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张岱笔下的兖州鲁王府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3-31      分享到:


张 岱(七篇)


张岱(1597——1689 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等,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曾任鲁藩右长史。崇祯八年(1635 年)乡试不第未入仕,明亡后,隐居四明山,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上,以“小品圣手”名世。

对于17世纪最伟大的散文家之一的张岱而言,兖州鲁王府消逝的繁华,象征着整个朝代覆灭的悲哀和悔恨。张岱的父亲在 1627年前后曾任职于鲁王府,由于对道家吐纳之术共同的热衷,与鲁王之间有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张岱也因此目睹了鲁王府奢豪与繁华。他为此作了几篇出色的文章,记述了1629年过年时鲁王府内光彩夺目的灯会,壮观的烟花表演,这些新鲜而有趣的情节,与他见到的如海的菊花,一尺雪的芍药,在他的脑海反复酝酿,直到明亡之后才落笔成文。文中弥漫着的对逝去幸福生活的怀念,历历在目,挥之不去。1644年,鲁王因清兵入侵南下逃亡时,张岱在绍兴自己家中接待了他。数十年之后,他又撰文描述当时的人群、宴会和仪式时,字里行间杂糅的骄傲和黑色幽默,与其中的笃定和悠然,并无碍他自视为亡国的鲁国家臣。当然,张岱并非鲁国逝去荣光的唯一记述者。兖州被清兵攻克后,王府毁于大火。但它的残垣断壁,仍然还存在于诗歌之中。


鲁藩烟火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

“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①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②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注释】

①蹑:踩,插进,蹑足其间。

②尻:臀部,尾骨的末端。


鲁府松棚


报国寺松,蔓引亸委①,已入藤理。入其下者,蹒跚局蹐,气不得舒。鲁府旧邸二松,高丈五,上及檐甃②,劲竿如蛇脊,屈曲撑距,意色酣怒,鳞爪拿攫,义不受制,鬣起③针针,怒张如戟。旧府呼松棚,故松之意态情理无不棚之。便殿三楹盘郁殆遍,暗不通天,密不通雨。鲁宪王晚年好道,尝取松肘一节,抱与同卧,久则滑泽酣酡④,似有血气。

【注释】

①亸委:盘曲下垂貌。

②檐甃:一指砖砌的井壁,或者是砖的意思。

③鬣起:如动物颈部的长毛一样竖起。

④酣酡:像酒醉脸红一样的色泽。


鲁 王


福王南渡,鲁王播迁至越,以先父相鲁先王,幸旧臣第。岱接驾,无所考仪注,以意为之。踏脚四扇①,氍毹②借之,高厅事尺,设御座,席七重,备山海之供。鲁王至,冠翼善玄色,蟒袍玉带,朱玉绶,观者杂沓③,前后左右,用梯、用台、用凳,环立看之,几不能步,剩御前数武而已。传旨:“勿辟人。”岱进,行君臣礼,献茶毕,安席再行礼。不送杯箸,示不敢为主也。趋侍坐,书堂官三人,执银壶二,一斟酒,一折酒,一举杯,跪进上。膳一肉簋,一汤盏,盏上用银盖盖之,一面食,用三黄绢笼罩,三臧获捧盘加额,跪献之。书堂官捧进御前,汤点七进,队舞七回,鼓吹七次,存七奏意。是日演《卖油郎》传奇,内有泥马渡康王故事,与时事巧合,睿颜大喜。二鼓转席,临不二斋、梅花书屋,坐木犹龙,卧岱书榻,剧谈移时,出登席,设二席于御坐傍,命岱与陈洪绶侍饮,谐谑欢笑如平交④。睿量宏,已进酒半斗矣,大犀觥⑤一气尽,陈洪绶不胜饮,呕哕⑥御座旁。寻设一小几,命洪绶书策,醉捉笔不起,止之。剧完,饶戏十余出,起驾转席。后又进酒半斗,睿颜微酡⑦,进辇,两书堂官掖之,不能步。岱送至闾外,命书堂官再传旨曰:“爷今日大喜,爷今日喜极!”君臣欢洽,脱略⑧至此,真属异数。

【注释】

①四扇:即四门大开。

②氍毹: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③杂沓:纷杂,杂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篇章杂沓,

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④平交:平辈交往,平等之交。南朝陈徐陵《为梁贞阳侯重与裴之横书》:“卫青故人,多怀彼此,岂可文辞简略,礼等平交?”

