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张蕾 ‖ 这个清官,我喜欢——观摩祁剧《清官李蛮牛》
说到清官,我首先想到的是包拯和海瑞。在我的心目中,包拯和海瑞是清官的代言人,他们廉洁公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他们为官一世,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一身正气办实事;他们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真实地存在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专家认为,文艺作品里的包拯,有被神化之嫌,作者将历朝历代传奇的断案故事堆放在他身上,使其成为箭垛式的中国福尔摩斯,给人不实之感。而文艺作品里的海瑞,则太过真实,真实得与真人相差无几——他总被领导打压,被属下排挤。他几次被罢免,又几次被任用。他非黑即白的处事理念,与时代格格不入。他如一支锋芒毕露的利箭,不断被人折断。纵使他有经世之才、凌云之志,终因过于刚正而无法施展抱负,故文艺作品里的海瑞显得可敬不可爱。
祁剧《清官李蛮牛》中的李蛮牛,如包拯海瑞般真实的存在过,如包拯海瑞般追求廉洁以身作则,如包拯海瑞般赢得天子喜欢百姓爱戴,却不似包拯海瑞般在历史的长廊里刻下醒目的名字。翻开大清王朝的历史,我没有寻到李蛮牛的身影,也许是他只是湖湘一知县,在湖湘兜兜转转二十多年的老知县,虽有“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誉,终因人微言轻而被泥沙所掩埋。
真实的李蛮牛我没有在历史的长廊里寻到,从汪荡平、孙海云两位老师的作品里,我看到一个可敬、可爱且智慧的清官形象,他离我们很远,又似乎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下面,我节选几个片段具体来说说。
第三场,这颗官印好烫手
贪官袁老搜擢升府台,即将赴任,他急于将烂摊子甩给下一任知县。此时他的小弟陆典吏抓到刁民一枚,得知此人拒制官差挡他财路,袁老搜恼羞成怒,也不容人分辩,直接要用刑。刁民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将袁老搜及其衙役唬住。匆匆赶来的秀娘(李蛮牛夫人),亮出刁民即新任知县李蛮牛的真实身份后,袁老搜顿时换上一副笑脸。当李蛮牛问袁老搜为何要压低铁铐官价时,袁老搜不打自招,将自己以权谋私、擅降官价、盘剥百姓、中饱私囊的罪过统统甩锅给他的小弟,且不容小弟分辩,即刻收监。李蛮牛建议趁热打铁,将案情审个清楚,袁老搜却跟他和稀泥。此时的袁老搜,一心只想交接官印,甩掉烂摊子,溜之大吉。于是,在袁老搜和李蛮牛之间,上演了一出妙趣横生的官印交接戏。
当袁老搜将官印硬塞给李蛮牛时,李蛮牛唱:一颗官印沉甸甸。袁老搜意味深长地告诉他:里头有权又有钱。李蛮牛感叹,说袁大人,你这颗官印好烫手呀。袁老搜则调侃他:一烫抵三鲜。趁热吃,味道好。塞掉官印的袁老搜即刻开溜,却被李蛮牛叫住,且将官印奉还。袁老搜见李蛮牛不开窍,边塞官印边点拨他。袁老搜唱:李大人是驾轻就熟的老知县,这官印交与你视事行权。李蛮牛当然知道接官印便是接烂摊子,假装叫苦,说袁大人苦心经营这些年,牵牵绊绊在其间我也为难,再次将官印退回。袁老搜接着点拨李蛮牛:你与我本都是同道中人,你帮我我抬你理所当然。顺手又将官印塞给对方。李蛮牛嘲讽道:你这是给我传授的官场真经?仍将官印退回。袁老搜并不气馁,继续点拨对方:些许小事,何必为难。李蛮牛仍旧叫苦:摊子太大,难以周全……在两人一来一往的推送中,袁老搜逐渐失去耐心,开始打官腔,说新官理旧账。李蛮牛理直气壮,说我不想买单。袁老搜咄咄逼人:理旧账。李蛮牛毫不退让:不买单。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袁老搜,见自己唬不住属下,反而软了下来。那不是李蛮牛想要的,他好不容易煽起来的一把火,不能让它灭了,他得再添一把柴,让火烧得更旺。于是,李蛮牛故意盯着袁老搜后面看,袁老搜问他看什么,李蛮牛一语双关,说我看看你这后面……干不干净?火终于从袁老搜心里喷出来,他大发官威,斥责对方。李蛮牛假装服软,让袁老搜误以为他开窍了。殊不知这正中李蛮牛的下怀,达到他“接官印我欲擒故纵他失算,理旧账谅他不好再阻拦”的目的。
