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滋阳八景之南楼夕月
东郡趋庭日,
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
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
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
临眺独踌躇。”
杜甫《登兖州城楼》
如果有人问诗圣杜甫的作品中,哪一首最为人所熟知,《望岳》当是不二之选,而这首《登兖州城楼》,则因屡屡被列为杜甫诗集的篇首,亦不失为其姊妹篇之誉。而对于兖州来说,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首诗那么简单。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它是这座城市的文胆。因为它,滋阳八景中的“南楼夕月”,才成为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南楼夕月是滋阳八景之一。“八景”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话题,或者说中国文人特别喜欢的一个游戏。在明清时期,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八景或者十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向外地人显摆的话题。鲁迅先生在其《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称,“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西湖十景可缺了呵!‘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九经固古已有之,而九景却颇不习见,所以正是对于十景病的一个针砭,至少也可以使患者感到一种不平常,知道自己的可爱的老病,忽而跑掉了十分之一了。”鲁迅先生批评中国人的这种“十景病”,是对贪大求全的思维方式的反思,并不是真对地方上树立的文化风景名胜的否定。
八景或十景是地方文化的命名方式,既是一个地方的地标,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之眼。南楼夕月,就是明清时期兖州地方文化的一张显赫的名片;之所以称其为显赫,自然是因为有了诗圣杜甫的加持。
南楼,是唐代兖州的南城门楼,故简称南楼。在不同的时代,亦称为杜甫台,现在则称之为少陵台。
唐开元 二十三年(公元 737 年),二十五岁的青年诗人杜甫科举下第,出游燕赵后来到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杜闲。杜甫生于(公元712年)2月12日,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曾居于陕西长安县,这里埋葬着汉宣帝,陵墓称为“杜陵”;而宣帝许皇后的陵墓也在此,因其规模较小而被称为“少陵”。杜甫的家族渊源可以追溯至“京兆杜陵人”,他自己又曾在这一带居住,故为自已取了个“少陵野老”的别号,在他的诗中,也多次自称为“杜陵野老”和“少陵野客”。
客居于兖州的杜甫,呼朋唤友,访古寻幽,度过了几年此后不复再有的惬意生活。他在兖州期间的最大收获,莫过于遇到了他的偶像谪仙人李白,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双曜”奇观。而在创作上,杜甫则留下了格律诗的标高之作《登兖州城楼》。这首诗从其诞生之初,就被定性为经典,在其后诸多的杜甫诗集中,都占据着开篇之位。宋人编辑的《千家诗》,所收杜诗的第一篇,依然是这篇《登兖州城楼》。而这座城楼也因这首备受文人墨客推崇的诗,成为了一方文化圣地。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十子朱檀为鲁王,兖州撤州升府,城池南扩。南楼则保留了下来,城楼虽圮,仍然成为兖州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往来登临,络绎不绝,每当月挂苍穹,凭台远眺,把酒临风,即景吟哦,追忆诗圣风采。名字也随之改为 “杜甫台”。但滋阳八景中,仍保留了“南楼夕月”的篇目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 年)四月,鲁庄王庶六子朱当渍被封为滋阳王,将少陵台周围圈起,建为滋阳王府,直至永历四年(公元1605 年)滋阳王朱以英薨,延绵一百七十余年。
清代《滋阳县志》卷九记载:“杜甫字子美号少陵,襄阳人。父闲,开元中为兖州司马,甫随侍,有《登兖州城楼》诗。”该志卷六古迹志载:“南楼在东门内府河北岸,旧为兖州城楼。唐杜甫诗所云:‘南楼纵目初’者,后因其地为少陵台。明,在滋阳王府内。国初,知县赵惠芽建亭台上,并奉甫像于中,逐为郡城胜地。”
清顺治十七年(1657)滋阳知县赵惠芽在少陵台上建起了八角亭,内竖石碑一通,中刻杜甫坐像,旁篆书“杜公遗像”,上端刻杜甫《登兖州城楼》诗后署“上谷赵惠芽”,下端刻赵惠芽前任知县严翼玉草书《登少陵台怀杜子美》诗:“偶尔趋庭过儿东,南楼词藻古来雄。青徐海岱全犹昔,鲁殿秦碑半未同。台以君名留岁岁,石残荒草乱蓬蓬。秋声随我登台畔,挽念遗翎验远鸿。”亭前悬“南楼旧址”匾额,台北侧铺设石阶以便登临。荒芜数百年的文化地标重着盛装,成为兖州人除兴隆塔以外,又一登高望远的文化名胜。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滋阳知县赵惠芽在因政绩卓著,升任兖州知府。他又在少陵台东北侧,创建了兖州府书院,初名“文在”,后易为“景贤”“少陵”“东鲁”,因与西邻滋阳县书院“崇政书院”相对,又称“东书院”。兖州知府鄂敏在《重修少陵书院碑记》中称,少陵书院因建在“少陵故址,从此可垂不朽。”
民国时期,在此设“书院小学”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灵柩南归经过兖州,书院小学在少陵台八角亭旁降半旗致哀。
1956 年,少陵台上八角亭拆除,原置设报警岗楼,亭内的“杜公造像碑” 移至博物馆收藏。
1985年建少陵公园时,在公园内仿建了新的少陵台,台上建“望岳亭”,
亭内仿制“杜公造像碑”刊清代滋阳知县严翼玉、赵惠芽题诗。台前立碑刊“少陵台”三字,碑阴镌诗:“芳园移建少陵台,海岱青徐入目来。严赵留题余韵在,恭迎诗圣咏开怀。”皆时仼兖州县长王廉秀手书。
1998 年,兖州创修九州大道,对路北少陵台进行了保护性整修。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贺文键 ‖ 吃在潇湘水云间——湖南吃货传家宝典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张岱笔下的兖州鲁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