⑤犀觥:犀角杯,又称犀角觥。

⑥呕哕:呕吐。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⑦微酡:犹稍醉。宋邵雍《小车吟》:“性喜饮酒,饮喜微酡。”

⑧脱略:放任,不拘束。《晋书·谢尚传》:“脱略细行,不为流俗之事。”


一尺雪



“一尺雪”为芍药异种,余于兖州见之。花瓣纯白,无须尊,无檀心①,无星星红紫,洁如羊脂,细如鹤翮②,结楼叶舌,粉艳雪腴。上下四旁方三尺,干小而弱,力不能支,蕊大如芙蓉,辄缚一小架扶之。大江以南,有其名无其种,有其种无其土,盖非兖勿易见之也。兖州种芍药者如种麦,以邻以亩。花时宴客,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者,毕用之,日费数千勿惜。余昔在兖,友人日剪数百朵送寓所,堆垛狼藉,真无法处之。

【注释】

①檀心:浅红色的花蕊。宋苏轼《黄葵》诗:“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

②鹤翮:泛指鸟的翅膀。


菊海



兖州张氏期余看菊,去城五里。余至其园,尽其所为园者而折旋之,又尽其所不尽为园者而周旋之,绝不见一菊,异之。移时,主人导至一苍莽空地,有苇厂①三间,肃余入,遍观之,不敢以菊言,真菊海也。厂三面,砌坛三层,以菊之高下高下之。花大如瓷瓯,无不球,无不甲,无不金银荷花瓣,色鲜艳,异凡本,而翠叶层层,无一早脱者。此是天道,是土力,是人工,缺一不可焉。兖州缙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②。

【注释】

①苇厂:用芦苇围建的有宽敞地面的棚式简易房屋。

②繁露:谓露水。唐司空曙《和卢校书文若早入使院书事》:“轩墀湿

繁露,琴几拂轻埃。”


兖州阅武



辛未三月,余至兖州,见直指①阅武。马骑三千,步兵七千,军容甚壮。马蹄卒步,滔滔旷旷,眼与俱驶,猛掣始回。其阵法奇在变换,于动而鼓,左抽右旋,疾若风雨。阵既成列,则进图直指前,立一牌曰:“某阵变某阵。”连变十余阵,奇不在整齐而在便捷。扮敌人百余骑,数里外烟尘拿起②。冽卒③五骑,小如黑子,顷刻驰至,入辕门报警。建大将旗鼓,出奇设伏。敌骑突至,一鼓成擒,俘献中军。内以姣童④扮女三四十骑,荷旃被毳,绣祛魅结⑤,马上走解,颠倒横竖,借骑翻腾,柔如无骨。乐奏马上,三弦、胡拨、琥珀词、四上儿、密失叉儿机、傑休兜离⑥,罔不毕集,在直指筵前供唱,北调浮俚,曲尽其妙。是年,参将罗某,北人,所扮者皆其歌童外宅,故极姣丽,恐易人为之,未必能尔也。

【注释】

①直指:笔直指向,直趋。

②拿起:接受 ; 继续 ;

③冽卒:小的兵卒。

④姣童:貌美的童仆。

⑤荷旃被毳,绣祛魅结: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型和服饰。

⑥密失叉儿机,傑休兜离:蒙元的乐器音译。


贺鲁国主册封启


伏以苍龙乘令,千秋庆世及之贤;凫绎增荣,三鲁荷维新之辟。护卫全凭夫宗国,昌期正值于中兴。尧分天下为十二支,衡嵩恒华长子出震,自以东岳为尊;周封同姓为五十国,郑卫燕韩兄弟同宗,必以鲁邦为重。庆归宗社,喜溢臣邻。恭逢鲁王殿下,瑶牒①奇英,天潢领袖。郊分海岱,司青帝以乘权;国应奎娄,璇玑②衡以永历。卫武作戒,处藩邑而预知周召之能,河间好书,在邯邸而遂精邹鲁之学。桐封③素著,庙廊久重珪璋;宝册初颁,朝野快赡纶綍④。周家有圣瑞,由泰伯仲雍以至季历,使古豳之世业,递及于昌,汉宝重藩封,举寿张阳橐以益东平,罄宗邸之隆施,无过于宪。不应纯嘏,茂对遐休⑤,允怀德以维宁,信为善而最乐。某愧非乔木,实为世臣;爰食土毛⑥,应居编户。先臣某追随花萼,曾设穆生之醴,献赋兔园,尚识邹阳之裾。旧堂贺燕,欣逢宝殿之鼎新;故苑鸣蛙,喜见藩垣之巩固。伏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同心只欲尊周;大宗维翰,大邦维屏,眉寿自能保鲁。德业隆而风仪东土,仁声著而麟至西郊矣。临启不胜欢舞颂祝之至。

【注释】

①瑶牒:帝王的族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复封摄政睿亲王册

文》:“祚以世封,聿准懿藩之旧;列之瑶牒,仍延似续之常。”

②璇玑:泛指北斗。汉扬雄《甘泉赋》:“攀琁玑而下视兮,行游目乎

三危。”

③桐封:即桐叶封弟,《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

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因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亦省作“桐封”。

④纶綍:皇帝的诏令。《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 王言如纶,其出如綍。”

⑤遐休:遥远,漫长。

⑥土毛:本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后亦泛指土产。《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喜欢请关注/动动手指滑到底部