这段戏很精彩,编剧一步一步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两位演员生动而形象地演绎了智慧的李蛮牛与狡猾的袁老搜之间的博弈。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便是悬在空中的那颗官印,有喧宾夺主之嫌,且禁锢了演员的发挥。
第四场 真假只在人心中
为理清旧账,李蛮牛争取到袁老搜的小弟陆典吏,让其将功补过,再从袁老搜属下官吏开刀。他将众人召集过来,告诉他们自己得了一本糊涂账,要请他们参详。没想到公堂上呈上来的账本变成杀猪刀和磨刀石,搞得众属官莫名其妙。李蛮牛一如既往地幽默,说自己要带他们玩个新花样——盲查账目。不等众属官反应过来,李蛮牛便令衙役用布条蒙上他们的眼睛,又将他们的双手放在磨刀石上。一阵磨刀霍霍声后,李蛮牛告诉众属官:今日查账只用耳,诸位千万莫装聋,稍有差池快刀下,剁掉爪子见血红。吓得众属官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接着,李蛮牛开始攻击众属官的心理防线,他故意问陆典吏:这刀磨出锋芒了吧?陆典吏很配合他,说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剁猪脚是小菜一碟。李蛮牛随即重拳出击,厉声对陆典吏说,我每报出一笔账,你就把那双拿钱的爪子给我剁下来!吓得众属官瑟瑟发抖,放在磨刀石上的手来回伸缩。
正当众属官恐惧之时,李蛮牛报出第一笔糊涂账:光绪甲申年,马尾海战购粮款……当事人不由自主地将手收回去。李蛮牛幽他一默:咦。手莫动。来来来。把爪子放好。陆典吏眼明手快,不会剁错。陆典吏照样配合着李蛮牛,说我保证稳、准、狠。又开始磨刀霍霍,一副准备剁手的架式。当李蛮牛再次报出第一笔糊涂账时,经办人立即把手缩回去,陆典吏的刀砍在磨刀石上,故意做出就差那么一丢丢的样子,吓得经办人赶紧跪地求饶。李蛮牛乘胜追击,搞定第一笔糊涂账。紧接着,他用同样的办法搞定第二笔糊涂账。其他属官听此情形,恐惧不已,心理防线一一崩塌,糊涂账全部水落石出。
这段戏看得我捧腹大笑,观众的掌声也是此起彼伏。一个幽默、勇敢、智慧的清官形象,牢牢地立在我心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块磨刀石,像一面巨大的照妖镜,照得众属官丑态百出。这一创意,我很喜欢。
第五场百姓心里有面镜
袁老搜将官印交接之后,便要开溜了。怎样让袁老搜在李蛮牛的管辖范围内绳之以法,两位编剧依然沿袭前面的创作风格,继续挖坑作戏。
当袁老搜及其家属离开邵阳时,李蛮牛夫妇假意相送。途中路过吞官岩,李蛮牛对袁老搜说,据说这块岩石当官的上去走一遭,清官平平过,贪官滚下坡。袁老搜自然明白李蛮牛话中有话,顺口打哈哈,就是不往套里钻。这时候,衙役押着戴枷的陆典吏与众属官来了,袁老搜有些吃惊,不知道李蛮牛又耍什么花样。李蛮牛告诉他,他们涉嫌贪腐,在押候审,看在你们同事多年的情分上,特意让他们前来送行。袁老搜估摸着李蛮牛又要给他下套,不愿多说,就想脱身。却被四邻八乡赶来看李蛮牛审石头的百姓团团围住,他们嘴里嚷嚷着要看李大人审石头,身体却围住袁老搜不让其脱身。李蛮牛走到石头边,装模作样问:石头啊石头,人人叫你吞官岩,难道你真有此奇能吗?