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文艺志 ‖ 白沙先生写给兖州别驾的诗/兖州历代诗选19
陈献章 (一首)
陈献章(1428—1500 年),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正统十二年(1447 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1483 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次韵奉答廷赞别驾王先生见寄
年去年来无复年,浮生此梦尚依然①。
不知草阁千峰外②,坐到蒲团几个穿。
马迹交时驽亦进③,鸟鸣哀处凤还迁。
兖州别驾怜同姓,不欠人间二顷田④。
【注释】
①浮生此梦:即浮生若梦。
②草阁:茅舍。
③驽:劣马。
④二顷田:指供温饱的田产,或作归隐意。《史记·苏秦传》:“且使
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庄 昶(一首)
庄昶(1432—1498 年),字孔旸,江浦人。明成化二年(1466 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谏谪桂阳州判,官至礼部郎中。早有诗名,晚年益豪纵。有《定山集》。
兖州逢白显
小系朝天万里舟,岂胜怀抱在西周。
老忻吾道逢知己,天送先生到兖州。
旅馆添杯更短烛,暮林随兴寄深秋。
白头又作明朝别,多少行藏醉倚楼①。
【注释】
①行藏:出处或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罗 璟(一首)
罗璟(1432 ~ 1503 年),字明仲,号冰玉,江西泰和人。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探花,授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祭酒。有《北上稿》。
谒颜庙
和粹真如四序春①,先师精蕴发躬身②。
为邦礼乐傅王佐,陋巷簟瓢乐圣人③。
虹气贯空遗井在④,龙纹绕石御碑新。
㴀容四勿为仁地⑤,千古寥寥愧后尘⑥。
【注释】
①和粹:平和纯朴,纯粹。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②精蕴:精深的含义。躬身:亲身。
③陋巷:颜回故居,在兖州文庙南侧,有石坊。箪瓢:典出《论语·雍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遗井:陋巷井,陋巷中有颜回吃水的古井。
⑤㴀:同芝,极深。四勿:《论语·颜渊》:“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试斯语矣。’”
⑥后尘:比喻在人之后。
吴 宽(一首)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苏州(今属江苏)人。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弘治初,以旧学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弘治八年(1495 年)擢吏部右侍郎,迁掌詹事府,东阁,专典诰敕。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博览群书,诗文典雅,兼工书法。有《匏翁家藏集》。
道经沂河①
四源合一水, 古河因以名②。
望之渺千顷, 永日汪然青③。
荡摇邹峄山, 映带兖州城④。
余波入漕渠⑤,资国功匪轻⑥。
蔬浚藉水部⑦,来往劳经营⑧。
欲渡免舟楫⑨,石堰筑且平。
临流一纵步, 鱼鳖不我惊⑩。
即欲穷其源11,何惜此数程。
念昔洙泗间12,讲业皆诸生13。
河广岂水然, 圣泽惟盈盈14。
兹游幸沾溉15,自庆非徒行16。
浴沂效前哲17,春服亦既成18。【注释】
①沂河:今称小沂河,发源于尼山,西流入兖州境,在金口坝南汇入泗河。
②以上写泗河名之所由来。
③永日:长时间。
④映带:景物互相关联村托。
⑤余波:分流。漕渠:运河。
⑥资国:为国家提供财源。匪:非,不。
⑦籍:仰赖。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明代称都水司,此指当时治水的官员。
⑧经营:筹划、施工。
⑨舟楫:泛指船。
⑩不我惊:不受惊吓。
11穷:追寻到底。
12洙泗间:春秋时孔子讲学的地方。
13讲业:研讨学问。诸生:指孔子的弟子。
14盈盈:水满溢貌。
15沾溉:时雨的润泽。
16非徒行:没白来一趟。
17前哲:古代贤人,此指孔子学生曾点。
18春服亦既成:《论语·先进》载曾点的话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沈 钟(一首)
沈钟(1436-1518年),字仲律,晚号休斋,人称休翁先生。天顺四年进士(1460年),明代诗人、书法家、教育官员,曾提学山西、湖广、山东等地。著有《休斋集》。
题新嘉驿①
行来古驿号新嘉,鞍马斜阳兴已赊②。
偶命奚童供笔砚③,何妨满壁画龙蛇④。
老怀淇澳千竿竹⑤,渴嗜庐舍七碗茶⑥。
却怪学仙人孟浪⑦,空将炉火炼丹砂⑧。
【注释】
①新嘉驿:明置,在今山东兖州西北三十二里新驿镇,旧名宾阳城。
②赊:松缓。
③奚童:未成年的男仆。
④画龙蛇:书法题壁。
⑤洪奥:博大精深。
⑥七碗茶:连吃七碗茶,每碗各有寓意。典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⑦孟浪:鲁莽、轻率。
⑧丹砂:辰砂,即硫化贡,古人炼丹的主材料。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字 ‖ 鲁藩邹平王/鲁藩世系考16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刘子钟与四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