是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其精髓,才能将“会稽女子新嘉驿题壁诗已流传四百年。吾也因拜读了《诗意鲁王府》才能有幸神交古人,鲁藩皇族朱颐媉其诗作“和会稽女子李青莲三首”,及“挽歌三章为李青莲作次前韵”。与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七年,“会稽女子新嘉驿题壁诗”完全吻合。有朱颐媉作和诗、挽歌为证,当年的会稽女子就是李青莲。遗憾了四百年来的疑问终究有了答案,使笔者心潮澎湃,由衷的感觉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仅以掘句:“以泪和墨,明万历,会稽女题诗新嘉驿;挽歌唱和,四百年,李青莲芳名终知晓。”作为本篇的结束语,也为研究鲁王府文化再添新作而欣慰。从今以后,这件历史遗闻轶事,将更加完美的“名留简册几千春”。

二零二二年九月一日于墨香斋

注:参考书目

《诗意鲁王府》朱明川主编,中国书画艺术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次印刷。

《人间辞话,古典诗词修辞例语》田望生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第11月第1次印刷。

《兖州史话》樊英民著,兖州文史资料第七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次印刷。

《兖州历代碑刻录考》樊英民编著,兖州文史资料第十辑,齐鲁书社出版,2013年12月第1次印刷。

《兖州明代鲁王府》主编杜心广,副主编杨陈丽,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十六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次印刷。

《兖州记忆·中》王大中,蒋国强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兖州历史文化丛书第二十三辑,2021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