一个早就安排好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天外神物,信则灵矣!李蛮牛又问:我今一试,可否显灵?这次石头没回音了。一旁急于脱身的袁老搜见有隙可乘,立即走过去攻击李蛮牛:装神弄鬼,蛊惑人心!来呀,将这妖石给我砸了!李蛮牛暗喜,他不怕袁老搜攻击,就怕袁老搜不参与进来,不钻他设下的套。既然袁老搜进套了,剧情便可以按他设计的剧本正常走了。李蛮牛接着问石头:常言道,清官平平过,贪官滚下坡。可真灵验——这次石头也有回音了:你来试试。试就试,李蛮牛二话不说,跨上吞官岩,在百姓的欢呼声中顺利通过。
接下来,李蛮牛要想办法将袁老搜推上去。他对袁老搜说,你也来试一试?袁老搜并不进套,直接怼他:你在这里给我下套?旁边的人开始帮腔了,说心中无冷病,大胆吃西瓜!其他的百姓又围住袁老搜不断起哄:走一遭。走一遭。被逼得无路可走的袁老搜只好试一试。
袁老搜没想到,他跨上吞官岩的那一刻便心虚了,他强撑着不表露出来。当百姓们唱起“吞官岩,两头翘,中间一个大包包。民心天意见分晓,清官贪官走一遭”时,他心儿慌来腿儿摇。百姓们接着又唱:百姓心中有面镜,能照神仙能照妖。袁老搜仿佛看见自己就站在照妖镜下,几乎被照出原形来。他开始害怕了,想着为人做了亏心事,就怕天雷头上敲。他的脚也不听使唤了,好似被千把刀扎着,让他动弹不得。李蛮牛见此情形,知道火候已到,他问众属官:光绪甲申年,马尾海战购粮款,是谁吃的大头?众属官见老虎变成了病猫,不再有所顾忌,纷纷指着袁老搜说:他。袁老搜!李蛮牛又问:光绪乙酉年,三海大修工程采石款,是谁吃的大头?众属官又指着袁老搜说:还是他。李蛮牛接着问:光绪壬午年,朝廷钦拨赈灾款……众属官依然指向袁老搜。袁老搜终于崩溃了,从吞官岩上滚了下来,似乎印验了那句“清官平平过,贪官滚下坡”的谶语。这谶语之所以成真,不是被神仙所操控,而是李蛮牛一手导演。
这样有趣有味有智慧又有戏剧性的一段戏,我无法不喜欢,观众无法不喜欢。喜欢之余我也在想,若是将袁老搜过吞官岩时的恐惧心理再放大一些,动作再夸张一些,会不会更有趣呢?
嚼了这么多两位编剧嚼过的馍,再嚼就该吐了。来个总结吧。
祁剧《清官李蛮牛》编得好导得好演得好,是一部戏味十足、很有现实意义且不断给人惊喜的大戏,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以身作则的知县、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温情的丈夫,一个体恤百姓疾苦的父母官、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湖南省祁剧院的演员竟如此优秀,尤其是秀娘的扮演者肖笑波的表演,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都能深入人心。若是将祁剧《清官李蛮牛》比作一顶皇冠的话,肖笑波无疑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祁剧中的清官李蛮牛,不似包拯断案如神,也不似海瑞跟领导硬杠,他用智慧推倒贪官,用正直赢得民心。他向观众传递的,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胆气;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罗话短长”的正气;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豪气……
清官李蛮牛,如黑暗里的一缕光,为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增添了一抹亮色;如寒冬里的一把火,为晚清灾难深重的湖湘人民带去些许温暖。
这个清官,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